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纽科姆难题是关于决策者合理行为的一个选择困境问题,它的提出使得贝叶斯主义者在理性主体应该采取的行为方式这个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经典决策理论也因此分化为证据决策理论和因果决策理论两大理论流派,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贝叶斯决策理论的发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对纽科姆难题本身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存在构造缺陷或所设置的选择困境超出了人类的理性边界。事实上,纽科姆难题具有一种特殊的因果决策结构,借助赖欣巴哈原理、屏蔽原理和可证实性原则等,在考察决策者斟酌过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一种新的方案来消解纽科姆难题中的选择困境。  相似文献   

2.
所谓决策,就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选择能够实现某种相对优化的预定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它包括决策的制定和决策的实施。具体来说,决策是包括确定目标、准备决策方案、对诸方案评估选优和组织实施四个基本程序。决策是否正确,是衡量决策者领导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也是决策者所领导的事业成败的关键。但  相似文献   

3.
决策过程中参照点效应研究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参照点效应”概念,对决策者的认知编码和信息整合方式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对传统的理性决策理论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关于参照点效应的研究也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文章系统阐述了参照点效应的相关概念和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参照点效应未来研究的4个趋势:日益重视多重参照点效应的研究、开始关注动态决策中的参照点变化机制、重视群体决策过程中的参照点效应研究、注重在现实决策任务中验证和发展参照点效应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4.
证据决策理论(evidential decision theory)要求决策者的行动要最大化地满足主体的需求(desirability),其方法就是将决策者的决策基于条件证据期望结果(conditional evidence expected out-comes)。也就是说,只要先前发生的事件与决策者的期望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决策者就应当根据这  相似文献   

5.
领导者也就是决策者,领导工作的最高责任在于作出正确的决策。领导者要想做到准确、科学地作出决策,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而要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又必须弄清领导与决策的关系。本文从下面的四个方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自我框架、风险认知和风险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文慧  王晓田 《心理学报》2008,40(6):633-641
对行为决策中“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的研究进行了拓展:探讨了自我框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及其机制。面对运用图示方法表示的管理,健康,及投资方面的风险决策问题,参与者自主地选择对方案的描述(自我框架)。研究有四个主要发现:1)自我框架对风险选择的效应部分显著,而且对风险选择的影响方向因情境的不同而不同;2)机会威胁认知是自我框架效应的一个中介变量;3)自我框架在情绪语气上的差异对风险决策有显著影响:决策者对一个备选方案(确定性或风险性方案)相对于另一个备选方案的自我描述的情绪语气越积极正面,这个方案被选择的可能性越大;4)决策者的机会-威胁认知是这一自我框架效应的部分中介变量。也就是说,对备选方案的自我描述语气作为一种对决策信息的编码影响了风险(机会和威胁)认知,进而影响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和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必须注重实效,而美育本身的特性、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纲要》的内容本身对美育途径的规定,都说明注意美育原则的运用将对《纲要》在高校的实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决策的问题。决策是人们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可能的备选方案进行评估与选择的过程。按照经济学家关于人性假设的“经济人”观点,人们在决策时,总是遵循理性原则和标准,以求“最优决策”。理论上来讲,道理的确如此。但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并不总是简单地依照某种理论来行动,心理因素往往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着特殊的决定作用,左  相似文献   

9.
人员选聘的决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聘高素质人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要实现“人职匹配”的理想状态,人事聘用必须决策科学。章从决定框架的建立、决策信息的采集、决策方法的选择、决策方案的优化等四个方面对人员选聘的决策过程展开分析,提出了作的看法,这对企业管理科学地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能够认识到2002年的举证责任倒置为医院提供免责机会的人不多,至今许多医师还无法接受,2010年7月将要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医疗机构和人员实施严格责任,更是要引起困惑,必须引起重视。太阳要升起,医院要开办,医师要救死扶伤,必须尽快适应《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1.
职场中用算法作为人类决策的辅助和替代屡见不鲜,但人们表现出算法厌恶。本研究通过4个递进实验在不同职场应用场景下比较了人们对于人类决策者与算法决策者所做决策的态度,并探讨其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在职场情境中,相比于人类决策者,人们对算法决策的可容许性、喜爱程度、利用意愿更低,表现出“算法厌恶”。这一现象的内在心理机制是相比于人类决策,人们认为算法决策者的决策更加不透明(实验2~3)。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算法被赋予拟人化特征时人们扭转了对算法决策的厌恶,提高了对其的接纳态度(实验4)。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算法决策的反应,为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引导算法使用伦理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绝对命令伦理学和协调伦理学——四谈工程伦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绝对命令伦理学和协调伦理学是两种具有不同性质、不同理论假设和不同特征的伦理学立场和伦理学进路。由于决策在工程活动中占据了中心位置,决策伦理问题在工程伦理学中也占据了中心位置。在工程决策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工程中伦理因素和非伦理因素的关系,强化工程决策中的伦理意识,正确处理决策伦理和伦理决策的关系,特别是要妥善处理工程决策中涉及伦理要素的“内外双重协调”问题。文章最后分析了协调原则和共同体、共识和共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徐建勇  王成 《孔子研究》2023,(5):34-43+157
胡安国对《春秋》经文的注解,深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在《春秋传》中,他不但指出《春秋》“以三纲为本,以民事为要”,而且反复劝谏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方可邦宁。一是“重民力,役有时”。对于《春秋》经文中书写记载的民间徭役、军事演练和操习等事,胡《传》主张人君不仅要慎用、爱惜和保存民力,更要用民以时,不可肆意侵占农时。二是“急民事,谨天灾”。胡《传》常通过“天人感应”的天灾谴告说,告诫人君要心系民事,重视和关心民生民命。三是“赋税任其宜”。民之税赋方面,胡《传》以轻征薄敛为原则,认为国家应当根据不同时宜对民征收与返还,以恤民隐。  相似文献   

14.
蒋多  何贵兵 《心理科学进展》2017,(11):1992-2001
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将产生不同结果的多个备择方案的评估与选择。无论决策结果涉及的是金钱、健康、环境或是其他事物,它们都同时具有多重属性,如发生的概率,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在谁身上等,这些属性会和结果量一起影响人们对结果效用的评价和对备择方案的选择。以往有关风险决策、跨期决策和社会决策的理论分别探究结果的概率属性、时间属性和人际属性如何与结果量一起共同决定人们的效用评估与选择,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决策模型。然而,心理距离理论则认为,决策结果的概率、时间、空间、人际等属性本质上都可被表征为结果在决策者心中的心理距离。这意味着风险、跨期和社会决策模型有可能经由心理距离而得以统一。近几年来,众多研究围绕这一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分析了各种心理距离的同质性,探索了基于心理距离的心理折扣现象及其规律,探讨了时间、概率、人际、空间距离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未来研究还应更加重视对多特征决策的研究,探索心理距离之间的替换率和通币问题,探究心理距离的本质及其整合方式,以期形成统一的决策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5.
以预期理论为代表的决策理论认为, 决策者自身的损益状态对风险决策有重要作用, 因此, 将决策者的现状定义为个人参照点。它决定了决策情境是个人获益还是个人损失。个人参照点直接关乎决策者实际的得失, 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和绝对性的特征。然而,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 与他人的比较结果同样对风险决策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 将他人的状态定义为社会参照点。自身的现状与他人状态相比较的结果决定了决策情境是社会获益还是社会损失。社会参照点无关决策者的实际得失, 具有间接性、假设性和相对性的特征。社会参照点通过自我概念、情绪、认知等路径作用于风险决策。更为重要的是, 社会参照点和个人参照点同时存在于风险决策过程中, 决策者对两者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倾向具有相似性, 因此两者将共同影响决策者的风险选择。基于此, 本文提出风险决策中的双参照点效应。有关双参照点对风险决策过程的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发表于美国《心理学年鉴》1990,第41期。这是《年鉴》第一次刊载有关儿童道德判断的文章。作者相当全面地回顾了自皮亚杰以来道德判断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着重讨论了“惩罚公正原则”。尤富启发性的是,作者以信息加工的观点,鲜明地指出了与科尔伯格学派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差异。这一争论,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相似文献   

17.
许多以全面理性为基础的决策理论都倾向于把决策者对事物的认识作为决策的前提,认为一项好的决策只有在充分认识了事物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许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这种假设并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本研究以"行动理性"为出发点,运用个案分析技术,深入剖析了某电子原件厂历时半年的生产经营决策过程,揭示了决策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步调整和发展的特征.研究发现,作为决策的前提的认识,实际上是在该决策的执行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决策者是在决策执行结果的评价基础之上,逐步深入地认识决策的关键问题,包括(1)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2)决策方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3)决策执行方法是否适当,(4)决策应采取什么样的程序和方法,(5)决策的形势和条件如何.正是这些"后见",使决策者能够逐步调整决策,实现决策的"渐进发展".这种行动决策的思想,把决策者的认识、决策和决策执行三者的关系看做一种循环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直觉决策是以决策者经验为基础的无意识的决策过程.现代战争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要求指挥员在战场当中要善于利用直觉进行快速决断.受到决策的双系统理论以及再认启动决策模型思想的影响,美军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重视直觉决策在制定作战计划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机构积极探索培养指挥员直觉决策能力的方法,作战条令中也逐渐融入了直觉决策的理念.美军的研究发现和实践结果不仅揭示了基于经验的直觉决策过程的内在心理机制,而且对我军培养适合于未来战争的优秀指挥人才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对理论与实际关系的不同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吴炫、刘平撰写的《“理论联系实际”再思考札记———否定主义哲学社会透视》(《东方文化》1998年第2期)一文,开宗明义,直奔这个“原则”而来:“这个话题说起来可能会很大,甚至牵涉到某些‘原则’,但原则是否能被‘联系实际’所说明,却又肯定需要具体的学理论证,并且涉及到对中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些理论与实际关系的理解。”然而,“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  相似文献   

20.
决策的期望效用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国梅  傅小兰 《心理科学》2001,24(2):219-220
von.Neunlan和Morgenstern(1944)的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EU)理论关于不确定性决策的规范理论。EU理论认为,假如决策者选择风险决策备择方案的过程符合效用公理.那么他一定是选择期望效用值最大的那项备择方案。期望效用是备择方案x的结果发生的概率p与该备择方案的效用u的函数。在EU理论的基础上,Savage(1954)提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