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宇清  龙立荣  周浩 《心理学报》2012,44(12):1663-1676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41名员工及其同事进行调查,从情绪和文化传统性视角,探讨了程序和互动不公正对员工偏离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消极情绪是组织不公正感对员工偏离行为作用的中介变量;(2)传统性对组织不公正感对员工偏离行为的影响作用具有调节效果;(3)使用总效应调节模型对消极情绪在组织不公正感对员工偏离行为的中介效应及传统性的调节作用进行综合性分析,发现传统性主要在第二阶段,即消极情绪对员工偏离行为的影响作用上调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情绪状态对大学生条件推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珠梅 《心理学探新》2011,31(3):219-222
采用不同情绪效价的电影片断诱发大学生不同的情绪,并运用眼动仪器记录条件推理的过程和结果,探讨了不同情绪状态对条件推理的影响状况。实验采用3(情绪组别: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中性情绪)×4(推理形式:MP、DA、AC、MT)的混合实验设计。研究结果发现,中性情绪状态下的条件推理成绩显著地高于积极和消极情绪状态,结果支持抑制假说。  相似文献   

3.
崔丽霞  郭婷婷  雷雳 《心理科学》2014,37(1):166-171
日常情绪的社会分享对情绪有怎样的影响,以往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从社会分享的信息层面和感受层面以及当天情绪体验等方面收集了47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被试7天共314份日志记录,使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积极分享和消极分享都能显著正向预测当日的积极情绪,但是不能预测当日的消极情绪;(2)感受的分享(包括积极感受和消极感受)显著正向预测当日的积极情绪,信息的分享不能预测当日的积极情绪;(3)性别、抑郁水平和消极事件分享倾向会影响分享消极感受的水平对积极情绪的正向预测。结论:无论是积极感受分享还是消极感受分享都能提升积极情绪,但是不能改善负性情绪;消极感受分享对积极情绪的提升作用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4.
蔡亮  张仲明  李红 《心理科学》2013,36(4):837-841
以46名大学生为被试,利用“九洞仪”创设实验室压力情境,考察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压力情境下的情绪反应及恢复特点。结果表明:(1)压力情境下,高、低心理一致感个体的情绪反应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出现较多的积极情绪,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则以消极情绪体验为主。(2)低心理一致感压力情境诱发出的消极情绪显著多于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诱发量较大。(3)压力任务后,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在情绪恢复量上显著多于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心理健康的自我康复力较大。(4)压力任务前后,低心理一致感个体的消极情绪诱发量显著高于恢复量,在消极情绪变化上表现出“诱发多,恢复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家长式领导与组织公正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浩  龙立荣 《心理学报》2007,39(5):909-917
以428名企事业单位员工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探讨了家长式领导与组织公正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仁慈领导对组织公正感各维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德行领导对组织公正感各维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权威领导对领导公正有显著的消极影响;(2)在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上,德行与权威领导有显著负交互效应;在领导公正、领导解释上,仁慈与权威领导有显著负交互效应。最后,对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了探讨,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运用经验抽样法对154名大学生的日常情绪体验、生活事件进行为期14天的追踪调查,通过多层线性模型(HLM)探讨日常生活事件与情绪体验的关系及情绪调节策略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多于消极情绪体验。在个体内和个体间水平,消极事件都对积极情绪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消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积极事件对积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积极事件对消极情绪的负向预测作用只在个体间水平显著。表达抑制这种情绪调节策略能够增强消极生活事件与消极情绪体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具身内隐情绪和外显情绪之间的相容性和不相容性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实验采用情绪视频启动范式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同时采用面部表情操纵技术诱导其具身积极情绪或具身消极情绪,然后要求被试完成创造性思维测验中的替代使用任务(AUT)与顿悟字谜测验。结果发现:在积极情绪下,情绪相容组的AUT流畅性得分显著高于情绪不相容组;而在消极情绪下,情绪相容组的AUT原创性得分与顿悟字谜得分显著高于情绪不相容组;灵活性在两种情绪条件下的差异均不显著。结果表明,面部表情和外显情绪的相容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下的情绪相容性分别影响着创造性思维的不同成分。  相似文献   

8.
基于Gable和Harmone-Jones提出的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本研究采用改进的模拟“小人”任务实验范式考察了情绪的动机维度如何影响趋避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改进的模拟“小人”任务范式能较好地考察情绪对趋避行为的影响;(2)对情绪图片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加工均出现了“趋利避害的相容效应”,较好地解决了动机定向理论和事件编码理论的纷争;(3)和低动机强度积极情绪相比,高动机强度积极情绪对趋近行为的易化程度更高;和低动机强度消极情绪相比,高动机强度消极情绪对回避行为的易化程度更髙。  相似文献   

9.
摘 要:为探讨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公众不公正感对公众集群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问卷法对1756名社会公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1)当局可责备性和愤怒情绪中介了公众不公正感对公众集群行为的影响。(2)公众不公正感还通过当局可责备性→愤怒情绪的中介链作用于公众的集群行为。  相似文献   

10.
杨柳  黄敏儿 《心理科学》2022,(1):126-132
研究通过问卷星收集了150对异性恋情侣的情绪分享、感知恋人回应、亲密关系满意度的数据,并采用行动者-对象互依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情绪分享通过感知恋人回应的中介作用影响亲密关系满意度。女性的积极情绪分享与男性的消极情绪分享直接正向影响自身亲密关系满意度。(2)男性的积极情绪分享正向影响女性的亲密关系满意度。研究揭示了亲密关系中情绪分享和感知恋人回应对关系满意度的影响特点。  相似文献   

11.
情绪影响认知加工策略内隐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锦英 《心理科学》2005,28(4):852-855
大量研究表明情绪可以影响加工策略:积极情绪与简单的启发式加工相联系,而消极情绪与系统的精细加工相联系。本研究运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将被试的判定标准与加工能力分离开来,结果发现,虽然对两组被试(积极情绪组、消极情绪组)的回忆任务均提出相同的明确要求,但积极情绪组仍然运用了较为宽松的判定标准,反映了情绪对认知加工策略的无意识影响。另外,d'值在两组间没有差异表明积极情绪组并不缺少加工能力。在此基础上,认为应该放弃从能力的角度看待情绪与加工方式之间的关系,注重研究情绪与具体加工特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412名大学生为被试,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神经质、尽责性与心盛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神经质与表达积极情绪效能、调节消极情绪效能、心盛呈负相关;(2)尽责性与表达积极情绪效能、调节消极情绪效能、心盛呈正相关;(3)表达积极情绪效能、调节消极情绪效能与心盛呈正相关;(4)神经质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盛,同时尽责性不仅直接影响心盛,还能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盛。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情绪对信任的影响。通过中英文献检索,共有21篇文章70个独立样本符合元分析标准(N=4745)。其中积极情绪对信任的影响有47个独立样本,消极情绪对信任的影响有23个独立样本。元分析的结果表明,相对于中性情绪,积极情绪对信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呈中等效应量(d=0.49);消极情绪对信任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呈较小效应量(d=-0.23)。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情绪的诱发方式、信任对象熟悉性以及信任测量方式的调节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幼儿对不同的情绪面孔图片存在不同的注意偏向,考察情绪效价与面孔类型对幼儿无意视盲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幼儿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本研究采用静态无意视盲的实验范式,通过2(面孔类型:符号化卡通、真人)×2(情绪效价:积极、消极)被试间完全随机设计,考察了111名幼儿(62.5±3.6个月,男生60名)在无意注意条件下对不同情绪效价和不同类型面孔的觉察情况。结果表明:(1)幼儿对积极情绪面孔的觉察率显著高于消极情绪面孔;(2)符号化卡通面孔与真人面孔的整体觉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3)积极情绪面孔中符号化卡通面孔的觉察率高于真人面孔。综上,情绪效价对无意视盲的影响会基于面孔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幼儿对卡通积极情绪面孔有更显著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5.
人际情绪调节是重要的社会性情绪调节方式,为阐明其与积极情绪的关系,采用人际情绪调节量表、内隐与外显积极情绪量表、表达抑制量表和情绪调节困难量表进行了调查。1159名被试的分析结果表明:(1)人际情绪调节显著正向预测内隐与外显积极情绪;(2)且情绪调节困难是人际情绪调节预测内隐积极情绪的调节变量;(3)表达抑制是人际情绪调节预测外显积极情绪的中介变量。这表明运用人际情绪调节可增加积极情绪,但是其作用效果与个体的情绪特质相关。  相似文献   

16.
陶沙  李蓓蕾  王耘  张华  周江  陈瑶  董奇 《心理科学》2003,26(2):253-256
本研究考察了婴儿情绪特征、母亲受教育程度和母亲社会情绪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情绪特征不同婴儿的在积极社会情绪行为上无显著差异,而在消极情绪行为上,负性情绪组婴儿的显著地少于负性情绪组婴儿的母亲;(2)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在积极情绪行为上无显著差异,而在消极情绪行为上,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显著地少于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3)综合考察婴儿情绪特征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两方面因素,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下、负性情绪较多婴儿的母亲在积极情绪行为上与其他组的母亲无任何差异,而其消极情绪行为显著地多于其他组的母亲。  相似文献   

17.
幼儿对不同的情绪面孔图片存在不同的注意偏向,考察情绪效价与面孔类型对幼儿无意视盲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幼儿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本研究采用静态无意视盲的实验范式,通过2(面孔类型:符号化卡通、真人)×2(情绪效价:积极、消极)被试间完全随机设计,考察了111名幼儿(62.5±3.6个月,男生60名)在无意注意条件下对不同情绪效价和不同类型面孔的觉察情况。结果表明:(1)幼儿对积极情绪面孔的觉察率显著高于消极情绪面孔;(2)符号化卡通面孔与真人面孔的整体觉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3)积极情绪面孔中符号化卡通面孔的觉察率高于真人面孔。综上,情绪效价对无意视盲的影响会基于面孔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幼儿对卡通积极情绪面孔有更显著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8.
大量研究表明情绪状态会影响认知灵活性。本研究运用情绪影片片段作为情绪诱发的手段,以68名女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线索-提示任务范式考察了不同情绪效价(积极、消极)对认知灵活性重要成分之一注意定向转换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有效提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对于无效提示,积极情绪下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消极情绪;而且,积极情绪下的线索有效性效应不显著,但消极情绪下表现出显著的线索有效性效应。实验结果说明,积极情绪有助于注意定向的转换,消极情绪延缓了注意定向的转换。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积极情绪扩展认知范围,而消极情绪缩窄认知范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以Gawronski & Bodenhausen(2006)提出的联结性-推理性评价模型(associative-propositional evaluation model, APE)为基础,分析情绪在内隐态度向外显态度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情绪、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研究通过操纵被试的情绪状态(积极或消极),分析了不同情绪下个体对薯片的外显态度、内隐态度对其在五分钟内食用薯片数量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外显态度可以预测行为结果;而内隐态度对行为结果的预测受到情绪的调节,积极情绪下内隐态度能够预测行为结果,消极情绪下内隐态度不预测行为结果。因此,与消极情绪相比,积极情绪降低了个体对内隐态度进行修正的可能性,促使个体基于内隐态度直接构建外显态度,从而使得内隐态度能够预测行为结果。研究最后分析了情绪影响内隐态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心理机制、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研究采用线索-靶子任务,考察高、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结果显示:(1)在有效提示下,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表现出稳定的注意警觉,对消极情绪的注意偏向不稳定,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注意偏向均不稳定;(2)在无效提示下,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注意回避均不稳定,而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表现出注意回避,对消极情绪表现出注意解除困难,这些注意偏向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