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宗与文艺美学相通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与文艺美学相通的探索王世德禅宗精神与文艺美学有相通之处(如禅宗关于“拈花微笑”的传说和黄庭坚的“桃花”诗等)。禅宗在本体论、方法论上能给文艺美学以重要的启发,禅宗美学也可以与恩格斯、海德格尔的论述相互参悟。可见对禅宗的研究和扬弃,对建立和发展文艺...  相似文献   

2.
意境一直是中国画品评中最为推重的美学境界。意境的本质是偏向心灵的美学观念,是画家从内心而生,意欲释放情感的通道。宋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的顶峰时期,美学体系也趋于成熟,中国的审美意境一直与禅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感知禅宗精神的本体也是心灵,禅宗主张万物由心而造,这种独有的心性本体论,使得中国美学更加偏向于对内心感受的认知与认同;另一方面禅宗"顿悟"的思维方式与艺术审美的方式有着相似之处。从宋代折枝花鸟画的艺术形式、艺术理念等方面去看宋代折枝花鸟画中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3.
人们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不太热衷于抽象本体论的探讨,而相对注重人生哲学的研究。其实,中国思想史上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人生学一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哲学的特殊类型就是“伦理型”,即从伦理生活中提炼某种意识,使其上升到本体的地位,又反过来为伦理思想提供理论根据。哲学上的宇宙观和本体论,用来解释道德的起源和本质,论证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用来证明道德修养、道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禅宗完全继承了这一  相似文献   

4.
禅宗绘画史上曾出现过绘画艺术能否表现人的"本来面目"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实际上是禅宗不立文字的语言文字观在绘画领域中的反映。一派认为绘画艺术的"言"不能真正表达"本来面目"这个内在的"意",另一派认为绘画艺术仍不失为认识和把握"本来面目"的工具和途径。从时间上来讲,这场讨论上自中晚唐,下至明清,可谓旷日持久。虽然讨论的双方最终也没有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但却深化了人们对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别是对绘画本体论、绘画创作论和绘画鉴赏论的认识,因而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禅宗对于整个佛教的贡献不仅仅是成佛的顿悟方法,而且是为这个方法寻找到了佛性论的根据,这就是在继承印度佛教佛性本寂的基础上,又强调了佛性本觉的思想,突出了佛性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将佛教的本体论和人生观统一起来,客观地诠释了佛性自觉、反省体悟和顿悟成佛这三者中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何静 《学海》2005,(2):135-139
关于王阳明的良知说与佛教的因缘 ,国内外或是认为阳明对佛教的融通主要是对禅宗的融通 ,如侯外庐先生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日本久须本文雄先生撰述的《王阳明の禅的思想研究》 ;或是像曾其海先生的《天台佛学》一书所言 :天台宗对阳明良知说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本质的”① 。我们以为自唐宗密首倡教禅会通 ,宋元以降 ,禅教合流已是大势所趋 ,而阳明的良知说所韫的佛理也正是这种会通的产物。换言之 ,阳明良知说中所韫的佛理不是单纯的禅宗或天台宗抑或华严学所能涵盖的 ,它们是阳明会通禅教的结果。如阳明的良知本体论就是天台宗、华…  相似文献   

7.
"意"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不断深化的概念,先秦儒学、老庄之学、魏晋玄学以及禅宗,都对"意"的话题有过很多讨论。宋人书学本体论上的"尚意",尤其突出心性主体的"意造"、创作面貌的"新意",审美过程中的"无意"和由此带来的审美风格的多元化。从根本上说,宋人的"意"即是主张书家将独特的主体心性通过不同的创作方法以书法作品多样的审美内涵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8.
明尧 《法音》2002,(2):28-30
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由中华书局2001年6月出版,是禅宗思想、哲学、诗歌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20世纪的禅宗研究,涌现了很多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可谓波澜壮阔、如火如荼。但是,这些研究工作还存在着较少涉及的地带,比如对大乘佛教经典与禅宗思想关系的研究、禅宗哲学象征的研究、禅宗诗歌的研究,都还远远不够。“禅学三书”就是在这些方面所作的尝试。吴言生博士的禅宗研究系列之所以由三书构成,是因为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首先,禅宗思想…  相似文献   

9.
罗教五部经卷的基本教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丽 《宗教学研究》2001,(2):134-137
本文认为,罗教在寻求解决生死问题的方法上,秉承了佛教禅宗的“心造一切法”的心性论;而在阐释万物的始因时,又采纳了道家与道教的“有生于无”的道体论和道性论。因而,在其教理中出现两种相互冲突的本体论命题,表现出思维混杂的特征以及由佛禅转为道玄的思想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0.
禅宗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与淡泊超然的人生哲学,能赋予当下艺术与设计实践活动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社会价值。在禅宗美学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做到自我清净,心中有念,使主体(心灵)与客体(自然)处于同一、恰当的状态下。其自然本体论所强调的心性化的自然美感,是由观到感,观中生感,感中生观,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理解,来对自然美的和谐作出反应,从而展现出内在的生命之美,实现人与宇宙和谐统一的诉求。在形态的设计上,禅宗美学注重"万物归一"的整体观照,即全面地知晓,完整地观察,更多是以一种创造性的和谐方式"组合"在一起,从而使人发现或创造出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和谐,并以此作为欣赏的前提或分析的依据,从而体验到特定"画面"背后生命韵动的和谐之美。只有如此,对自然生命和人类情感的体验之妙才能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书法亦是展现生命的艺术,任人写心写性,因此,书法与禅宗思想本质相通。纵观我国书法艺术漫长发展史,其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至深至远。文章结合笔法、字法、墨法与书法风格四个方面探讨了禅宗思想在书法中的具体体现,并从哲学指引、审美意境、变法出新等方面阐释了禅宗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借此探析禅宗思想与书法艺术相辅相成之关系。  相似文献   

12.
禅宗早期思想研究的重大突破──《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评介韦志林关于禅宗,国内外学者的著作已经很多,但对禅宗早期思想的研究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青年学者洪修平的近著《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版),可以说是国内较早地系统研究禅宗尤其是早期禅宗的一部力著。作者立足于大量的第一手禅宗史料,特别是新发现的敦煌经卷,对禅宗东土五祖、东山法门、禅宗的初创与分化演变、南北禅宗对峙的形成以及江南牛头禅、神秀北宗禅和惠能南宗禅的特点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对禅宗的研究,过去往往是就禅宗论禅宗,使得研究不能深入。《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书却另辟蹊径,把禅宗放到整个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进行考察与研究。佛教自传入我国以后,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作者把这一过程概括为佛教的方术迷信化、儒学化和老庄玄化等三个方面,指出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共存并进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物与不同的思想体系中各有侧重。作者正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这一大背景下,具体考察了禅学在中土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中国禅宗的理论渊源。最早来华传译禅经的是东汉末年的安世高,他传译的是小乘禅数之学,由于其中有些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佛教众多宗派中,禅宗以其特殊的修行方式而影响至巨,流播深远,是一个完全本土化的宗派。伴随禅宗的产生、发展和鼎盛,禅僧队伍也由早期混迹于民间的游僧,到武则天时期分化为御用官僧和非官僧;而以慧能和神秀为代表的南禅和北禅,实际上是非官禅与官禅、农禅与非农禅的对立。正由于禅僧队伍的复杂化,正由于最终农禅胜利,大量贴近生活现实、口语性极强的禅宗话语不断产生、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宗语言。再后来,在此基础上凝固成了禅宗内部封闭式的言说套路。因此,今天我们要研究禅宗,解读禅宗文献,就必须研究禅宗语言。由于中古时期的…  相似文献   

14.
禅宗艺术属于宗教艺术的一种,主要涉及禅诗、禅画、禅书、禅宗园林等不同艺术门类。禅宗艺术是审美的生存方式,是生活的艺术,从禅宗的传承与感悟去创造美。  相似文献   

15.
禅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宜春作为禅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禅宗文化源远流长。宜春地区的美术家在充分吸收禅宗文化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以突破传统美术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开创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高远淡泊、以意境相尚的画风。文章结合禅宗文化,从禅的"自性论"和"意境说"入手,具体阐述了禅宗文化对宜春美术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0年10月21日至23日,“首届禅宗祖庭文化网络研讨会”在湖北省禅宗发源地黄梅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近百人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53篇。会议由黄梅四祖寺单独举办的,主题是“四祖寺与禅宗”。参会的代表来自国内学术界、佛教界和政府宗教管理部门。代表们围绕禅宗祖庭及其文化作了深入地探讨,指出禅宗初创于道信,形成于弘忍,发展于慧能。面对未来的禅宗,学者说,禅宗的宗门历史,无不说明了禅宗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应运而出的历史产物,它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情况而发生自己的相应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积极与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禅宗全书》简介台湾著名佛教学者蓝吉富教授主编的《禅宗全书》是中文禅宗文献的汇集。分为史传、宗义、语录、清规、杂集等五部,共收集六世纪迄二十世纪禅宗典籍五百七十余部。凡一百册,外加总目索引一册。其中,以语录部最多,史传部居次,是迄今为止,中外各国收录禅宗典籍最多的禅宗类丛书。《禅宗全书》所收内容分藏内禅籍和藏外禅籍两类,所谓“藏内”,即系指收在各版大藏经  相似文献   

18.
正宜春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是"江右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是赣西历史文化重镇。尤以唐宋以来,佛教禅宗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一般认为,确立禅宗教义的是六祖慧能,大兴禅宗道场的是马祖道一,始创禅门戒律的是百丈怀海。禅宗史上两大重要改革创新均  相似文献   

19.
论坛荟萃     
俞吾金: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路历程马克思本体论学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自我意识的本体论→情欲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产劳动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自我意识本体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乃是典型的宏扬自我意识的哲学,由此表明当时马克思所信奉的是自我意识本体论.这样就肯定了哲学本体论的根本在人身上.情欲本体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人不是纯粹思维的、精神性的存在物,人是对象性、感性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人是情欲的存在物.这时马克思尚未摆脱费尔巴哈的影响,其基本立场表现为情欲本体论.实践本体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整合了哲学和禅宗佛教的概念以期界定一位美国禅宗大师关于2009年经济危机的说教的意义,对说教的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禅师对现代性的批判、关于坐禅("只管打坐")体验的反思以及对佛教本体论(如来藏)的看法。本文表明禅师的说教创新性地质疑了什么是成为一个现代主体或者更一般地,什么才是历史地存在。三个方面均指出了对这一问题的一个不同的,可能甚至相对立的回应。然而,它们都表明了时间性、历史性和存在的崭新构型。文章指出,正是这种对于主流现代主义观点的灵活把握使得禅师的说教同时具有伦理和知性有效性。文章将禅师列入尼采世系,对人文科学工作如何发展禅师的洞见做出了设想性的陈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