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相关因素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极盛  丁新华 《心理科学》2003,26(4):599-602
采用创新心理素质、青少年生活事件、父母教养方式、艾森克人格和应对量表对55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中学生创新意识与健康适应、父母理解、父亲过分保护和干涉、内外向、解决问题、合理化、求助显著正相关;创新能力与人际压力、健康适应、父母理解、父亲过分保护和干涉、解决问题、合理化、求助显著正相关;竞争心与精神质、神经质、不良情绪应对和退避显著负相关,与内外向、父母理解、解决问题、合理化和求助显著正相关。(2)解决问题、内外向进入对创新意识的回归方程,解决问题、内外向、父亲过分保护和干涉、人际压力进入对创新能力的回归方程,解决问题和内外向进入对竞争心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初中寄宿制学校山区及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方法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南华民族中学2466名中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山区少数民族学生中心理健康问题极其严重者在全校学生中所占比例不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是否是少数民族相关较小,而与所在地区有密切关联;男生的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比女生更强,而女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比男生强;在学习压力上和情绪波动上,九年级学生学习压力最大,情绪波动也较大。在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上,八年级学生问题最严重。结论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坝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城镇化进程中离乡农民的心理健康特点以及心理素质、相对剥夺感对其的影响,通过量表对1339名城乡居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离乡与留乡农民在幸福感、拥有生命意义感、感知控制感、心理素质方面显著低于城镇居民,在状态焦虑方面显著高于城镇居民; 离乡农民在抑郁上显著高于城镇居民,在感知控制感上显著高于留乡农民,在心理素质上显著低于留乡农民; 留乡农民在相对剥夺感上显著高于城镇居民; 离乡农民的幸福感、拥有生命意义感、感知控制感态与相对剥夺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素质呈显著正相关; 离乡农民的抑郁、状态焦虑与相对剥夺感呈显著正相关,与心理素质呈显著负相关; 离乡农民的相对剥夺感与心理素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心理素质除了可以直接预测心理健康各项指标,还可以通过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幸福感、抑郁及状态焦虑。提升心理素质和降低相对剥夺感是离乡农民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中学生述情障碍状况,探讨中学生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42)对666名中学生进行测查分析。结果 1当前中学生述情障碍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学生述情障碍总体水平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关系感知、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3中学生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述情障碍对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预测效应。结论述情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中学生负性情绪的多少,并进一步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与探讨某高校优秀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与普通毕业生进行比较,为高校更有效地开展毕业生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某高校各类优秀毕业生108人,并对照普通毕业生80人,采用自评抑郁量表、自评焦虑量表、自尊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优秀毕业生的抑郁、焦虑水平显著低于普通毕业生,自尊水平显著高于普通毕业生;2.优秀毕业生的抑郁、焦虑、自尊水平之间呈显著相关,且不同自尊水平的优秀毕业生,其抑郁和焦虑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建议:高校应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6.
家庭暴力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家庭暴力量表和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对广州市403名中学生进行测试,探索家庭暴力(包括肢体暴力、言语暴力、冷暴力)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暴力是普遍存在的,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较大;家庭暴力的严重程度为冷暴力>言语暴力>肢体暴力;三种暴力与心理素质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冷暴力对心理素质有更强的预测力,它具有较大的隐藏性和更多的伤害性,更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在新冠疫情初期,青少年抑郁、焦虑问题急剧恶化,而疫情后期青少年抑郁、焦虑的发展状况尚不清晰。结合我国疫情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亲社会倾向量表收集了疫情后期我国1170名中学生三次数据(T1=2021年5月; T2=2021年11月; T3=2022年5月),并借助潜在增长曲线模型对疫情后期青少年抑郁、焦虑的变化轨迹、性别差异及其潜在因果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疫情后期青少年的抑郁、焦虑水平逐渐下降,且男生和女生的变化轨迹无显著差异;心理韧性对抑郁、焦虑的初始水平及其变化轨迹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T1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T1的抑郁与焦虑水平越低,此后抑郁和焦虑的下降速度也越快。此外,青少年抑郁的初始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均能够负向预测T3的亲社会倾向,即T1抑郁水平越高, T3亲社会倾向越低;抑郁下降速度越快,T3亲社会倾向越高。总之,在疫情后期,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变化呈向好趋势,这一发现可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经济信心问卷、生涯自我效能感量表、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贝克焦虑和抑郁量表,对23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大学生经济信心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生涯自我效能感在两者之间可能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经济信心与生涯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抑郁显著负相关,生涯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与焦虑、抑郁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经济信心对其主观幸福感和抑郁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在经济信心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在经济信心和抑郁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此外,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传递了经济信心对焦虑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困境儿童孤独、社交焦虑、抑郁和自尊的现状、特点、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进而为困境儿童心理帮扶及救助提供依据。本研究使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自尊量表对重庆市17个区县1733名困境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抑郁、社交焦虑和自尊存在性别差异,抑郁、孤独、社交焦虑和自尊存在年龄差异;(2)孤独和社交焦虑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并显著预测抑郁,自尊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并显著预测抑郁。(3)困境儿童的自尊在孤独和抑郁之间,社交焦虑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困境儿童的孤独、社交焦虑既可直接影响其抑郁水平,也可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其抑郁水平。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压力源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朝阳  陈树林 《心理科学》2001,24(4):439-441,431
本调查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对广西某地区的363名少数民族初中学生进行压力源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初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源是学习、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和令人讨厌的社会文化风俗与少数民族中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密切相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关注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要设法减轻他们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压力。  相似文献   

11.
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江琴娣  杨福义 《心理科学》2005,28(3):622-625,618
本研究以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七~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工读学校学生的总体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2)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普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3)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工读学校学生的父母更多地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4)生活事件应激与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工读学校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应激强度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的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考察情绪调节和积极重评在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追踪设计,来自江西地区两所小学(4到6年级)和两所中学(7到9年级)的共1251名学生(男生691人,女生560人)在间隔半年的两个时间点分别填写了测量正念注意觉知、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抑郁、焦虑、学业压力)、情绪调节以及积极重评的问卷。结果表明:(1)中学生正念注意觉知显著低于小学生;(2)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与两个时间点的情绪调节、积极重评及心理健康均显著相关;(3)跨时间点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在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和各心理健康变量的关系中,情绪调节中介效应均显著,积极重评中介效应均不显著。结论: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正念注意觉知通过情绪调节能力间接作用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适应取向的心理健康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丹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6):1290-1294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建构了适应取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模型,并对中学生和中学教师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再参考同类量表,拟定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题项。经对1,567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适应取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包含生活幸福、乐于学习、人际和谐、考试镇静、情绪稳定等五个维度,本研究所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其在地震30个月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学习倦怠和创伤后成长等身心状况。结果发现:(1)震后30个月的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情况较为严重,发生率分别达到6.6%和69.5%,女生和高年级学生是其高危人群;(2)学习倦怠总体情况比较轻微,学习的低效能感相对较严重;(3)创伤后成长的程度较高,且性别和年级间差异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似;(4)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学习倦怠等3个消极变量和创伤后成长之间分别为正相关、零相关和零相关。建议心理疏导人员将重心放在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的程度及激发受灾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方面,并充分意识到创伤后成长程度较高的学生也有出现心理不良状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以1261名高一和高三青少年为被试,采用个人规划问卷和抑郁量表,考察了高中生对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领域的个人规划(探索和投入)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高中生的个人规划对抑郁的预测具有领域特殊性:教育探索和投入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婚姻/家庭探索显著正向预测抑郁、婚姻/家庭投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职业探索和投入均不能预测抑郁;(2)性别能调节婚姻/家庭探索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女生对婚姻/家庭的探索水平越高,其抑郁水平越高,男生对婚姻/家庭的探索则不能预测其抑郁。  相似文献   

16.
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孝富  秦启文 《心理科学》2007,30(4):982-986
在借鉴国外有关学校组织气氛理论研究成果和我国教育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学组织气氛的结构因素进行了理论构想。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学校组织气氛主要由管理气氛、教学气氛、学习气氛、人际气氛四个维度共23个因子构成的。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中学组织气氛量表。经考察,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应用该量表探讨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学校管理气氛与教师心理疾病中的敌意因子,学习气氛与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和敌意因子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心理疾病各因子与学校组织人际气氛具有负相关,但不显著;学习气氛与敌意和焦虑、管理气氛与敌意因子回归显著。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莫衷一是, 为整合调查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对2010~2020年来检索到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显示:(1)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25.2%, 95% CI = [0.16, 0.37])、抑郁(14.6%, 95% CI = [0.12, 0.18])、焦虑(12.3%, 95% CI = [0.06, 0.23])、攻击行为(4.1%, 95% CI = [0.02, 0.10])、退缩(3.8%, 95% CI = [0.02, 0.06])、违纪行为(3.7%, 95% CI = [0.02, 0.07])、躯体化(3.6%, 95% CI = [0.02, 0.07])。(2)测量工具、检出标准、检出时间是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不一致的关键因素。总体而言, 我国小学生除了睡眠问题、抑郁和焦虑检出率偏高外, 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尚可。未来应开发适合中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工具及检出标准, 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精准干预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来华留学生个人-表现认同差异、个人-关系认同差异在跨文化沟通能力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跨文化智力问卷、个人-表现认同差异问卷、个人-关系认同差异问卷、抑郁量表对301名来华留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①相关分析表明跨文化沟通能力与个人-表现认同差异、抑郁呈显著负相关;个人-表现认同差异、个人-关系认同差异与抑郁两两呈显著正相关。②链式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跨文化沟通能力不能直接影响抑郁,但存在两条间接路径:个人-表现认同差异的单独中介以及个人-表现认同差异和个人-关系认同差异的链式中介。本研究表明,身份认同差异在跨文化沟通能力与来华留学生抑郁的关系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能为来华留学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Self-assessed health in four items of the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Scale, overall health, physical health, mental health, and activity limitation, and perceived life satisfaction in six domains of the Brief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overall life, family life, friendships, school experience, myself, and where I live were examined among 4,502 Chinese adolescent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Hong Kong. Relative to the US adolescents in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 the Hong Kong adolescents had very low levels of self-assessed health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the different domains, family and school life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lowest satisfaction level. There were strong male advantages in self-assessed health and migrant disadvantages in life satisfaction. Age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both health and life satisfaction. Two-parent family was a positive factor for adolescents’ quality of life but economic well-being was not a relevant fac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