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组织阵列和免疫组化技术对39例子宫颈腺癌和20例子宫内膜腺癌进行Vimentin,CEA,ER,PR,CKs(7,19和20),MUC antigen(1和5)和CD10抗体的检测。93%的黏液性宫颈腺癌表现为Vimentin和ER阴性,96%为PR阴性;20例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腺癌中,Vimentin阳性占90%,ER阳性占80%,PR阳性高达96%。CEA阳性率在宫颈癌中为81%,在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腺癌中有15%为灶状阳性表达。CD10在85%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的间质细胞中为阳性表达,仅有15%的宫颈腺癌表现为间质细胞染色阳性。MUC和CKs系列的蛋白表达未发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组织阵列和免疫组化技术对39例子宫颈腺癌和20例子宫内膜腺癌进行Vimentin,CEA,ER,PR,CKs(7,19和20),MUC antigen(1和5)和CD10抗体的检测.93%的黏液性宫颈腺癌表现为Vimentin和ER阴性,96%为PR阴性;20例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腺癌中,Vimentin阳性占90%,ER阳性占80%,PR阳性高达96%.CEA阳性率在宫颈癌中为81%,在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腺癌中有15%为灶状阳性表达.CD10在85%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的间质细胞中为阳性表达,仅有15%的宫颈腺癌表现为间质细胞染色阳性.MUC和CKs系列的蛋白表达未发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探讨p27和cyclinE蛋白表达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中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20例正常子宫内膜、10例不典型增生、40例内膜腺癌中p27、cyclin E蛋白的表达情况。p27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与内膜腺癌的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yclinE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与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腺癌的表达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子宫内膜腺癌中p27阳性表达率与cyclin E阳性表达率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相似文献   

4.
探讨p27和cyclinE蛋白表达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中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20例正常子宫内膜、10例不典型增生、40例内膜腺癌中p27、cyclin E蛋白的表达情况。p27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与内膜腺癌的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yclinE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与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腺癌的表达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子宫内膜腺癌中p27阳性表达率与cyclin E阳性表达率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总结肺微小浸润腺癌(MIA)、原位腺癌(AIS)及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结节的HRCT影像特征,回顾性收集43例术前2周内行HRCT检查、经胸腔镜切除、组织病理学证实的50个肺结节,分析结节大小、成分及内部特征.结果显示所有AAH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pGGN),且≤1.0cm,空气支气管征未见,空泡征少见;86%AIS表现为pGGN,71%的AIS≤1.0cm,且空泡征常见(相对于AAH);95%的MIA表现为混合磨玻璃结节(mGGN),其余为实性结节,90%的MIA>1.0cm,空气支气管征常见(相对于AIS).因此结节的大小、成分、空泡征及空气支气管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MIA、AIS及AAH的鉴别.  相似文献   

6.
分析影响早期宫颈腺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预后不良因素,以期为宫颈腺癌术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9年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治的35例ⅠB2~ⅡA期宫颈腺癌术后患者,18例采用单纯盆腔外照射,17例采用盆腔外照射+腔内照射,放射治疗期间同步顺铂增敏。复发/转移率单因素分析结果示:盆腔外照射+腔内照射复发率降低(P0.05);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累及阳性和脉管癌栓与转移密切相关,P值分别为0.023、0.000和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累及阳性和脉管癌栓均为转移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总生存率相关性因素分析结果示: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累及和脉管癌栓为其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无病生存率相关因素分析结果示: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累及和脉管癌栓为其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  相似文献   

7.
探求内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1(GIRK1)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利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GIRK1 mRNA及蛋白在15例正常宫颈和30例宫颈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GIRK1 mR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在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IRK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在正常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IRK1 mRNA及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探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血清S-CD105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50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20例乳腺良性疾病及15例健康女性血清S-CD105的浓度;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复发转移患者同期血清CEA、CA15-3的浓度。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血清S-CD105表达明显升高。单项检测S-CD105优于CEA、CA15-3,与CEA和CA15-3联合检测表达相似。血清S-CD105可能对监测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检测乳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maspin)在腮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腮腺癌I洛床病理特征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对50例腮腺癌组织及30例瘤旁正常组织行maspin蛋白半定量测定,并对前者行CD34蛋白半定量测定,与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maspin、MVD在腮腺癌组织中表达与淋巴转移、术后复发、分化程度显著相关,后者的表达还与腮腺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因此,maspin与MVD的联合检测,在判断恶性程度及顸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探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血清S-CD105表述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50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20例乳腺良性疾病及15例健康女性血清S-CD105的浓度;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复发转移患者同期血清CEA、CA15-3的浓度.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血清S-CD105表述明显升高.单项检测S-CD105优于CEA、CA15-3,与CEA和CA15-3联合检测表达相似.血清S-CD105可能对监测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DNMT1和PDCD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胃腺癌、36例上皮内瘤变、27例肠上皮化生及20例正常胃黏膜中DNMT1和PDCD4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结果DNMT1在胃腺癌中呈高表达,PDCD4呈低表达,二者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00);DNMT...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NSCLC中PDGF-BB、Podoplanin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0例NSCLC和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PDGF-BB、Podoplanin的表达;计数LMVD,结合临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结果PDGF-BB、Podo-planin"在NSCLC中存在高表达(P<0.05);阳性表达组LMVD较阴性表达组高(P均<0.05).因此,PDGF-BB、Podo-planin在NSCLC癌细胞上存在高表达,并且与肿瘤淋巴管的生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探讨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VEGF)在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50例术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及20例乳腺良性疾病对照组的P-VEGF含量,同期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术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血清CEA和CA15-3的表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论认为转移肿瘤细胞可产生大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CD10、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之间的关系及IgH基因重排检测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CD10、bcl-6两种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半巢式PCR方法检测IgH基因重排。结果发现CD10、bcl-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9%和65.6%,bcl-6阳性组预后较好。32例DLBCL中基因重排阳性率为78.1%。结论认为CD10、bcl-6蛋白表达与DLBCL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判断DLBCL预后的参考指标。IgH基因重排检测在DLBCL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CD10、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之间的关系及IgH基因重排检测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CD10、bcl-6两种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半巢式PCR方法检测IgH基因重排.结果发现CD10、bcl-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9%和65.6%,bcl-6阳性组预后较好.32例DLBCL中基因重排阳性率为78.1%.结论认为CD10、bcl-6蛋白表达与DLBCL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判断DLBCL预后的参考指标.IgH基因重排检测在DLBCL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编制简明实用的住院患者心理问题筛查量表,有助于临床工作中对心理问题的鉴别和处理。采用完全随机抽样,对某三甲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进行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了20个条目的筛查量表,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97,分半信度为0.666,效标效度分别为0.524、0.525、0.476,最佳分界值为6分,其灵敏度为84.40/0,特异度为54.6%,阳性预测值为20.87%,阴性预测值为96.09%,曲线下面积为0.740。量表条目质量及信度、效度符合测量学要求,适合在综合医院患者中进行临床试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神经迁移蛋白Slit2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并探讨两者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癌组织和36例癌旁组织中Slit2蛋白的表达水平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Slit2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3%和16.7%。两者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3,P〈0.01);食道鳞状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MVD计数分别为(44.07±17.44)/mm^2,(25.26±7.91)/mm^2,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r=7.383,P〈0.01);Slit2表达阳性的肿瘤组织MVD明显大于Slit2阴性表达的肿瘤组织[(49.30±15.78)/mm^2对(34.44±17.06)/mm^2,P〈0.05)],Slit2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MVD计数与浸润深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肿瘤组织中Slit2蛋白的表达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0.683,P〈0.01)。结论认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lit2蛋白表达和MVD计数与其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是通过Slit2基因介导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实现的,Slit2是调节食管癌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了解引起肝胆疾病腹腔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对2011年3月到2012年10月期间115例腹腔感染的患者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进行分析。细菌阳性率为75.7%,90株微生物包括14种细菌和1种真菌。革兰阳性菌占12.2%;革兰阴性茵占84.4%;白色念珠茵占3.3%。革兰阴性菌,...  相似文献   

19.
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神经迁移蛋白Slit2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并探讨两者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癌组织和36例癌旁组织中Slit2蛋白的表达水平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Slit2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3%和16.7%。两者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3,P〈0.01);食道鳞状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MVD计数分别为(44.07&#177;17.44)/mm^2,(25.26&#177;7.91)/mm^2,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r=7.383,P〈0.01);Slit2表达阳性的肿瘤组织MVD明显大于Slit2阴性表达的肿瘤组织[(49.30&#177;15.78)/mm^2对(34.44&#177;17.06)/mm^2,P〈0.05)],Slit2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MVD计数与浸润深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肿瘤组织中Slit2蛋白的表达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0.683,P〈0.01)。结论认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lit2蛋白表达和MVD计数与其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是通过Slit2基因介导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实现的,Slit2是调节食管癌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NSCLC中PDGF-BB、Podoplanin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0例NSCLC和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PDGF-BB、Podoplanin的表达;计数LMVD,结合临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结果PDGF-BB、Podo-planin在NSCLC中存在高表达(P〈0.05);阳性表达组L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