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学前儿童FOK判断及其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FOK(Feeling—of—knowing)是元记忆监测性判断的一种重要形式,当前探讨的热点问题是FOK在记忆信息加工中的作用以及其背后的产生机制问题。关于其产生机制问题,目前已提出两种假说:即靶项目提取可能性假说和线索熟悉性假说。本实验的目的是揭露影响FOK判断的因素及FOK的产生机制。实验的另一个目的是探讨学前(大班)儿童被试是否有FOK判断的能力。实验被试是24名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并使用了中文字词做学习材料,要求被试完成词对学习、FOK判断、迫选再认等一系列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学前大班儿童有进行FOK判断的能力;本实验中影响FOK判断的因素主要是词对间有无意义联系,倾向于靶项目提取可能性假说。  相似文献   

2.
FOK与情节记忆、语义记忆和内隐记忆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耀中 《心理科学》2001,24(2):184-187
实验采用R/K判断和PDP测量技术,研究了FOK判断与情节记忆、语义记忆和内隐记忆关系及其监测强度.实验结果表明FOK判断的准确性程度为R判断>K判断,即对情节记忆监测的准确性要大于对语义记忆监测的准确性.FOK对于自动加工的预测准确性差异不显著,说明FOK监测对内隐记忆的作用是微弱的,由此推测无记忆是意识最高层面的活动.对记忆监测水平强度是由意识--无意识逐渐减弱的.FOK判断对意识性水平较高的记忆活动监测的准确性较强.  相似文献   

3.
词频和年级对FOK判断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以识记材料的词频高低和被试年级为自变量对被试元记忆监测的FOK(feeling of knowing)判断进行研究。实验采用Hart提出的RJR(回忆—FOK判断—标准测验 )的经典范式。结果表明 :被试的年级影响FOK判断等级和准确性 ,大学生的FOK判断等级和准确性均高于高一年级学生 ;识记材料词频影响FOK判断等级的高低 ,不影响FOK判断准确性 ,被试对高频词对的FOK判断等级高于对低频词对的FOK判断等级 ,但FOK判断准确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元记忆监测是元记忆能力的重要部分,元记忆监测能力是元记忆能力的关键。近年来元记忆监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研究兴趣,这种研究兴趣渗透到心理学的不同领域,如记忆心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本文探讨了元记忆监测的含义、类型、机制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韩凯  李波  刘海娟 《心理学报》2003,35(2):157-162
采用“类信号检测论方法”,通过两个实验,研究了在记忆信息提取过程中元记忆的预见性监测判断(Feeling-of-knowing)和元控制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实验一探讨了识记材料的难易、识记遍数对元监测判断以及输出控制中的反应标准是否有影响;实验二探讨了严格和宽松的奖惩条件对输出控制中反应标准的影响。用计算机随机呈现识记用的词表材料,识记之后让被试进行FOK等级判断和自由回忆,再用“类信号检测论”方法统计实验数据,分析各种条件下回忆成绩、FOK判断等级,计算出相应的符合率和反应标准。实验一结果表明,不同材料难度和识记遍数下的回忆成绩和FOK判断等级差异显著,但输出控制中的反应标准值没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实验二结果是严格和宽松奖惩条件下的反应标准值差异显著,严格条件下的反应标准显著高于宽松条件下的反应标准,表明奖惩条件对信息提取中的反应标准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FOK产生机制的再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凯  沈大为  李波 《心理学报》2001,34(1):13-16
通过用有意义联系和无意义联系的两种中文词对作为识记材料,在以前实验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验证关于FOK(Feelingof Knowing)产生机制的两种理论假说,即靶项日记忆强度假说(或靶项目提取可能性假说)与线索熟悉性假说。实验结果表明,靶项目记忆强度和线索熟悉性程度都能决定FOK判断等级的高低,说明两种假说并非绝对对立,非此既彼。但此二因素都需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显著影响FOK判断等级的高低。  相似文献   

7.
将定向遗忘和FOK判断的范式相结合,探讨高强迫症状被试(HOC)和低强迫症状的控制组(LOC)在不同词语类型的条件下,线索回忆和元记忆判断的定向遗忘效应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HOC组在中性词语条件下比LOC组表现出更低的定向遗忘效应。FOK的结果表明HOC被试对于不同条件的元记忆的分辨能力比LOC组要差,他们在威胁性词语方面,对未来记忆任务的成绩也没有预测性。研究结果从一定程度上支持强迫症的一般记忆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难度(有、无意义联系)的两种中文词对为记忆材料,随机选取在校大学生200名,采用经典的回忆-判断-再认(recall-judgement-recognition,RJR)范式,考察短时记忆广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在不同难度材料上元记忆监测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于无意义联系的材料,个体在有意义联系的材料上,JOL、FOK和JOC判断等级更高,线索回忆测验成绩更好。但是,个体在不同材料上的JOL判断和线索回忆受短时记忆广度的调节。不同短时记忆广度的个体在有意义联系材料上的JOL判断等级和线索回忆测验成绩无显著差异,但是在无意义联系材料上,高短时记忆广度个体的JOL判断等级和线索回忆测验成绩均显著高于低短时记忆广度个体。同时,相关分析结果也发现,相比于低短时记忆广度的个体,高短时记忆广度的个体,其线索回忆测验成绩和再认测验成绩与JOL、FOK和JOC判断等级之间更加相关。实验结果表明,作为一种人格变量,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元记忆监测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而短时记忆广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记忆能力,是个体元记忆监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对难度较大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FOK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韩凯  施晓斌 《心理科学》1997,20(6):485-489
通过以初中生和大学生为被试的两个实验探讨了FOK(Feeling-of-Knowing即“熟知感”)的产生机制,是线索熟悉性还是靶项目的可提取性(或记忆强度)决定FOK判断的等级。识记材料为90对中文词对.分前后两部分让被试识记,前后两部分词对之间安排三种关系:①完全相同;②仅线索词相同,③完全不同,这三种关系可选成不同的靶项目记忆强度和不同的线索熟悉性.两组实验结果一致表明,FOK的等级判断的高低取决于线索熟悉程度,而不随靶项目的记忆强度而变化.  相似文献   

10.
郝学芹  韩凯 《心理学报》2002,34(4):32-36
提出FOK研究中一种新的标准测验形式——过度重复学习,并验证过度重复学习作为FOK研究的标准测验的可行性;另外还比较了作为标准测验,过度重复学习与再认的差别。同时,还探索了FOK判断中存在的两种错误类型——替代性错误和忽略性错误在FOK判断等级和标准测验成绩方面的差异。两个实验结果表明:FOK判断在预期随后的标准测验(过度重复学习和再认)成绩上是有准确性的;过度重复学习可以作为一种标准测验。实验结果还显示:替代性错误比忽略性错误的FOK判断等级要高;且无论是用再认还是用过度重复学习做标准测验,都能检验出两种错误类型项目在记忆激活强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姜英杰  严燕 《心理科学》2013,36(2):406-410
采用不同难度图对为记忆任务,考察了4~6岁儿童学习难易判断(EOL), 学习判断(JOL)和提取自信心判断(JOC)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三种元记忆监测水平随年龄增长均不断提高,任务难度不同三种元记忆监测发展水平不同,对低难度任务的元记忆监测显著好于高难度任务;三种元记忆监测在低难度任务下没有发展速度差异,高难度任务下4~5岁时回溯性监测(JOC)发展较快,5~6岁前瞻性监测(EOL/JOL)发展加速;有效元记忆监测存在任务难度差异和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2.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monitoring measures are differentially disturbed in dysexecutive patients after frontal lesions. Twelve dysexecutive patients and 12 healthy controls were administered a paired-associates learning task. Their performances on recall prediction, judgment-of-learning (JOL), and feeling-of-knowing judgment (FOK) were then compar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two groups differed only on accuracy measures of the FOK paradigm. The study of the overall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hree measures of metamemory revealed a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recall prediction and accuracy measures of the JOL. We failed to find an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accuracy measures of the FOK. Taken together, our data confirm that metamemory experience is not a unitary construct but rather a group of distinct and quite independent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3.
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监测与控制特点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周楚  刘晓明  张明 《心理学报》2004,36(1):65-70
以有无意义联系的两种中文词对为材料,采用2×3×2混合实验设计,对小学三到五年级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监测、控制水平与学优儿童之间的差异及其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困难儿童在三种元记忆监测判断等级上均显著低于学优儿童。2.学习困难儿童具有元记忆控制能力,但其控制水平相对低于学优儿童。3.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监测判断和学习时间分配之间存在交互影响。4.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监测和控制水平存在较为复杂的发展特点。据此得出结论认为,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监测与控制能力都比学优儿童差,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张振新 《心理科学》2013,36(3):663-668
文章两个实验用于研究间隔学习和测试效应对即刻学习判断及其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间隔学习促进记忆保持力,降低即刻学习判断中对困难学习材料的高估并提高学习判断相对准确性。(2)重学前预测试具有增强记忆痕迹的功能,在间隔学习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学习判断相对准确性。(3)外部线索应当区分,间隔学习和预测试属于不同的外部线索。  相似文献   

15.
The transfer-appropriate monitoring (TAM) hypothesis of metamemory predicts that judgment of learning (JOL) accuracy should improve when conditions during JOLs closely match conditions of the memory test. The authors devised 5 types of delayed JOLs for paired associates and varied them along with the type of memory test (cued recall or recognition). If the TAM hypothesis is correct, JOL and test type should interact to influence metamemory. Contrary to TAM, metamemory accuracy did not improve when JOL and test conditions matched but instead tended to vary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answer was apparent at time of JOL. Memory test scores and JOL magnitude were both greater when the correct target was evident during JOLs. Overall, the results are largely consistent with a monitoring retrieval view of delayed JOLs and do not support TAM as a viable account of JOL accuracy.  相似文献   

16.
心理负荷对元记忆监测准确性及偏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汉字再认任务为载体, 采用两因素被试内设计, 考察任务所导致的心理负荷水平, 以及学习判断(JOL)和信心判断(JOC)两种监测方式, 对元记忆监测效果的影响。对监测效果的衡量分别使用了相对准确性, 绝对准确性, 以及判断偏差三种指标。结果发现, 个体在任务过程中的心理负荷水平会影响其对任务解决过程的监测准确性:心理负荷水平越高, 元记忆监测的准确性越低。心理负荷水平还会影响元记忆监测的判断偏差:心理负荷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时, 监测不容易出现偏差;心理负荷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时, 个体表现出过高自信;但当心理负荷达到较高水平后, 判断偏差消失;随着心理负荷水平继续增大, 个体又表现出过低自信。  相似文献   

17.
延迟学习判断的效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考察了延迟学习判断的记忆假说和元记忆假说。实验一通过插入预测试的方法, 消除即时学习判断与延迟学习判断在记忆方面的差异, 结果发现, 延迟学习判断的准确性显著高于插入预测试的即时学习判断的准确性, 说明延迟学习判断的确提高了元记忆水平; 实验二采用PRAM实验程序, 对元记忆假说的机制进行探讨, 结果发现, 加入干扰任务的即时学习判断排除短时记忆的程度远远低于延迟学习判断干扰, 说明学习判断的准确性与短时记忆干扰的排除程度有关, 短时记忆干扰越强, 学习判断的准确性 越低。  相似文献   

18.
学习不良儿童元记忆监测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2×3×3的混合设计,对小学四~六年级61名学习不良儿童在固定学习时间和对项目逐项评定的学习条件下,元记忆监测特点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从元记忆判断等级差异来看,学习不良儿童在难度判断和知晓感判断上与对照组儿童无显著差异,但在学习判断上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从元记忆监测的准确性看,学习不良儿童元记忆监测水平与对照组儿童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在个体身上发展较晚的前瞻式记忆监测上.  相似文献   

19.
知晓感和学习判断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功香  张承芬 《心理学探新》2007,27(2):36-39,76
以汉语配对词为实验材料,在已有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干扰模式进一步探讨了关于知晓感(Feeling of knowing)和学习判断(Judgment of learning)产生机制的四种理论假说,即线索熟悉性假说、目标提取假说、可接近性假说和竞争性假说。实验结果表明:在干扰条件下,知晓感和学习判断符合竞争性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