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二十一世纪中日佛教友好交流展望”座谈会上的讲话赵朴初(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七日上午)各位法师、各位先生:今天,我们中日两国佛教界的朋友们聚会在这里,以“二十一世纪中日佛教友好交流的展望”为主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是中日佛教交流...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人佛教面面观(之一)学愚公元399年,一代高僧法显法师远涉重洋,越过无数高山峻岭和飞湍激流,顶着炎炎的烈日,踏着滚滚的沙路,来到当时狮子国的首都阿努拉达普拉,潜心修学,搜集汉土所无的佛教典籍,两年后,带着梵文经典回到祖国。现在,古代的狮子国已改...  相似文献   

3.
大理崇圣寺始建于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经历代的扩建和重修,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当时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是南诏、大理国最著名的皇家寺院,有“佛都”之称。  相似文献   

4.
法海 《法音》2000,(1):54-55
座落在福州市鼓楼区开元路的芝山开元寺,始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清人杨庆琛“萧梁寺观今余几?尚有芝山迹可寻”的诗句,道出了该寺历史之悠久。寺旧名“灵山”,后改“大云”,唐初(618-620)改“龙兴”,开元二十六年(738)以年号为名,更名“开元”。“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本高僧空海与圆珍均分别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与宣宗大中七年(853)在寺中驻锡过,留下中日佛教交流的一段佳话。圆珍还从寺僧存式学《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俱舍论》,从当时也住在寺中的南天竺僧人般苦但罗学悉昙梵…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宁德地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俗称闽东,依山面海,北邻浙江省温州地区,南接福州地区,管辖九个县(市),人口近300万,由于历史上及自然环境等原因,该地区信仰佛教人数多,现存寺院780座,僧人5459人,在家居士18000余人,寺院及信教群众居全省各地(市)之冠,该地区佛教文物也颇具特色,现简介如下。最早的佛教寺院──霞浦建善寺南齐永明元年(483)在温麻县(县治在令沙江镇)创建“建福寺。”唐代置长溪县,迁县治于今松城镇,景云二年(711)寺随县治徙于今霞浦县松城镇东关华峰山麓。自始建至今已有151O年历史,是闽东历…  相似文献   

6.
大理——东方的日内瓦。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总面积29459平方公里,有13个世居民族,总人口318万,其中白族有130万,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这里地形独特,具有高原湖泊盆地和横断山脉纵谷两大地貌,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平均气温十五摄氏度。大理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据考早在四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古为昆弥(昆明)国,秦为滇国地,西汉建有云南(祥云)、叶榆(今大理市)等县,唐宋时期的南诏国、大理国共500多年时间曾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清康熙年间御赐大理为“文献名邦”。“南方丝绸之路”和“蜀(四川)身毒(印度)古道”交汇于此,被称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为一千年前全球十四大城市之一。“大理”一名就是“宋大理国”的沿袭,意为大治大理。  相似文献   

7.
一、序言──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 众所周知,佛教传入中国已经2000年。 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刊行的《法音》刊载王志远的论文《中国佛教初传史辩述评──—纪念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论文就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史实进行评论,认为今年是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的值得纪念之年。 王志远(中国宗教学会秘书长)列举中日两国学者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论点,认为元寿元年传入说,即“伊存授经”之年是佛教最初传入中国之年。 印度佛教在13世纪灭亡,而佛教传入中国已度过2000年,札根开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直到…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5,(6)
关于设置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联络委员会的协议(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通过)中国、韩国、日本佛教界代表在首届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以下简称"三国佛教会议")上就设置"三国佛教会议"联络委员会问题进行了协商,达...  相似文献   

9.
唐高宗李治乾封二年(667),沙门慧祥陪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高僧释迦密多罗礼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其后撰写了《古清凉传》一书,这是一本有关五台山佛教的最早专著。书中指定了五台山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清凉山”;叙述了五台山早期佛教的发展沿革;记录了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在“改梵为秦”的中国化佛教音乐出现后,“倡导”和“俗讲”两种弘法形式接续促进佛教音乐中国化进一步发展:南北朝时期,“倡导”将佛教音乐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唐代,“俗讲”又为佛教音乐增添了浓浓的通俗色彩。由此,中国佛教音乐得以进入鼎盛时期。佛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是佛教音乐中国化逐步完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清脆的钟馨引导,低沉的鱼鼓击节,委婉的笙管之音,和着那深沉回转的唱诵,众僧与俗子在庄严的大殿中肃穆但又体验到飘然,神秘中又感受着静淡。这就是五台山佛教传统的佛事仪式在寺庙中营造的佛国境界。这种五台山佛教传统的佛事仪式被老僧人们自称为“北方佛事”。所以要强调“北方”并,非是严格的地域概念,而是相对南方来到五台山的僧人所做的、并且近些年来已经普遍应用的佛事仪式而言,也是特指五台山佛教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山特点的佛事形式。“北方佛事”与没有被特称的南方佛事的最明显区别,是北方佛事“带音…  相似文献   

12.
谈藏传佛教教育由经院式到现代化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悠悠二千五百载,教徒众多,传播广泛,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弘扬兴隆,得力于正确的传教方式,即正确的教学方式,能使其世代继承和发展。佛祖释迎牟尼“初转法轮”,佛教造成星火燎原之势,在喜玛拉雅山南麓四散传扬,辐射世界。藏王松赞干布(?-650年)偶得“四宝”什百拜忏悔经”、“舍利宝塔”、“六字真言”、“法教规则”),佛教便进入了雪域高原,继而,吞米桑布扎端美三菩提创制藏文,翻译佛经,发端了藏族译经事业。公元770年左右,印度名僧寂护、莲花生来到西藏(当时称吐著)传播佛法,为显、密二宗在西藏的发展打下…  相似文献   

13.
略论“人间佛教”(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人间佛教”(二)陈星桥(三)太虚、印顺、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简介如前所述,太虚大师、印顺法师和赵朴初居士对“人间佛教”的形成与发展贡献至巨,极具代表性,因此实有专门介绍的必要。1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太虚大师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其思想...  相似文献   

14.
赵文雪 《法音》2022,(4):51-55
<正>唐代高宗、武后时期,在中原王朝治理西南边疆的过程中,佛教在双方的交流互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此时在长安佛教及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玄奘法师,成为这一阶段影响中原佛教向边疆弘传的代表。大理地方志书《僰古通纪浅述》中记载,永徽元年(650)“三藏法师(玄奘)往西天取经,道经云南僰国。至显庆二年(657)丁巳,玄奘自西天回,取得经六百五十部、佛像、舍利子,至蒙国,  相似文献   

15.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前秦苻坚建元十年(374)赛增阿道至当时三韩(高丽、新罗、百济)弘法,拉开了两国佛教界交往的帷幕。唐开元末(约719)新罗王子金乔觉渡海来上,至九华山晏座苦修75载,于贞元十年(794)圆寂后,肉身不腐,因其本誓,言行与地藏菩萨一一印证,遂被尊为地藏化身。自此,新罗(今韩国)便与我国九华山结下了不解的香火因缘。明清至今,中韩佛教交流趋于沉寂。1992年10月,赵利、初会长应邀访韩后,两国佛教关系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交往日益加强。1994年5月在地藏菩萨成道1200年的殊胜因缘下,九华山佛…  相似文献   

16.
<正>“禅定”是汉传佛教的一个惯用词,由梵文禅那(Dhyana)的略称“禅”与梵文三摩地(Samadhi)的意译“定”复合而成。在佛教中,“禅”是“在寂静中审虑”的意思,“定”则是指通过锻炼达到的持续专注而不散乱之心境。在现代语境中,“禅定”一词则泛指各种通过练习专注达致心不散乱的方法。禅定虽非佛教独有,实乃佛教所长。最近几十年来,佛教禅定在学术界的热度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17.
黄俊威 《世界哲学》2010,(3):138-150
所谓的“自我的四位说”(atmasya caturpada vatda)一词,主要是指:每一个自我本身,是可以分为四种层次。而所谓的“自我”(atman),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同时,这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可分为:1.“形躯我”(sarire atman;身体我,肉体我,佛教称“色蕴”);2.“梦中我”(svapne atman;情意我,经验我,佛教称“受、想、行、识”的四蕴);3.“无梦我”(asvapne atman);4.“最高我”(paramatman)。由于我们对于自我的探究,必须要层层突破,才到达最后这一个“最高我”的解脱境界。因此,一般研究佛教的学者,都会普遍地认为:佛教的无我论,其实就是在全盘否定《唱赞奥义书》中四个层次的所有自我。然而,倘若我们针对代表原始佛教的《杂阿含经》或者是《相应部》,去做仔细的学术分析或研究的话,就会慢慢地发现:原始佛教时期(B.c.550—B.C.300)所能破除的“自我”,其实顶多只有前面的两个层次而已。至于第三个层次的“无梦我”,则应该是产生于部派佛教时代(B.C.300—A.D.100),当时,就曾经引起了佛教对于“轮回主体”和“涅篥主体”的讨论,从而更产生了犊子部的非即蕴非离蕴的“补特伽罗说”(pudgalavada)。因此,本论文的写作,就是透过比较哲学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把原始佛教破我的范围去做一个初步的思想锁定,才不会使得原始佛教的“无我论”,草率地沦为一种凡我必破的独断论。  相似文献   

18.
引言欧阳渐(1871-1943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1911年,欧阳继承杨文会(1837-1911年)主持金陵刻经处的佛经校刻事宜,1922年创立支那内学院,是当时佛教界、学术界景仰的一代佛学宗师。梁漱仅曾评论道:“大家若求真佛教、真唯识,不必以我的话为准据,最好去问南京的欧阳竟无先生。我只承认欧阳先生的佛教是佛教,欧阳先生的佛学是佛学。”(《梁漱读全集》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44页)梁氏此评最早揭示南欧学的特质,南欧学以探求“真佛教、真唯识”为旨归,是清季民初源始化唯识复兴思潮中的重要体系之一。此一源始…  相似文献   

19.
海河映明珠古刹缀津门———天津大悲院今昔□本刊通讯员陈耳东●天津佛教的传入,有典籍可考的,郊县可追溯到魏晋。据《蓟县志》记载:“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在盘山修建了法兴寺(俗称北少林寺)。”佛教传入天津城区,始于元代。据《天津县新志·寺观附篇》所记...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希望用佛教精神改造国民性。拯救国家,培养个人(小我)为群体(大我)牺牲的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但他并没有强调佛教中“超世间”的部分。他在《余之死生观》一文中,不仅没有用“业报轮回”、“六道轮回”、“生死轮回”的提法,连“轮回”一词也只用了7次。而中南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刘立夫的《梁启超对佛教业报轮回说的新阐发——(余之死生观)在佛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一文中。“轮回”一词的使用频率竞高达43次,其中以“业报轮回”、“六道轮回”、“生死轮回”等词组加重语气出现的就有30处.明显偏离了原著精神。高校学者对名人原著的误读,会造成对青年一代的误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