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璟 《逻辑学研究》2009,2(4):82-96
引入非良基集合可以为模态逻辑提供一种新的语义学。这种语义是在集合上解释模态语言,使用集合中作为元素的集合之间的属于关系解释模态词,并在集合中采用命题变元作为本元,从而解释原子命题的真假。在这种新的语义下,从模型构造的角度看可以引入几种非标准的集合运算:不交并、生成子集合、p-态射、树展开等等,证明模态公式在这些运算下的保持或不变结果。利用这些结果还可以证明一些集合类不是模态可定义的。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以“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qua being)”或“存在本身(being per se)”为基础的实体本体论,它确保了人类经验的基础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由于eidos和telos的结合是个体事物(如人)的形式因和目的因,这种“实体(sub-stance)”必然在变化中保持不变。这种基础或本质包含了事物存在的目的,并且是对所有特定事物“作为这类事物意指什么(what it means to be a thing of this kind)”的定义,从而设定了一个封闭的、排他性的边界,使事物具有非此即彼的严格同一性。在《易经》中,我们找到了一套宇宙论假设词汇,和古希腊的实体本体论差异鲜明。这种宇宙论假设通过将儒家经典置于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生态的世界观中,为其提供了一个解释语境。为了与关于“on”或“being”的基础假设形成有意义的对比,我们可以借用希腊的“zoe(生命)”观念,创造一个新词“zoe-tology”,意为一种“生的艺术”。这种宇宙论始于自我生生,它本身就是变化背后的动力,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无限“生成”的世界:不是现成的“事物(things)...  相似文献   

3.
沈晓阳:社会发展与社会正义正义,原指事物之间的一种平衡的关系或秩序。根据古希腊人的观念,每件事物都有它的规定地位和职责,一旦有事物突破它的界限,就会有一种超人类的法则来惩罚这种侵犯,恢复侵犯者所破坏的那种永恒的秩序。这种永恒的秩序就是正义。现在,人们...  相似文献   

4.
《周易》八卦与卦爻是怎样产生的?各家之说均未能就八卦与之所象征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表述性意义作出逻辑关系缜密的合理解释。其实,阴阳概念的产生与阳光的向背有关。中国古人受太阳光线的启发,创造出了卦爻符号。代表太阳光线的符号为"—",代表没有太阳光线的符号为"--"。由三个卦爻组成的八卦卦象与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生动形象的内在联系。阳爻符号"—"是一条线,是奇数,阴爻符号"--"是两条短线,是偶数,这或许就是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这一说法的最原始起源。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可以分成实体、关系这样两大类。实体是由多因素、多侧面构成的系统。系统有要素属性,结构属性和功能属性,有多层次的属性,离开这些属性,就无系统存在,也无什么实体。所以,实体和属性的关系问题,在系统观里,已为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对范畴取代。  相似文献   

6.
同一性是解决技术人工物实在性的新路径。同一性是个体与类的实在性基础。存在的各类事物有层级的区分,各类事物之间具有相对同一的关系。同一性是一种关系,且具有相对性。个体与个体所属的类之间存在一种同一关系。技术人工物的个体与类是相对同一的两类实体。同一性的传递性使实在性成为可能。技术人工物是人的意向性的产物,通过制作实践过程转化为物质实体。技术人工物的意向性隐退在要素、结构与功能之中,并主要通过功能直接显示出来。技术人工物的实在是核心要素、核心结构与专有功能相互统一构成的实在。如果技术人工物的核心要素、核心结构或专有功能等发生改变,那么,技术人工物的同一性就从传递性转变为非传递性,实在性也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
社会信息加工领域中的情境模型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Wyer和Srull把情境模型理论引入社会信息加工领域以来,情境模型理论成了社会信息加工研究的热点,其自身结构和加工机制也得到研究者的不断完善。该文简要介绍了情境模型理论的内容、结构及其基本假设。即情境模型代表人们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具体事件和情节的知识,并且通常在社会信息的理解过程中自动建立。这种模式一旦建立,就为理解新信息及作出相应的判断提供基础。情境模型包括三种基本信息:时空框架、实体集合及实体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认为人们在理解信息的过程中至少需要建构5个维度,即:(1)空间,(2)时间,(3)实体,(4)因果,(5)目的。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情境模型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萨特尔的社会关系的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的人时时处处都具有发明创造性;社会性的人又时时处处都为其成就所制约。 H. 勒裴伏尔如果说,萨特尔的《存在和虚无》一书试图提供一种自在与自为、意识与物质实体的模式的现象学的话,那么,他的《辩证理性批判》则是试图提出一种个人实践和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集团的形成过程的现象学。在他对社会关系的辩证法所作的分析中,他依然或多或少地信奉着现象学的方法——试图描绘、解释和揭示表现在现象中的本质结构、试图按照事物  相似文献   

9.
实体,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中被理解为可变性质的不变承担者。实体是那种在现象的变化中其自身保持不变的东西。这种意义上的实体,在康德那里是这样说的:“但是实体,它是一切实在东西的基础,也就是为事物的存在所固有,就一切属于限在的事物而言,实体只能被设想为规定。”另外,康德又说:“在世界一切变化的东西之中,实体保持不变,而只有偶性才发生变化。”机械唯物主义者寻找物质实体,寻找原初物质,试图以这种原初物  相似文献   

10.
关于希伯来圣经中太阳意象的意义和功能问题,多数研究主要关注了古代以色列早期太阳神崇拜的建构,没有解释为何在以色列正统反偶像宗教建立后,太阳意象还能持续地被使用以及这种象征性用法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古代西亚"太阳神石碑"和相关太阳意象的分析,认识到太阳意象提供了一种世界图景,不只囊括从天上到地下的事物,还为世界的安定、有序提供保护和力量、公平和正义。而这种除去偶像本质的象征形式恰恰成为希伯来圣经中一种表达上帝力量的方式,同时也表达了以色列人的宗教体会。  相似文献   

11.
研究精神和肉体问题的一般系统方法,导源于被称作系统哲学的一般理论结构。这种概念结构将实在与功能和组织联在一起,而不与物质或实体联在一起。它建立在当代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力图综合各种科学理论,形成一种揭示实在本性的内容坚实的理论,去回答那些长期存在的哲学问题,自然、人类和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实在论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断言实体的存在不依赖我们的心灵对它们的经验或感知,而我们关于实体的知识却必须依赖实体的存在。以语言哲学形式表现出来的现代实在论与传统的实在论不同,它并不断言实体的存在,而是把实在理解为非实体的事件描述和关系描述,或者说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才得以展现实在的结构。这就要求语言与实在之间必定存在确定的真值关系,即语词和语句的真值取决于它们与实在的关系。用达米特的话说,“实在论是这样一种信念:对任何一个陈述都必定存在某种东西,该陈述或者它的否定由于这种东西而为真”以真…  相似文献   

13.
我们可以把前几章所论述的内容简略地列为易懂的、为经院中通常所阐述的五个共相。当普遍概念把它们的对象呈现为事物并借助语词把它们标志为实体或绝对时,它们就称之为属或种。属——所谓属是这样的,它们是那样普遍以至于包含了仍属于共相本身的其它概念;例如,四边形,就其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关系说,它是属;实体,就其称之为物体的广延性实体来说,——同时就其称之为心灵的思维实体来说,它是属。  相似文献   

14.
任何科学都有它自己的任务。任何科学的任务就其共同性来说都是研究事物的规律性。但世界上的事物是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科学研究不同事物的规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这是一种通俗的讲法。用另一种说法,心理学是研究人自己的一种科学。人为什么是万物之灵、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东西呢?主要是因为人有发展到最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意志、性感等在其他动物也是有的。在人的心理中有哪些东西为人所特有从而使人成其为人呢?首要的一点是人有思想,尤其是思维,因而能有意识。人如果没有思想,就不会有意识。再一点是人有言语,会讲话,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言语交换意见,  相似文献   

15.
“当心灵决意去回忆某件事物,这种意念会引起那个小小的[松果]腺体,连续转向不同方位,把动物的灵魂推向脑的不同部位,直至到达所希望记住的事物留下痕迹的那个部位;因为这些痕迹不是别的,而是这样一种情境:在呈现客体时,脑的细孔中的灵魂已经在一些通路上活动起来,这些细孔就会比其它以同样方式由来临的灵魂所打开的细孔获得更大的方便;所以这些来到细孔的灵魂,就比进入其它细孔更易进入其中”。笛卡儿在三百年前就是这样写的,这可能是以脑的活动来解释记忆的最早尝试。此  相似文献   

16.
名义的本质与实在的本质是洛克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名义的本质是各种可感性质的抽象观念,洛克以此反对经院哲学以实体形式作为个别事物的实在本质来规定事物的存在。实在的本质等同于个别事物的内在结构,在原则上是不可知的,它可被视为名义的本质在内在结构上的投射。洛克并不是一个本质主义者,他也不认为存在着自然种。洛克也未曾断言内在的结构就是波义耳式的微粒说,洛克只是将微粒说看作是较之于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说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所有的比较研究都同时含有同一性和差异性。这种充溢着智力难题的局面引起了无休无止的争论:我们所争论的究竟是同一事物还是不同的事物?人们可以用二者取一的办法来解答这个问题。但是,这种局面又会重新出现,因为它与比较观点本身息息相关,而与比较的具体事例无关。我们还要继续“命名”到何时?因为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而且最终“事物仍然是事物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也许,我们已经不喜欢“名称”了,因为它几乎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知识,我们可能倾向于“描写”,因为“描写”给予我们“事实”。但是,这种“描写”也像“名称”一样,永无止境,因为如同耆那教教徒很早就教诲的那样,它是我们持有的加drsti(概念结构)或采用的观点的一种作用。  相似文献   

18.
比喻是利用事物间的相似点,用甲事物来描写、说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是根于联想的。什么是联想?“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件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①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沟通事物形象联系的桥梁。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四种。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形式理论(Hylomorphism)"是他的形而上学的重要部分,但它的确切含义似乎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当前流行的"构成性"解释模型把形式与质料看作构成复合实体的不同成分,并认为它们的关系类似于属性与物质对象的关系。然而,这种解释遇到了许多理论上的困难。本文指出,"构成性"模型是对"质料形式理论"的误解,因为形式与质料不是构成实体的两种成分,而是生成实体的两种本原;形式是首要的和终极的本原,它以目的的方式规定着质料之本质;复合实体作为被生成物具有一个存在的原因结构,即形式展现在被实现了的质料之中,质料亦处于形式这一目的之中。"质料形式理论"便是关于可感实体生成的本原和存在的原因结构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自然界存在着两种根本的相互作用,即实体与虚体之间和以实体为依据的实虚统一体之间这两重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其它各种相互作用,包括现在物理学界所概括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在内,都是在这两重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这里所说的实休与虚体,是指在各种物质结构中相对充实的部分和相对虚空的部分。现代科学的发展,打破了古代和近代关于一成不变的孤立存在的绝对实体和绝对虚空的形而上学观点,同时又证明了在微观、宏观和宇观世界中,普遍地存在着各种相对变动的实体-虚体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