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社会如何整合"一直以来是备受关注的主题,帕森斯、洛克伍德与哈贝马斯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整合理论。帕森斯把整个社会理解为行动系统,基于行动者的能动作用-系统的双重视角关注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均衡。洛克伍德区分"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指责帕森斯过于重视社会系统的均衡,忽视了社会整合在系统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哈贝马斯重构洛克伍德对两种整合的区分,主张以"生活世界-系统"的二元社会结构观补充帕森斯的社会整合理论,用交往理性改造实践理性,依据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情境寻求社会整合的主导机制。作为马克思社会整合理论的改版,他们在借鉴马克思丰富的社会整合资源的同时,逐渐与马克思拉开了距离,分析他们的理论主张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法治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话语"及其"话语研究"的学术范式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玉 《学海》2006,2(4):104-112
本文采用“思想史”的方式来追溯“话语”作为概念的内涵,分别考察了福科、巴赫金、哈贝马斯、海登·怀特、费尔克拉夫等人关于“话语”的观点及其理论基础。“话语研究”是一种新的学术范式,与“本体论”和“认识论”学术范式相比具有根本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在《知识与人类旨趣》(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中,哈贝马斯试图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已经完成了的理论普遍化——通过把他们的“揭露”(unmasking)方案置于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论中。近些年来,哈贝马斯经常批评的一种当代法国思想,却是从怀疑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怀疑怀疑者、怀疑“揭露”开始的。例如,利奥塔(Lyotard)说,他将  相似文献   

4.
“感性世界”实践论诠释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研究》 2004年第 3期刊登了笔者《“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与哲学范式的变革》一文。该文的基本观点是, 马克思的那句名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哲学命题, 这个命题的本体论含义是在马克思关于“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中得以显现的, 亦即马克思通过对“直观的唯物主义”的批判, 明确强调: “感性世界”并非是独立于人的、与人的活动无关的自在世界, 而是以人的“感性活动”为深刻基础的属人的现实世界或“生活世界”。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暗示着哲学范式的重大变革, 即从“解…  相似文献   

5.
胡大平 《现代哲学》2007,2(2):16-23
鲍德里亚批评马克思的逻辑有一个递进过程,从最初借助于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发展出一种以符号(或形式)分析为核心的消费社会观,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批评,最后以“象征交换”理论替代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在这一过程中,他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的失败原因追溯到马克思主义起点上,并借助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相关人类学成果构建了一种从象征关系入手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话语,但是在根本上“象征之镜”却是资本主义“生产之镜”话语之外的另一种非历史话语,批判本身成为与历史生成具体情境无关的一种话语反对另一种话语的斗争。在直接的意义上,鲍德里亚式的批评是当代左派激进文化批判的困境表现。  相似文献   

6.
形式语用学视角中的生活世界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宏 《现代哲学》2006,(4):47-52
哈贝马斯吸收和整合了当代各种语言哲学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哲学——形式语用学。这一理论通过对言语行为的意义与它的有效性要求之间内在关联性的分析,指出了言语行为的意义只有在交往行为中才能呈现出来。在解释言语行为的最终来源问题上,哈贝马斯引入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并对它进行了形式语用学的改造。形式语用学的生活世界理论消解了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中的先验性,同时又拓宽了韦伯的行为合理化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7.
话语伦理学是现代和当代社会有关道德规范进行有效性和适当性话语论证的一种重要理论。在现代和当代道德意识发展的阶段上,只有通过话语才能够形成论证。普遍性原则、话语原则和适当性原则是论证的重要原则。但是,论证是有局限的,因为哈贝马斯将论证放置在生活世界、非暴力领域中。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生存论内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成俊 《哲学动态》2006,1(9):15-20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马克思的这句话至少有三层含义,第一,以“解释世界”为宗旨的近代哲学,秉承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局限于认识论领域来谈主客体的同一性,它对存在的理解是无根的。以“改造世界”为宗旨的马克思哲学奠基于实践基石,着眼于实践来理解人的存在,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找到了人与感性世界同一性的真正基础,它对存在的理解则是有根的。第二,不能满足于在理论范围内谈现实问题,把现实问题仅仅归结为观念问题,而要着眼于“改变世界”,因为理论的根在现实之中,理论的问题仅仅在自身之内是解…  相似文献   

9.
为了批判和反思经济决定论与教条主义对马克思思想的歪曲,"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要思潮。其中,有一批马克思主义学者尝试用"生产范式"来理解马克思的理论范式。围绕"生产范式"的理论重构成为这一讨论的核心议题之一。马尔库什与哈贝马斯曾就生产范式展开过一场公开的学术争论。马尔库什认为,哈贝马斯将劳动/生产和交往理解为不可还原的两种范式是对马克思的误解。哈贝马斯则在正面回应中再次强调了生产范式与实践哲学的不相容关系。双方争论的分析框架恰恰揭示出生产范式的理论效力与边界,并为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范式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生活观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近年来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生活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样式日益凸显出来,并逐渐成长为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生长点。但由于种种原因,对生活哲学的元概念“生活”在哲学意义上的反思和清理尚未完成。这与对马克思哲学观的研究息息相关。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不仅从根本上转换了哲学的主题、性质及发展方向,而且改变了哲学的存在样式。它不再以“存在”、“本质”等这些为我们所熟悉的哲学范畴来表述自身,因此,固守传统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将难以从马克思著述中找到哲学的影子,更无法找到生活哲学的影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