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祆教,中国古称火教、火祆教、拜火教等,源自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琐罗亚斯德教诞生于约公元前10世纪之前的中亚南部和东伊朗地区,因教主琐罗亚斯德(Zoroaster)而得名,信仰先知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 古伊朗语,古希腊人讹译为Zoroaster)之启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该教的核心教义是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  相似文献   

2.
严锡禹 《天风》2016,(1):20-21
正基督教首次在中国传播的尝试始于唐朝,如何称呼这一新来的宗教,成为当时教内外的一个关键问题。初入中国,其被称为"波斯经教",因唐人以为,此宗教传自西域之波斯,因而有了"波斯僧"、"波斯寺"等称谓。天宝四年(745年)九月,唐玄宗认为必须给这一外来宗教正本清源,于是下诏,要求更名:"波斯经教,出自大秦,传习而来,  相似文献   

3.
虞弘墓中石椁图像具有古代波斯祆教文化特征近年来在学界已成共识,但对这些特征如何分析和解读,却见仁见智。本文认为,墓主人与随葬品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虞弘的宗教身份与墓中图像的宗教含义应有其内在的一致性。虞弘是来自西域或中亚的祆教徒,虽然汉化较深,但终生未改其宗,墓中石椁图像应是他所信仰的宗教文化特征的反映。这些特征的内涵有可能通过对古代波斯的祆教经典、神话传说、宗教仪礼习俗的探讨得到解读,通过与现代祆教的比较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4.
虞弘墓中石椁图像具有古代波斯祆教文化特征近年来在学界已成共识,但对这些特征如何分析和解读,却见仁见智.本文认为,墓主人与随葬品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虞弘的宗教身份与墓中图像的宗教含义应有其内在的一致性.虞弘是来自西域或中亚的祆教徒,虽然汉化较深,但终生未改其宗,墓中石椁图像应是他所信仰的宗教文化特征的反映.这些特征的内涵有可能通过对古代波斯的祆教经典、神话传说、宗教仪礼习俗的探讨得到解读,通过与现代祆教的比较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隋唐汉籍记述和中亚考古资料,考辨了《新唐书·西域传》的有关记述,认定《新唐书·西域传》的记述,可补阿拉伯——伊斯兰史料之不足。但是,《西域传》所记中亚宗教状况也有许多讹误和疑问。6-8世纪中叶以康国为中心的粟特地区,以信奉祆教为主;粟特地区的事火之道实际上是波斯拜火教与中亚当地流行的自然崇拜之结合;8世纪20年代以后粟特地区所行历法当是希吉拉历;汉籍所记可以作为粟特地区许多壁画和雕塑宗教意义的注解。  相似文献   

6.
正由于家庭的原因,作者从小信仰伊斯兰教,后来转变为无神论者。他是如何看待伊斯兰教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作者说自已无意挑战伊斯兰和穆斯林,而是娓娓道来,态度诚恳,甚至令人尊敬。该书认为伊斯兰"是让人服从于神的意志的宗教","不论宗教如何宣称,从科学的角度看,人的生命没有意义","因此这无疑说明了不是宗教给我们以意义,而是我们赋予宗教以意义"。亚马逊前500评论者D.Buxman认为:"这是我读到的关于伊斯兰教的最好的一本书"。还有一些读者认为这部书可以促进人们对当今世界伊斯兰教及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四分法"是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该概念在一种古代波斯宗教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相调和的背景下,结合认主学而形成了一种哲学,也可以叫宗教哲学。苏菲主义的"四分法"在伊斯兰教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笔者认为,中国学界尽管对苏菲主义有详尽的研究,但对苏菲主义的"四分法"介绍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8.
"四分法"是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该概念在一种古代波斯宗教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相调和的背景下,结合认主学而形成了一种哲学,也可以叫宗教哲学。苏菲主义的"四分法"在伊斯兰教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笔者认为,中国学界尽管对苏菲主义有详尽的研究,但对苏菲主义的"四分法"介绍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9.
《天风》2015,(5)
<正>景教之称本身就显出了波斯宗教信仰的色彩,而作为其本原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正是经历了其在波斯的嬗变才传入中华的,故景教在华初被误传为火袄教,"景"字本身亦与"火"字有着某种内在关联,由此其教初名"波斯教",其寺初称"波斯寺"。景教的传入与当时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各族的往来直接相关。《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描述了唐贞观九年(635年)波斯主教阿罗本沿丝绸之路来中国传教的经历,陈垣认为其初传乃由海上丝绸之路而来,"彼时中华与波斯大食交通频繁,伊大约由海路  相似文献   

10.
救世主的观念是一切系统的人为宗教所具有的基本思想 ,早在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希伯莱的犹太教、印度的佛教中都有所表现。希伯莱民族在长期的苦难历程中萌发了救世主———弥赛亚的观念和说法。基督教直接承继了犹太教弥赛亚的思想 ,直接指出耶稣基督即是全人类的弥赛亚 ,更加强调了人类宗教精神拯救的效用 ,使得弥赛亚成为基督宗教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1.
巴哈伊教概述陈霞巴哈伊信仰(TheBaha,iFaith),创立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波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巴哈伊教已成为一个拥有500多万信徒、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独立的世界性宗教。其世界教务行政中心设在以色列的海法。巴哈伊教创始人密尔萨、胡...  相似文献   

12.
谢路军 《法音》2008,(2):56-60
斯里兰卡是东南亚最重要的佛教国家之一,古称师子国,有67%的人信仰佛教。斯里兰卡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除佛教外,还有印度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但佛教的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信仰的人也最  相似文献   

13.
<正>库尔德人95%以上信仰伊斯兰教,是中东地区仅次于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的第四大民族。库尔德人对中东历史和伊斯兰教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其社会组织、文化演变和价值观念等都打上了伊斯兰教的深刻烙印。  相似文献   

14.
乐园或天堂,是伊斯兰教关于后世生活的最重要想象。从阿拉伯沙漠精神出发,《古兰经》用绿洲来描述乐园;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乐园意象逐渐演变为鲜花盛开的花园。而至于这花园中最重要的花朵,各族穆斯林则根据自己的"地方知识"予以阐发;于是,玫瑰、郁金香和牡丹,分别成为了波斯、土耳其和中国回族穆斯林文化中的乐园之花。本文认为,这一案例再次暗示了作为世界宗教的伊斯兰教,其实拥有多样化的地方性实践。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水资源的短缺是21世纪全球所面临的共同的难题。“我渴了”这句话据说是耶稣被上钉十字架时所说的。前不久的印度之行让我更深刻地领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其实,人岂止因缺水而渴呢?当今社会,人们心灵的干渴以及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匮乏而导致的精神干渴,正是教会和社会所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了位于南亚次大陆的一块神奇的土地──印度!印度的宗教非常复杂,80%的人信奉印度教,20%的人则信奉基督教、回教、锡克教、耆那教、佛教(令我们惊讶的是,佛教的发源地居然少有信佛教的人)、拜火教。印度教…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按学界通论,以唐永微二年(651年)大食始遣使朝贡作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据实论之,唐宋时期进入中国的穆斯林,不论是商贾工匠,还是使节士兵,均为侨居中土的“蕃客”,其后裔称“土生蕃客”甚至“五世蕃客”。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国尚是教名未定,教义不明,不见于典籍,亦无汉文著译,基本上是侨民的宗教。蒙古西征后,东西交通大开,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大批来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在元代称“回回”,属色目人,政治地位较高,“仕于中朝,学于华夏,乐江湖忘乡国者众矣”(王礼麟…  相似文献   

17.
阿拉伯哲学     
阿拉伯哲学是公元800年到1300年间,在哈里发封建伊斯兰教国家(这些国家包括近东,中东、北非和西班牙诸国)的社会基础上产生的各种哲学流派的总称。说得精确一些,阿拉伯哲学涉及的不只是阿拉伯哲学,而且还有用阿拉伯语撰写成的哲学,因为在阿拉伯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中,除了阿拉伯人以外,还有波斯人、土耳其人、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阿塞拜疆人和犹太人。培育这种中世纪东方哲学的精神土壤,一方面是伊斯兰教和神学思想,另一方面是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中,梅山教是巫术色彩浓郁的教派,其神灵和法术深受道教影响。本文考察梅山教的神灵和圣地崇拜,并分析梅山教、茅山教与西南各族群的关系,认为梅山教、茅山教的不同法术风格,是历史上道教传播影响的结果。梅山教在西南傩祭傩文化中的浸润影响,更反映其多元宗教文化的特征。对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多维度的解析,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比较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摩尼教作为一种已湮灭的古代宗教,今天已难见其面貌。但摩尼教在古代曾广泛传播,是影响很大的世界性宗教,所以在现存的文化与艺术遗迹中仍有踪影可寻。这种源于波斯的二元论宗教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影响达于欧、亚、非三洲,虽屡遭禁断,在中国与欧洲中世纪都久有流传。摩尼教在中国的流行与回鹘即维吾尔族先民有很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据信史记载,此教唐高宗时已流行中国,延载元年(649)时,因其教使拂多诞的杰出表现更得武则天的赏识。但摩尼教的真正发展是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因平定叛乱之需,唐军请回鹘铁骑入助,因而收复东都洛阳。…  相似文献   

20.
这篇文章简要介绍伊朗清真寺的历史及一些大寺。阿布穆赛莱姆命令建寺 伊斯兰教传入前,伊朗没有清真寺。因为,在穆斯林阿拉伯人进入、消灭了萨珊王朝以前,伊朗人信奉袄教(拜火教),随着伊斯兰教在伊朗的传播,伊朗的第一座清真寺是在“拜火殿”旧址上改建的。当时,人们称之为“古兰经宣讲所”或“拜主之所”。“达姆刚古兰经宣讲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