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真理、逼真性和实在论张志林在语义学层面,有两个论题对科学哲学中的实在论具有典型意义,RI.科学理论的命题具有真值。RZ.科学理论的术语具有指称。据此,我把科学哲学中侧重于研究RI的实在论称为真值实在论,把侧重于研究RZ的实在论称为指称实在论。由于许多实在论者强调RZ是RI的必要条件,或RI是RZ的证据,所以研究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是两类实在论共同的基本任务之一。鉴于断定科学理论真理性的严重困难.实在论者往往以对逼真性的探讨作为补救之策,波普尔主张真值实在论,但当他主张真理和实在可相互定义时,他确实在逻辑上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Harr’e等指称实在论者认为真值实在论者把理论规定为命题集,而命题的无限后承必然导致无限性困难。Harr’e等人把理论规定为自然类有序结构的模型簇,认为理论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对未知过程类比物的揭示。实际上这一理论隐含着一个先验的预设:可能经验的领域和不能经验的领域必定存在着经验领域客体或事态的类似物。这一未得合理说明的预设实际上也是指称实在论者定义逼真性的基础。他们的逼真性概念不仅在理论上有这一基本性的缺陷,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困难。他们的所谓一类型相似”和真值实在论者的“相对内容”一样,在实用  相似文献   

2.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关于指称问题的争论,可谓旷日持久。但究竟如何把指称与实在统一起来,科学认识的本质究竟如何?时至今日,除了用所谓“后现代”态度否定问题本身外,并有真正找到解决的方法。笔者认为,人的认识具有自组织性,我们可以通过认识的自组织性来理解指称问题与实在概念,并因此而解决一系列的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或分歧。一指称问题与科学实在论指称,是分析哲学在研究命题、语言的意义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弗雷格、罗素和维持根斯坦等人都主张,在讨论意义时,必须看其指称是什么。所调指称,也就是所指(refe…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交锋集中在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上:如何划清可观察物与不可观察物之间的界限,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如何论证从可观察物经由仪器、工具、理论和推理方法而推导出不可观察实体这一整个过程的合理性?范弗拉森等狭隘经验论者认为这个过程是不合理的,因而对这后者实体的存在持怀疑态度。普特南、萨尔门和刘普林等各种形式的实在论者(趋同实在论、理论实在论和方法实在论)则坚持这整个过程的合理性和这些实体性、理论术语的有所指称和自然界的普遍因果联系。争论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发展和替代,这集中反映在理论的成功与实在论解释的关系问题上。劳丹等反实在论者把理论的成功与实在  相似文献   

4.
后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庠夫自进入“分析的时代”以来,逻辑经验主义作为当代科学哲学的先锋,着手研究科学实践和理论中所碰到的一些难题。这些研究导致了科学哲学领域的争论迭起。60年代,出现了“后实证主义”哲学,要求用“历史”的拐杖引导科学哲学。之后,又出现科学实在论的“新的争论”。科学实在论是一种关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事物自身本质之间关系的学说。一方面,这个学说主张事物自身本质的存在;另一方面,它主张成熟的科学理论近似为真,新近的理论比以往的理论更接近真理。这就是说,理论描绘了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真理就是理论与事物自身本质的符合。这种确立指称的方法和对应规则,引起了近10年来西方科学哲学家激烈的争论,以劳丹、范·弗拉森为代表的反实在论坚持以人为中心批判实在论的观点。劳丹认为,实在论的真理论是以科学的成功为基础的,然而,在历史上,成功的理论不一定真、真的理论也不一定成功。范·弗拉森则认为,观察、语言、实验、真理都是与理论休戚相关的,都是建构性的,所以,科学的目的不是求真,而是求得“经验的适当性”;两个等价的理论并不意味着具有共同的本体论承诺,真理、实体等往往只存在于理论内部。近年来,由于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不断交锋,  相似文献   

5.
二、科学实在论的变种现代科学实在论者不断地汲取自然科学和哲学成果,同时在与反实在论的论战中锤炼和锻造自己的武器,从而摆脱了传统实在论的僵化内容和呆板形式,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变种.下面,我们择其有代表性的变种分述如下.(一)科学哲学家的科学实在论变种1.哈金的实体实在论哈金把实在论分为两种类型:实体实在论和理论实在论.理论实在论是指我们试图形成关于世界、物质的内部构造和不能达到的遥远空间的正确理论.哈金认为理论实在论过于乐观了,他赞成实体实在论,即断言诸如电子、夸克、黑洞、过程、状态、波、流、相互作用场等实体是真实存在的.哈金认为实验物理学给科学实在论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证据;只有工  相似文献   

6.
科学实在论有两个基本的论题,一是认为科学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是有指称的二是认为科学理论是近似的真的。第一个论题涉及指称理论,第二个论题涉及其理论。显然指称理论是真理论的基础。因为只有当科学理论的概念先有指称即它意指一个客观世界中的对象,而后才可能导致科学理论与客观世界相符合,因而才能得出科学理论近似的真的结论。科学实在论的指称理论涉及如下两个问题,一是指称的确定性,二是指称的本体论承诺。本文想仅就指称的本体论承诺问题作一点粗浅的评述。科学实在论者认为,一个语词,它本身是人类语言中的一个具体名词,但…  相似文献   

7.
不言而喻,围绕实在论-反实在论的对立问题,是一个范围非常广泛的问题;但本文只想联系科学这一主题研究以下问题,即:科学理论所要求的所谓“理论实体”(特别是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是否实在?科学理论对这种实体的论述是不是真理?而且,在谈论这些问题时,采取了批判地考察有关科学对象的特定形态的反实在论的形式,并通过这一考察,也要谈谈支持科学实在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从物理实在观的变革到关系实在论胡新和,罗嘉昌经典的实在观可以称之为"实体观"或"第一性质观",即主张实在就是各种实体的总和,每个实体由一组称为第一性质的固有属性所定义和描述。这些第一性质反映了实体的本质,因而既独立于实体的环境,也独立于人们的观察,在质上和量上都是确定不变的,实体的实在性和客观性就在于其第一性质的独立性和不变性。实体的可分离性和定域性也可由这种独立性和不变性中自然得出,经典实在观是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实验以及我们的日常经验相一致的。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之上的实在论,主要有三种:(1)互补实在论或现象实在论;(2)潜在实在论和潜伏实在论;(3)倾向实在论。这些实在论的共同特征是(1)区分两个类型的实在:独立的和现象的;(2)强调仪器在量子实在概念中的作用;(3)突出量子实在的关系特征。关系实在论强调实在的关系特征,强调这些关系的客观性、内在性和不可还原性及其对于实在的认识论意义和本体论规定。它不再把实在看作孤立的、既定的有形个体,看作这些个体的固有属性的总和,而认为实在是限定于一组关系结构中的潜在可能性及其显现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性质在各自与环境的特定关系中显现。探索这些关系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是  相似文献   

9.
普物南的实在论立场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从形而上学的实在论转向内在实在论;从内在实在论转向自然实在论。这是普特南追问"哲学大问题"时作出的哲学选择。形而上学的实在论是为了推翻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理论。内在实在论是因果指称理论发展的产物。自然实在论是试图铲除横在心灵与世界之间的无法填平的认识论"鸿沟",认为心灵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身体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具有的能力,心灵与世界是相互构筑的,知觉是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因此,主张通过"二次天真"重返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为了回应悲观归纳论,科学实在论者提出了结构实在论,但是他们在如何对待构成结构的实体,特别是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认识论的结构实在论承认构成结构的实体的存在,但认为它们是不可认识的。本体论的结构实在论认为,存在的只是结构,根本不存在构成结构的实体。综合的结构实在论则认为,没有实体就没有结构,我们可以通过结构去认识实体。所以,实体不但是存在的而且是可以认识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 50年代兴起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瓦解了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 ,但因历史主义强调科学理论的建构性和主观性 ,而逐步形成了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为主导的科学哲学 ,从而导致了科学在文化中的权威性地位的丧失。所以 ,自 6 0年代开始 ,以W 塞拉斯和普特南为代表的科学实在论应运而生 ,他们对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 ,认为 ,科学理论的术语是有指称的 ,其指称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成熟的科学理论比之以往的科学理论具有更多的真理性等实在论观点。 70年代末以来 ,美国科学哲学界出现了劳丹、范·弗拉森等人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实在论有两个最基本的论题:第一,科学理论中的主要词语指称外部世界中的实在物体;第二,成功的科学理论的主要陈述是真理或近似真理。许多科学哲学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说明科学的成功,即说明为什么成功的科学理论具有极大的说明力和预测力。科学实  相似文献   

13.
本文假定有些对象(例如福尔摩斯)是不存在的。关于这些对象,人们是应该采取实在论的立场,还是反实在论的立场呢?根据实在论,一个包含非存在对象的可能世界的域与该可能世界上的存在对象具有什么性质、做出什么行为无关;根据非实在论,一个包含非存在对象的可能世界的域依赖于该可能世界上的存在对象具有什么性质、做出什么行为。这里的分歧在于,非存在对象出现在(一个世界的)量化/指称域中是否依赖于(在该世界中)存在对象具有哪些性质,特别地,比如是否依赖于能够讲述故事的情感生物的行为?在《走向非存在》(牛津人学出版社,2005)一书中,我给出了一种内涵语言的语义学,以实在论的方式来处理非存在对象。本文旨在提供一种非实在论的语义学,以非实在论的方式来处理非存在对象。实在论解释是定域的,与此不同,非实在论解释是变域的。在非实在论语义下,关于非存在对象的非实在论直觉可被尊重,这主要体现在对非存在对象和存在对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的分析。关于非存在对象,本文和《走向非存在》分别以非实在论和实在论的方式来处理,这使进一步的比较和选择工作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要使信念和其他命题态度语境的量化有意义,存在两个大的困难。一个是所指称的对象可能不存在;另一个是共指称词项的替换性原则可能会在这样的语境下被破坏。我将在本文中论证,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解决:将信念对象看成是一类实体,这种实体不管它是否存在,都可以被指称。我将概述一种存在物的理论来使其可行。此外,我将论证,指示性指称本身不是直接指称;而且,当所涉及的共指称的两个词项都以直接指称的方式使用时,不存在替换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科学哲学     
本文首先讨论科学哲学的起源与重要性。其次,本文考察如下基本问题:理论客体的实在论性、理论与经验的区分、科学解释、归纳、科学检验等等。本文所涉及的观点包括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科学解释的不同模型、证实主义与证伪主义、亚决定论、整体论、被理论渗透的经验、不可公度性等等。本文所涉及的学派包括逻辑经验(实证)主义、实在论及关于科学的实用主义、历史(科学史)转向与相对主义。最后,笔者会谈一谈科学哲学的新近发展方向及笔者对其在中国与西方将来发展的前瞻。  相似文献   

16.
关于什么是自然类,存在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两种根本立场,本质主义认为自然类是拥有共同本质的事物群体,非本质主义则反对通过本质来定义自然类。关于自然类词项如何指称,传统的描述理论认为自然类词项是借助与类词项相联系的描述语来实现其指称的;而因果理论主张自然类词项是直接指称自然类、无需描述语作为中介的。非自然科学中的自然类该如何解释、自然类与归纳和自然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近来备受关注,物种问题成为自然类的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解释争论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7.
欣提卡主张,前期维特根斯坦的指称观与新指称理论高度相似,进而暗示新指称理论存在着重要理论缺陷。通过批判性地考察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指称观和分析《逻辑哲学论》中的名称和对象之关系,本文指出前期维特根斯坦与新指称理论迥然有别,从而对欣提卡的哲学问题给出了答复。通过对《哲学研究》中关于直接指称表达式讨论的分析,本文指出,后期维特根斯坦对指示词和专名的性质作出了区分,其指称关系主张具有消去论特征。本文还进一步批评了那种认为后期维特根斯坦是指称的描述主义者的流行观点,并指出语境原则是贯穿前后期维特根斯坦指称论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外刊学论     
布卢姆菲尔德 :“‘善’的规则———论道德语义学”(Bloomfield ,P ,“TheRulesof‘Goodness’ :AnEssayonMoralSemantics” ,AmericanPhilosophicalQuarterly ,Vol 40 ,No 3 ,2 0 0 3 )“康乃尔实在论者” (Cornellrealists)用指称的因果理论解释“善” (good)这个词是怎样获得它的指称或意义的 ,其方法与普特南和克里普克用来解释“水”这个词如何获得意义的方法一样。然而由这种道德本体论产生出来的语义学却并不是我们日常道德话语中的语义学。康乃尔实在论者的理论主要是 :CRT因果规定论题 (CausalRegulationThesis) :对每个…  相似文献   

19.
往往以客观面貌呈现的科学知识常被认为描绘了独立于认知主体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一种新兴的科学观——科学视角主义——则主张科学知识是由客观世界与科学家的感官知觉、仪器设置、理论框架等交互作用的产物,它所刻画的并非客观世界本身,而是在特定视角之中所呈现的世界。科学视角主义的原型是体现在绘画透视法中的认知模式,该模式曾受费耶阿本德关注,后经吉尔和范·弗拉森的阐发而成为弱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理论依据。但对于"视角"概念的界定以及科学知识能否超越视角等问题,仍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一、劳丹对趋同实在论的诘难1.劳丹并非笼统地反对实在论他将科学实在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所谓本体论的实在论,即认为世界具有独立于作为认识者的我们的确定性.我坚定的相信本体论的实在论是正确的.……第二种实在论是所谓语义学的实在论.这种理论断定科学理论、科学定律和科学假说是关于世界所作出的或真或假的断言.……第三种实在论,可称之为认识的实在论.它主张:我们有权将得到最好确证的自然科学理论接受为真.”(《进步及其问题》,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劳丹承认前二种而反对第三种(认识的)实在论.所谓趋同实在论就是一种认识论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