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差异分析法研究马克思的学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当今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每年,国内外学术界都有大量论著问世,或直接地探讨这个话题,或间接地涉及这个话题.在汗牛充栋的研究文本之前,我们常常萦怀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我们的研究创出新意,换言之,如何发前人之所未发,言前人之所未言?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油画的创作承受着西洋油画成就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双重压力。历史上成功的画家和经典的画作,既是画家的导师也是创作的敌手;前人和他人的存在,对于艺术的自主探索者来说,既高山仰止也举步维艰,无论题材、画风甚至材料,艺术之国的疆域还有多少处子之地?当代中国的油画发展身处于夹缝之中,油画本土化已经是一个寻常的问题,重要的是能否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其中学习与原创,正是同一问题的两方面;而"储备、坚持、攀高并斗战"的过程,既为油画艺术之发展,也为艺术家者之尊严。  相似文献   

3.
朱熹论"命"     
史少博 《管子学刊》2007,(3):107-109,125
朱熹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把"命"分为"气之命"和"理之命",并且认为"理之命"操之在我,而"气之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不能为的,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罕言命"。  相似文献   

4.
"仁"是孔门儒家思想体系之核心。仁之具体意义为何,前人所论甚多,胜义纷陈。据清人阮元《论语论仁篇》所论,大抵仁须并为,离群独处则不能成仁。《论语》中有"巧言令色,鲜矣仁",以及"刚、毅、木、讷近仁"二句,前人在理解二句之时,每多以为多言者不能成仁,少言者则近仁,其实皆与儒家传统慎言之文化相关。可是,在适当的时候说合适的话,孔门儒家绝不反对。细究多言"鲜矣仁"与少言"近仁"之原委,对理解"仁"为何物当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西方油画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其艺术创作思想和形式深受东方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为油画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其中具有“百戏之祖”之称的昆曲作为综合性的戏曲形式,所包含的各种形式的元素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油画作为西方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与中国昆曲视觉元素相互碰撞、融合,以创造更加绚烂的艺术火花。提取昆曲表演中的服饰、人物、纹样、妆容、头饰等元素,以油画创作为载体进行表现,将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元素逐步转变成油画创作中的组成部分,从民族化的角度进行油画与昆曲的共通性分析,以便在此基础上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作品。这样既发展了油画创作形式,又传播了中国传统优秀昆曲文化。  相似文献   

6.
游庆学 《美与时代》2004,(10):72-73
古诗词吟唱,是前人的一种唱读方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这门艺术来自民间,与方言及民间音乐密切结合.随着普通话朗读与朗诵的倡导和推广,吟唱之道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了.作为一门艺术,其产生,发展,乃至消亡,自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近代文艺美学主要是一种接受美学,忽略了艺术的创作问题。政治美学则试图重建艺术之创作问题和认识问题的双重维度。本文提出的"对艺术创作的存在论理解"认为:美是存在的完美性,这种完美的存在必须在精神的意义上被创造出来;艺术是对这种精神创造的象征性重演,表现为艺术品的创作过程;如何将艺术的创作与存在之创造的反思性概念联结在一起,是创作美学的基本问题。当艺术的创作不是以艺术品的感性存在、而是以更伟大的精神事物为目标,它就从"个人性和无目的性的创作"转变成"匿名性和实用性的创作";同时艺术品亦不再是纯粹鉴赏的对象,而是作为生活世界之美的形式通达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诗文中"心"与"象"的呈现方式,是"言"与"意"所具有的生命诗性美的更高级形态——生态之美。他通过系统地整合"形与影"的生命本质、"言与意"的生命诗性美,以艺术审美的诗性语言带领阅读者走向一个审美的艺术世界,同时再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完美融合,从而带给读者一种超越生命经验本身的审美体验,引发出人如何生存的生态思索。  相似文献   

9.
关良早期多从事西洋画创作,并被视为与传统中国画保守派相异趣的现代派艺术之代表,但真正实现其融合东西方艺术理想的却是以毛笔、宣纸为载体的现代水墨画.戏剧人物是其水墨画的核心题材,几乎贯穿关良创作生涯的始终.  相似文献   

10.
王元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01-202
因为在生活交际中也是采用像画家一样“笨”的表达方式,使得他成为一个和蔼可亲的怪人。其以往创作的作品从连环画到布面重彩再到黑地水墨,他的艺术一直在撤退出与他人相关的世界,关心只属于他自己的技能之神异、投入自己的童年梦想、割除任何被当作现世、趣味时尚的样本,将汉地赋予的性格底蕴与藏区的文化精义熏陶糅合对所创作的艺术进行融合,终走出了自己的艺术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1.
多媒体艺术与传统的艺术有所不同,是运用了渲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使得所创作的艺术虽然是非真实感创作的,却给人以真实的视觉效果。中国的美术历史悠久,美术作品的美学内涵丰富。要在美术创作中与多媒体艺术融合,就需要在两者之间选择最佳的契合点,以使美术艺术在创作中实现创新,且得以有效传播。文章针对多媒体艺术与美术创作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达·芬奇的<抱银鼠的女子>与<额饰美女>是以同一原型创作的两幅不同作品.这位艺术巨匠在不同时期面对同一原型时所表现的艺术现象及其涵义是截然不同的,展现出了他坚定的艺术主张.这给当代艺术家以警示,创作不能流于现实表面,要深入生活,获得感悟.  相似文献   

13.
"自然"之态,是自古以来为世人所尊崇的一种思想和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把艺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艺术家通过自己对自然某些特质的理解,用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而艺术的对象,就是人们所面对的自然。书法虽不同于其他艺术那样可以直接取法自然与生活,但它通过其独有的艺术特色,无论是在书法作品和书法理论中都可看到各种自然形态的美感,亦或是书家与自然相同的感悟。文章将着重对古代书论进行梳理学习,发现书家在欣赏表达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在模仿感悟自然之美,并将从自然中吸取的精华转而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与艺术追求中。  相似文献   

14.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此非前人古语的套用,是张璪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它来自于长期的艺术实践与成熟思考."造化"是自然万物之根源,外师造化,体现出画家对艺术活动认识的不断发展,是画家向主观心境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5.
“虚静”和“静穆”是东西方古典艺术作品极力追求的审美意境.两者虽都包含“静”字,但其涵义却是大不相同的,前者着力于“虚”,后者着力于“穆”,两者都认为只有做到“静”才能隽永含蓄、达到永恒之美.东方“虚静说”要求创作主体在创作时进入“物我两忘”的境地,并要求作品达到“物我交融”、“以天合天”的意境之美;西方“静穆观”则要求创作主体模仿真实,严格遵从美的形式法则、以人工之巧智达到最自然的唯美形式,要求作品体现出崇高与庄严的气息、体现单纯与纯净之美.“虚静说”对中国艺术的审美标准有重要影响,而“静穆观”则成为判定西方古典主义艺术形式与内涵的重要准绳.对二者的比较可以探知东西方古典艺术的异同,从而创作出既具民族特色、又具国际特点的优秀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6.
地域·自然·心象——中国山水画"地域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域化特色,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着眼于人文传统的角度,来研究"地域性"的品格、色彩与精神."地域性"的美学基点对于不同画家影响的稳定性,体现出了地域性自然之美对山水画创作的有效性与可能性.以此为基础,将形成一种山水画艺术地域性自然之美与山水艺术心灵双向互证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艺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当代版画创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使版画创作进入了新时代。与上世纪相比较,我国版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表达方式与内容越来越丰富。当代版画要想在新世纪中站稳脚跟,长久发展,就必须要意识到当代科技的重要性,并与之相结合,寻找出新的灵感与发展方向。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艺术的创作是无法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每一幅作品当中,都含有当代科技的影子。在艺术发展或创作中采用影像艺术已经成为当代社会艺术发展必不可少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以我国当代版画创作来说,当代版画创作在影像艺术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的创作方式与理念,发生了版画创作的变革,从而创作出版画的新观念与新形式。基于此,对我国当代版画创作与艺术影像发展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中国影像艺术发展对我国当代版画创作的影像。  相似文献   

18.
柳华阳传承了伍守阳"仙佛合宗"的思想,并予以理论化、系统化.在<慧命经>一书中,他在佛言道,在道言佛,佛道双融,以不同于前人的简易之语,晓畅明白地揭示佛道双摄、"性命双修"的"慧命之道",阐释了"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佛道一途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正>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而美术则是一种词之虽显但未尽其意的一种文学。较之于任何一种可以直观表达的艺术形式,画作表现情愫、传递情感的方式与手段是含而不露,品而隐显的。对此,我不妨以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关于词的内蕴姑且做一些阐述,记得其中曾言:"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严,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如果说,词以意蕴绵长取胜,那么画作则更是应以取意为上,  相似文献   

20.
尤金·奥尼尔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了不少与清教有关的戏剧。在这些戏剧中他批判了清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同时也把清教中固有的一些宿命因素融入自己的悲剧创作中,使之构成其戏剧艺术的一个要素。以往的评论只涉及到奥尼尔对清教的批判,尚未揭示其批判动因,更未曾关注清教与奥尼尔戏剧创作之间的联系,但这对人们认识奥尼尔的戏剧创作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奥尼尔的清教戏剧进行分析,从中寻绎美国清教对奥尼尔戏剧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