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继愈先生是我的老师,我曾在他的指导下进修中国哲学。1979年,我作为武汉大学哲学系的青年,被安排到刚刚恢复的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为了培养青年能尽快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萧蓬父先生与任继愈先生联系,让我到世界宗教研究所进修。从1979年初,到1980年底,我在世界宗教研究所进修近两年。那时,任先生正在主持编撰多卷本《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佛教史》。  相似文献   

2.
回顾与展望     
近年国内中国哲学史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也还需要进一步开展。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哲学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编写“中国哲学史”教材。最早出版的是任继愈同志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四卷本;随后,又出版了几部教材和通史。  相似文献   

3.
为了推动中国近代哲学史的研究,《哲学研究》编辑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于4月8日联合召开座谈会,邀请在京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学者,讨论中国近代哲学的形态和特点问题。与会的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等单位的专业工作者张岱年、石峻、任继愈等20多人,西北大学张岂之提交了书面发言。讨论会围绕中心议题,广泛涉及了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任继愈先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创建者和第一任所长,他的学术领域涉及宗教和无神论、中国哲学史、佛教、道教、儒教、史学、社会文化,以及图书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探讨他的学术思想,尤其是研究他关于宗教与无神论的学术思想极其重要,也完全必要。这里,我想谈三点看法。其一,从任先生的学术生涯中认识他的学术思想的本质。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任先生34岁,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他在《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自传"中说:  相似文献   

5.
正1995年秋(具体日子记不准了),原哲学所所长陈筠泉同志找我谈话,他说﹕经所里研究决定,明年中国哲学史学会刊物的工作,派你去参加。他又说﹕中国哲学史学会的挂靠单位是哲学所,因此,哲学所要派人去工作。我表示服从所里的决定。于是,接受了去学会参与办《中国哲学史》刊物的任务。之后,大约过了几周,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任继愈先生,通过北京图书馆的焦树安同志打电话告诉我,要我去北京图书馆任继愈先生的办公室。见到任先生后,他说:让你来刊物工作,是在西安老子问题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哲学会已经恢复活动并于7月19日召开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问题讨论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历史研究》杂志社和《光明日报》编辑部,《北京日报》编辑部等单位三十多名同志参加了会议。任继愈、张岱年、石峻等同志在会上发了言。 讨论会就中国哲学史的对象和范围,中国哲学史的阶级分析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以及批判继承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史》(季刊)是由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中国哲学史》编辑部编辑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理论性、专业性学术刊物.由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教授任顾问,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任继愈教授任编委会主任.《中国哲学史》(季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贯彻“双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任继愈研究会成立大会,深切缅怀任继愈先生的生平业绩和历史贡献,学习和弘扬他的学术精神和崇高品格。在此,我谨代表德州市委、市政府向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任继愈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学究天人,道贯古今,成就斐然,举世敬仰,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繁荣学术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为人与为学都是中国学者的典范。任继愈先生是我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学术研究的优秀代表.解放以后.他用马克思主义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哲学,由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是大学哲学系的基本教材。任继愈先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论文集——《汉唐佛教思想论集》,成为新中国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问题的奠基之作.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9.
2002年4月18日至20日,中国哲学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井冈山召开。会议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南昌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举办,来自全国各地近7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任继愈、刘文英、蒙培元、周桂钿、陈正夫等先生分别作了主题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就这些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许多共识,并提出了21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可行性课题及方向性建议。现将会议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岱年与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探讨了一种有别于一般的中国哲学发展史研究的形式与方法,并以这样的形式与方法在现代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学术成果.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实情况来看,张先生的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对传统的中国哲学的考察中"深悟其精义",启发我们对于中国哲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同时,也能够给予我们多方面的方法启示,有助于我们从中国哲学问题的角度去关注、总结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拓展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促进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一、任继愈先生的著作和科研工作任继愈先生是著作丰硕、有多项重大学术贡献的学者。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作为大学教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国的哲学工作者。多年来一版再版,成为不朽的哲学名著:他撰写的研究佛教思想的论文,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重视,后集为《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出版,多年来也一版再版,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之作,也得到了国际佛学研究界的广泛承认: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工作也面临一个如何开创新局面的问题。近几年来,中国哲学史界正在积极探索新的研究途径和方法,开始注意到把哲学史作为认识史来研究这样一个新的研究角度或研究途径。我们认为,这一点很值得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切实地付诸研究工作的实践。 其实,把哲学史作为认识史来研究,即从认识发展史的角度去研究哲学史,在原则上并不是现在提出来的新思想,不过对于中国哲学史来说,它确实是一个有待开拓的新的研究途  相似文献   

13.
简讯     
▲应山东大学邀请,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教授于九月二日来我校访问并作了题为《中国哲学发展前景》的报告。会场气氛十分热烈。任先生对参  相似文献   

14.
任继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图书馆学家和教育家,是我国著名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对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哲学史、宗教学、图书馆学等学科的发展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史》2009,(3):F0002-F0002
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于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任继愈先生1916年4月15日生于山东省平原县。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8年毕业。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汤用彤和贺麟教授攻读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194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6.
正1957年召开的"中国哲学史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是建国之后前30年规模最大的重要会议,目的是破除来自前苏联日丹诺夫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军对垒"为哲学史定义的公式化教条。如果说从胡适到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第一次学术自觉,即把中国哲学史从经学体系中独立出来,构建了作为现代学科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那么,新中国建立后摆脱日丹诺夫定义的束缚,则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第二次学术自觉,即从变相的经学教条中解放出来,探索构建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办的“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人学问题”讨论会于10月中旬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的20多位专家应邀参加了会议。从人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哲学史,尚属草创时期,与会者就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人学问题的特点及其理论建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有关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人学问题的界定问题与会者认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人学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实事求是、突出中国哲学的特点,依据切实的理论史实进行研究和理论概括。有论者进一步指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哲学史学科在大陆和港台分别发展。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劳思光出版了《新编中国哲学史》一书,运用西方逻辑解析这个"思想上的显微镜"去探寻中国哲学的"基源问题",以"心性"等理论为设准阐释和评价中国哲学,尝试写出一部"有哲学"的中国哲学史。解析劳思光的哲学史观和方法论,对于把握港台学者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特点、推进中国哲学史学史的深入研究、继续探寻当下或未来的中国哲学史书写方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日,《哲学研究》编辑部邀请北京和在京的一些省,市的部分哲学史工作者,就如何从哲学上深入揭批“四人帮”;如何开展哲学史的研究工作;如何办好《哲学研究》杂志等问题举行座谈。参加座谈的有:侯外庐、黎澍、任继愈、贺麟、汪子嵩、王明、陈元晖、汝信、艾力农、石峻、江天骥、陈修斋、杨宪邦、李志逵、方立天、王  相似文献   

20.
儒教室与儒教李申儒教室的前身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写作班子,主编是任继愈先生。任继愈先生曾有四卷本的《中国哲学史》问世,由于是作为大学教材,必须采用通行的观点,许多地方就难以代表作者的意见。四卷本行将完成之际,著者就构想要写一部大型的、成一家之言的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