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贯彻到底的新思想总是要简化……但是一个新观点又倾向于过于简化、忽视、无视,并由此而在实际上加以否认。”——约翰·杜威我的目标是要考察杜威在语言学及有关的问题上所必然作出的论述——杜威虽然在他的著作中对语言和符号体系谈得很多,却没有给我们留下他对这些问题的观点的系统论述。我所以选择这个论题的原因是许多现代的哲学家对有关语言诸问题所表现的巨大兴趣。在我结束讲演之前,我还想谈一谈杜威关于语方方面的著述与在这同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哲学研究》编辑部于1985年1月21日在北京召开“哲学与现代化”座谈会,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哲学思考和科学技术革命对哲学提出的迫切课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与会的有:龚育之、吴敬琏、何祚庥、林京耀、朱德生、孙小礼、马希文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部分研究人员,共20人。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在人类认知系统中,语言处于极为关键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为我们审视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思路。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产生于人类交往实践,在人类认识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人工智能中语言问题的探究发现,人工智能存在语义理解的形式化缺陷、机器思维的意识难题、人类知识的表示困境和人工学习的社会化瓶颈等问题,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本质上的差异决定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根本分野。正如人工语言的工具性那样,人工智能也同样是工具性的,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是对人类智能的辅助和强化。  相似文献   

4.
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基本范畴。近来有些同志著文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主客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赖金良同志在《试论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以下简称赖文)一文中,着重阐述了认识的客体方面,并论及了哲学基本问题与认识的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对此,我想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以求教于赖金良和哲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5.
1981年7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心理研究所在北京科学会堂联合召开“人工智能哲学问题”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自然科学工作者、哲学工作者共六十人。自然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结成联盟,共同讨论人工智能哲学问题,在我国还是第一次,现将座谈会上讨论的情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哲学的普及与提高问题,是当前实践向我们提出的重要问题之一。我想在这里提一下这个问题。哲学要普及。要扫除愚昧,启发人们的智慧,非普及哲学不可,——这是毛泽东同志早在他革命活动初期便提出了的问题。多少年来,我们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一直强调宣传唯物论,宣传辩证法。我们过去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这些工作也可以说为今天的普及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但是一般说,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在我们哲学工作者中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1937年是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一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发表了一系列讲演,主要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些讲演记录的部分原稿经修订后最终以论文形式发表,并在1949年后奠定了中国官方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这些哲学论文  相似文献   

8.
1984年6月,英国伦敦大学贝德福学院哲学讲师格雷林(Antony Grayling)博士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邀请来华,就分析哲学作系列性专题学术讲演。他讲演的题目分别是:《分析哲学的背景》、《反实在论的形而上学》、《怀疑主义》、《可能的世界和本质论》、《心灵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与第N代计算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既向哲学提出了挑战,又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前提。现在,加强哲学对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数学的研究,例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宇宙论、生物工程、人工智能以及现代心理学等,已经是不能拖延的问题了。 人工智能的研究,对哲学认识论有着重大意义。已经出现的人工智能为哲学认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模型和方法;反过来,由于哲学认识论深入研究的成果,必将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思维科学。因此,应当把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同对思维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当前,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和思维科学的研究。 为此,本刊决定开辟人工智能和思维科学这个专栏,热诚希望广大读者,特别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志为本刊撰稿。  相似文献   

10.
原台湾大学校长,现淡江大学教授盛庆峡先生日前应邀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作学术讲演。盛教授多年来潜心于功利主义理论的研究,并卓有建树。他以英文写作的《Unified Utilitarianism》(《统合的效用主义》)一书已于1993年由荷兰出版。盛教授此次讲演即以其书名“统合的效用主义”为题阐述他的功利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盛教授指出,古典的效用主义最招致批评之点是它只强调令效用最大化的方面,而忽视对效用的公正分配的方面。古典效用主义,尤其是边沁的理论的这一缺点之难以克服,首先在于它对效用持着一种偏狭的理解。边沁的理论偏狭地把Utility释义为快乐的  相似文献   

11.
陶锋 《哲学研究》2023,(3):56-67+127
反思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生产领域的本质和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主体”问题,澄清人工智能威胁论的思想根源。首先,从人工智能文艺的生产者来看,人工智能符合现代“代理”的特性,可以与人类共同构成艺术中的“行动者网络”。人工智能的出现成了挑战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主体中心思想的技术契机。其次,从人工智能文艺生产方式来看,艺术进入到了人工智能模拟时代,人工智能加速了文化工业的智能化发展,“真假”判断是人工智能艺术的基本判断。人工智能使得某些艺术门类而非人类艺术被终结,我们应该珍惜艺术生产的非资本化形态。最后,人工智能文艺生产体现了技术对艺术的整合,应该将人工智能严格限制在生产领域,警惕资本对技术与机器的控制,防止人工智能技术的滥用和过度自律,用审美理性来引导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哲学研究》1981年第10期刊载了黄枬森同志撰写的《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党性原则》的文章。这篇文章第二部分中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一般认为第一方面是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  相似文献   

13.
1990年5月,英国知名哲学家、世界哲学学会联合会指导委员会成员、英国女王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大卫·埃文斯(J.D.G.Evans)教授应邀来河北大学以古希腊哲学为题作了一系列讲演,并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对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和贵州大学等高校的哲学系进行了学术访问。埃文斯教授在讲演中对本世纪欧美的古希腊哲学研究状况作了简短的回顾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对今后的发展作了展望。现将埃文斯教授演讲中的一些要点作一概述,供国内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白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科学一直是哲学反思的中心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研究以及基因与繁殖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科学的各个不同方面开始进入哲学讨论的范围。这些讨论当今还在进行着,特别是在生物伦理学领域。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9月20~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日本哲学会联合主办、中华日本哲学会与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协办的"第四届中日哲学论坛"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举行。这届论坛的主题是"中日哲学思维方式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共有来自中国及日本的45位学者与会,其中有17位中国学者、16位日本学者在论坛上宣读了论文。本次论坛的基调讲演都与艺术有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谢地坤所长作了题为《新艺术的希望之光或假象——简论阿多诺的艺术哲学》的讲演。他认为,像很多对近代工业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压力进行批判的哲学家一样,阿多诺强调艺术对被物质化的"自然本性"进行抵抗的意义,提出了现  相似文献   

16.
再论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明日报”1月8日登载了我底“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后来又提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召开的中国哲学史问题座谈会上讨论。在讨论会上,有许多同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后来胡(?)同志在他底“关于哲学史研究”那篇文章里(“人民日报”3月29、30日)对于我底论点又作了详细的评论。在我那篇文章里有许多地方讲得不够全面;对于有些问题底提法,也不恰当。关于这个论点底有些方面,我当时实在也没有想得很清楚。几番的讨论,特别是胡(?)同志底文章,关锋同志底一篇尚未发表的  相似文献   

17.
论证是一个用理由支持观点以及回应其所受攻击的过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论证已经成为哲学和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哲学方面,十九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图尔敏和佩雷尔曼对形式逻辑的批判,促进了非形式逻辑这一学科的产生,它研究推理和论证的非形式模型。在人工智能方面,论证的形式模型也发展成为常识推理和多主体冲突解决的基本模型。本文将讨论后一领域中所研究发展的形式模型如何能够用以澄清一些哲学领域、以及非形式逻辑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和争议。本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图尔敏和佩雷尔曼时代的形式逻辑只关注数学化的推理,但那些非数学化的推理形式其实同样也能够被形式化。  相似文献   

18.
1999年4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乔治·格雷西亚教授应邀来华进行学术访问,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等作了题为《美国公共生活中的哲学》的讲演,受到国内哲学界的关注和兴趣。现择要简述如下。格雷西亚教授说,他要谈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在现代美国公共生活中,是否还有哲学的位置;二是不管哲学在美国人公共生活中的实际地位如何,哲学是否应该在其中有一席之地,哲学家是否应该在讨论公共事务的时候起到自己的作用。对这两个问题,他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认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哲学和哲学家的含义,也取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马希文老师关于汉语文字和语法研究的思想和实践,介绍了作者在马老师思想的启发下,在汉字字形处理、汉语词类体系和汉语标点句间句法关系方面进行的工作。本文力图说明,汉语研究和信息处理工作必须跳出西方语言文字概念和方法的窠臼,从语言文字的事实出发,才能取得应用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在本讲中,我将指出实用主义的某些基本主张以及这些主张对于当今美国哲学的意义,由此而确立美国古典实用主义在当代美国哲学中的地位。不过,我希望首先简要说明一下我在今天以及今后几讲中关于美国古典实用主义要谈些什么。在这一系列讲演中,实用主义一词总是指美国古典实用主义,即指的是包括皮尔斯、詹姆斯、杜威、G.H.米德及C.I.刘易斯等人的哲学思想的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