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是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特征的,天人之分到战国末期才由荀子提出。然而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简中有《穷达以时》一篇,其中明确提到天人之分。据发掘报告,竹简的年代在荀子以前。这样看来,天人之分并非始于荀子,而可能是早期儒家的一个基本看法。那么,竹简天人之分的内容如何?与孟子、荀子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思想史上具有何种地位?透过竹简,我们将对儒家天人关系产生哪些新的认识?这些无疑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穷达以时》“天人之分”的基本思想《穷达以时》的内容可能与…  相似文献   

2.
郭店简与《礼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大批典籍竹简①,近日已成为海内外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不少学者发表了很好的论文,就其考古学、古文字学以及学术史的意义深入探索。郭店简包含儒、道两家文献,在《老子》以外,主要为儒家著作多篇,对认识儒学的早期状况至关重要,大家特别关心这些著作的性质内容,是当然的。从郭店简发现的讯息见于报端起,即传闻其间有《礼记》。最近我们读到陈来先生的大文②,指出:“荆门郭店楚墓所出土的竹简中,《缝衣》等十四篇为战国时儒家所传文献。以现存文献与荆门竹简十四篇相比照,最接近者为《礼记}),这在内…  相似文献   

3.
郭店楚简与《曾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近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 其中的儒家类著作,虽然不能断定其必然出于曾子一系儒家,但是却从一个侧面为研究曾子的著述提供了依据。基于楚简的儒家类文献, 我们认为, 保存在 《大戴礼记》一书中的 《曾子》十篇就是曾子及其弟子思想学说的汇编  相似文献   

4.
从郭店竹简看屈原对儒家思想的承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泽强 《学海》2002,(5):159-162
1993年 10月在楚国故都郢附近的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 ,其中有 11种 14篇儒家作品 ,这些作品与屈原的楚辞在思想内容上有着内在的关联。由于墓主是与屈原同时代且都生活于郢都的楚国贵族 ,所以这批竹简直接表明屈原的儒家思想来源于他对北方思想家著作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今年五月,文物出版社发表了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墓所出竹简的照片和释文,在国内外学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应。人们已注意到这些竹筒中的《老子》三种与儒书多篇的重要性,就此展开了讨论。而对这些竹简与《庄子》的关系,罕见有人注意。其实,由这些竹简引述《庄子》而引出的问题,是应当首先加以探讨的,因为迄今尚未考定的郭店楚墓下葬时代问题以及郭店楚简的抄写时间问题,有望通过研究这些竹简与《庄子》的关系而获得澄清。而至关重要的《庄子》内外杂篇的撰作时代问题,亦可由此获得更为圆满的解决。我们知道,郭店一号墓所出竹简及其他…  相似文献   

6.
郭店竹简中的儒家乐论重视音乐的社会功用,强调音乐教德养心的作用,强调礼乐配合治人治国的功用,反映了儒家乐论共有的特性。这些乐论在儒家乐论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就所论及的方面而言,其思想是孔孟思想的发挥与补充,但不如《中庸》、《荀子·乐论》、《乐记》、《孔子闲居》那样深入。  相似文献   

7.
郭店战国简书《性自命出》等儒家早期著作的发现,使我们获得了对于早期儒家思想发展情况的新认识。将《性自命出》的思想内容与《中庸》这部儒家的形上学著作进行沟通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中庸》包含了一些重要的性情思想方面的论题,这主要表现在性、情、道、诚、和、中节等问题上的思考上。这些伦理思想与哲学思考构成了早期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近30年来,我国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辉煌业绩。尤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一批批具有很高文献价值的竹简和帛书,其中主要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兵 书;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文子》和《论语》、《儒家者言》等竹简古籍;1973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和《经法》、《十六经》、《五行篇》、《战国纵横家书》、《五星占》等重要古文献;1993年冬,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太一生水》和《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  相似文献   

9.
<孟子·离娄下>"天下之言性"章是孟子讨论人性的一段重要言论,但是由于个别文字难以训释,其内容一直不被人们理解,影响了孟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新近出土的郭店竹简<性自命出>中,一些文句与"天下之言性,,章有可沟通之处,为我们破解该章内容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拟结合新出土竹简材料对该章文字进行训释,并由字义训释进一步探讨孟子性善论思想.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0.
由于郭店楚简的出土,使得孔子与孟子思想之间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起来,而郭店竹简中的《五行》篇可以被认为是子思或其弟子的作品,因此,通过对《论语》和《五行》篇的比较可以看出子思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发展与变革。一,从“近取譬”到条理化。孔子不追求建立一个模式化的理论体系来阐发其思想,而是相当的灵活,比如《论语》对于“仁”的解释就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他经常采用“近取譬”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观点。而到子思所处的战国时代,个人著述成为风尚,理论水平也有所提高,因此,孔子提出的许多伦理观点日渐条理化,《五行》…  相似文献   

11.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以下简称郭店竹简),自出土问世以来,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围绕它的研究业已发表了许多论文、专著。在郭店竹简的十余篇思想著作中,《唐虞之道》(以下简称《唐》篇)是以专论尧舜禅让而著称的。尧舜禅让是事  相似文献   

12.
陶磊 《周易研究》2004,(4):66-70
孔子老而好易,思想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子思受孔子晚年之教,他的思想中也有受易学影响的痕迹.郭店楚基竹简中的儒家著作,学界一般认为是子思学派的著作,这批竹简中也有深受易学影响的痕迹.从这些事实来看,<史记>所载孔子与<易>关系的事迹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3.
儒家诗乐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传世相关文献联系,辅以《郭店楚墓竹简》相关篇章,探讨儒家诗乐思想源流,分析《毛诗大序》、《乐记》的时代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根据较为可信的传世文献资料,依照古书通例,认为《毛诗大序》、《乐记》为学派著作,成书于战国时期;二者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来源,我们不当以“抄袭”的观点看待二者。  相似文献   

14.
郭店竹简最早从心性论上探讨道德生活何以可能的问题,《中庸》和孟子循此路向,将人的道德需求上推到超越的形上之天,为道德生活确立了最高的理据,解决了道德的终极根源问题,建立了儒家的道德形上学。郭店竹简最早把刑法与礼乐并列为教化民众的手段和内容,开始了对传统儒家政治主张的重大变革,并在道德评价的层面上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的合理性,这些都被荀子所承袭,并最终形成了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的礼法互补的治国模式理论。  相似文献   

15.
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是介于孔孟之间的先秦儒家著作,在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研究孔孟之间儒家情感哲学的重要来源。从情感的来源上讲,"情生于性",将人的情感真正纳入人性当中,从根源处论证了情感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从情感的特征来看,强调真情、美情,以哀乐论情,最早提出至情必悲,开启了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从情感的善恶来看,人情可悦,人情为美,情感有向善的趋向,情善导致性善,为孟子的性善论,起到了一个重要的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栋 《孔子研究》2020,(1):140-149
《淮南子·缪称》保存了大量《子思子》佚文,与子思著作有密切关系,而学界一般亦认为郭店楚简中的儒家佚籍是子思学派的作品。将《缪称》篇与郭店简《成之闻之》《穷达以时》《五行》《尊德义》《性自命出》等篇对读,二者在用词、语句乃至思想上多有相合之处,据此可以进一步确认郭店简这些篇章确为子思学派的作品。同时,通过对读亦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缪称》篇的成书及性质。  相似文献   

17.
后孔子时代儒家面临思想与实践的双重困境,子思承接孔子思想,创立五行说,试图解决外在之行缺乏内心之德约束的问题。郭店竹简《五行》篇"形于内"是外在之行与内心之德贯通的桥梁。子思对仁义礼智圣"形于内"的论述,主要在仁、智、圣上用力。子思论证五行"形于内"的同时,同样重视外在之"行"的意义。"行"与"德"并重,体现了子思的中庸思想。此后,孟子与荀子各偏于一隅,皆不得中庸。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五行》篇研究的学术史检讨,从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出发,依据郭店竹简出土后研究的新发展,可以推定《五行》篇经部为子思作、说部为孟子作,这一结论呼应了荀子的所谓“子思唱之,孟轲和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自 1 998年 5月《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出版以来 ,各种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会层出不穷 ,大批研究论文、学术专著相继问世 ,内容涉及考古、文字、历史、哲学等众多领域 ,为中外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到今天 ,这场历时两年多的轰轰烈烈的学术研讨活动高潮已过 ,大多数学者已转入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反思。在这种情况下 ,总结这次郭店楚墓竹简研究的成果 ,揭示它对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的巨大影响和意义 ,反映有关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问题 ,无疑是极为必要的。当然 ,由于这次郭店楚墓竹简研究涉及范围极广 ,进行全…  相似文献   

20.
<正>"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思想中非同寻常而又往往得不到确切解释的一个论题。在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老子》版本──郭店楚简本《老子》(根据竹简形制分为甲乙丙三部分)中,这一论题就已经有了。在通行本《老子》中,这一论题是属于第二十五章。与这一章相对的竹简本说:"有状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