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往今来,在探讨和不断审视宇宙与人生的过程中,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或神学家所思考和力图论证的一个主题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人与自然、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如何?人类如何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些问题也成为所有宗教、特别是一神论宗教信仰的核心与基础。 作为世界三大一神教之一的伊斯兰教,提倡一  相似文献   

2.
据了解,当前农村有些神汉、巫婆以宗教信仰自由为借口,进行封建迷信活动。甚至有的手执《宪法》与人争辩说:“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我的行为是宗教活动,是受到宪法保护的。”一些干部和农民因分不清什么是宗教信仰,什么是封建迷信,对这些神汉、巫婆的言行不敢坚决抵制。究竟封建迷信与宗教信仰是不是一回事?区别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和方向是什么?或者再将此变换成这样三个问题:我们的过去是什么?现在走进什么?未来走向什么?这恐怕仅仅靠实证的知性反观是无法达及的。我主张以一种历史性的深度批判理性来考察。实际上,这还是源于马克思的客观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 依我之见,我们正在实行转轨的那个40年的社会主义发展构架,实际上是在一个十分落后的物质生产力水平之上建立的变形和虚假的计划体制。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各项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各种宗教信仰及宗教活动得以恢复和发展。在广大农村,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基本解决了温饱的条件下。宗教信仰有什么新情况、新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到N市作了一些调查,同市政府宗教处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座谈,此外又深入农村,对一些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作了典型调查,得以比较全面地了解现阶段农村宗教信仰情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马斯洛  林方   《心理科学进展》1985,3(2):11-17
在这一章,我计划讨论的思想还处于雏形之中,还不能作为一种定论。我发现,对于我的学生,对于其他和我持同样看法的人。自我实现的观念几乎已变成类似罗夏墨迹那样的东西了。它常常能使我对于利用它的人比对于现实有更多的了解。现在我想做的是探索自我实现的某些性质,不是作为一种广泛的抽象概念,而是就自我实现过程的操作意义来看。自我实现就某时某刻的情况看意味着什么?例如,它在星期二下午四时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6.
在文本的诠释中,什么属于“合法的诠释”和“有效的诠释”?什么又属于“过度的诠释”?文本的诠释需要设立一定的限度吗?这样的限度能否允许突破和超越呢?讨论这些问题,无论是对诠释学的发展还是对我们的理解实践而言,都是带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它不仅涉及对当代西方诠释学思潮的评价,而且更关乎对诠释学研究未来走向的抉择。本文试图结合对当代诠释学发展的反思,阐述对上述问题的见解,同时也对马克思文本诠释的方法论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意见。一、文本诠释中的“文本语义关联性原则”读者对文本的诠释首先面对的是文本,而诠释学意义上的狭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哲学是哲学家的责任。研究世界哲学是世界哲学家的责任。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世界哲学?谁是世界哲学家?他们的责任是什么? 哲学不仅是爱智慧,它还含有探求事物(自我、社会与宇宙)本质的意思,即探求它们的产生、价值与将来发展。哲学探索往往被限制在最普遍的问题(属于实存、认识与价值的问题),虽然它的目的在于个别个人的改善的(明智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自有哲学反思以来,认识人就是一种困难的探索。“我仍然不能认识我自己”——这是苏格拉底遵照德尔斐的神瑜,对这个问题的直率的承认。哲学家历来就认真地以不同方式寻求自我认识,事实上他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最广泛和最困扰人的问题:人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他的本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一) 你,属于人类的大脑。这大脑是你的母亲,你是大脑的儿子,可大脑又属于人类的生命。这生命又是你的什么呢? 如果生命是辽阔的大地,大脑是这块广漠土地上升起的一座高山,那么你呢?你是山中的微风,轻轻地抚  相似文献   

10.
没有远离社会的宗教,也没有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社会。一种宗教游离社会边缘或离开社会,好比植物离开土壤,成为无根之木、无水之源。社会是个大集合,宗教就是大集合一分子,是社会一个子系统。人是在社会活动中认识宗教的或有宗教信仰的,宗教也是在社会实践发展中逐步自我调整、逐渐完善的。人类自有历史以来就有了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没有宗教信仰,精神生活将会苍白许多。宗教是一种文化,在人类进步与文明和发展中都起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对宇宙的探秘、对生命价值探讨、对生活意义的诠释等等多方…  相似文献   

11.
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有了人,人与自然就发生了对象性关系。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的什么对象?科学技术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那么,科学技术的功能是什么?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的看法是:自然界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认识与改造自然是科学技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哲学·科学·宗教——罗素答W.魏亚特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什么是哲学?答: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世上没有两个哲学家会作出同样的回答。我认为,哲学是由对一些人们还没有精确认识的问题所作的各种思考构成的。问:哲学和科学有何区别?答:广义地讲,科学研究我们所认识的东西,而哲学则研究我们所不认识的东西。这是一个简单的定义,也正因此故,随着知识的进步,各种问题会不断地从哲学领域转向科学领域。问:哲学有什么用处?答:哲学实际上有两个用处。其一是对那些不能加以科学地认识的东西,保持活跃的思考,因为  相似文献   

13.
怀疑论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世界能知道什么?我们何以能够思考和谈论它?这两个大问题决定了哲学的两个主要领域。知识论讨论认识问题:什么是知识?我们能够知道多少?我们能确定什么?我们的信念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到证实?逻辑或语言哲学致力探讨意义问题:我们或我们的言语所意谓的是什么?我们如何指称外在世界的事物?我们通过什么推论过程才能合理地从一个陈述过渡到另一个陈述? 在盎格鲁-撒克逊哲学家中,逻辑现在经常被认为是哲学的最基本的部分。意义问题被赋予某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认识的确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很有必要。在这个认识的新阶段,究竟有什么特点?是不是像曹伯言、周文彬二位同志在《人类认识的新阶段》(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9期。以下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该文)一文所说的那样,出现了“人工认识主体”呢?如果把“人工认识主体”作为  相似文献   

15.
精神的试析     
我在本刊第一期发表了《身非是“我”论》,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证明了“身”非是“我”,身与我是有联系而实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我”是属于精神范畴的。日常生活中的事实,是一般人皆能共见共知的,既不深奥,更不神秘;如果读者能以自己的生活实践,对照、研究拙作的论点,为是?为非?是能马上得出结论的,用不着多所饶舌了。但精神是什么?我是什么?二者关系若何?特别是我在前一篇文章中,证实了日常生活中的身、名、服饰冠履,本来皆不是我,完全是被执为我的。那么又是谁在执这些东西为我,为什么要执这些东西为我呢?有关这一类的问题,愿本探索佛学所得,联系人生实际,再作些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何信仰的结果迥然不同,是乐善好施,还是恐怖主义?这与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即接受者是处于我属于宗教群体边界之内还是之外。从边界这个概念工具切入,易于探析与群际关系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以往关于宗教群际关系的研究主要沿三条线索展开,即宗教多元化背景下的宗教关系、宗教信仰对群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宗教信仰对群际边界作用的根源。这些研究中尚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也昭示着可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身为牧者,要时常关注群羊的需要,有什么创伤、有什么寻求、有什么软弱、有什么重担,深深地了解他们。主说:“我认识我的羊。”我们是否认识主的羊呢?我们认识群羊,了解群羊,就要用圣经的教导去安慰、缠裹、医治、带领群羊。关键是如何教导?提摩太后书3章15至17节清楚地告诉我们,圣经被赐下是为了我  相似文献   

18.
五、社会认识中的真理苏联学者认为,理解社会认识本质的中心问题是,在社会现象的认识中是否存在着客观真理?如果存在,那么它的特点是什么?他们认为这种特点具体表现在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和党性、真理和价值、真理和理想、真理和方法等问题之中。 (一) 真理的客观性苏联学者认为,客观真理有不依赖人、也不依赖人类知识的内  相似文献   

19.
关于历史上的哲学唯心主义评价问题的讨论,对于哲学史和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研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去了解历史上各种哲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且也有助于我们真正弄清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为了正确评价历史上哲学唯心主义的作用,我们认为有必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党性?哲学的党性是否就是阶级性?唯心主义是否就等于反动?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  相似文献   

20.
康德在其重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结尾处提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现在不仅常被人们论述他的学说时所引用,而且已成为全部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研究的准确表达。这三个问题是:1.我能知道什么? 2.我应该做什么? 3.我能期望什么?细心的读者,尤其是研究康德的这部大作的专家,自然要思考,为什么他要在书的结尾处提出这些问题,为什么不在开头就提出来——要知道,其他一些基本问题(如先验综合判断为什么是可能的?纯粹形而上学为什么是可能的?等等)就是在开头处提出来的。我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