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欣  袁杰  徐依宁  傅世敏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708-1722
视觉选择性注意的研究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热点之一。注意选择的表征不仅可以基于空间, 也可以基于物体。基于物体的注意(object-based attention, OBA)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双矩形提示范式和侧干扰范式, 有关基于物体的注意的机制的理论有感觉增强理论、注意优先理论和注意转换理论。影响基于物体的注意效应的因素主要有刺激本身的特征(如刺激呈现时间)、其它知觉过程和经验因素等。视觉物体的概念既包括格式塔知觉组织原则定义的物体, 也包括无意识下的物体、变化之后的物体和自上而下的物体。  相似文献   

2.
基于物体的注意已得到许多静态物体实验的证实, 然而, 对注意分配如何受动态物体影响的研究较少, 存在提示物体假设和动态更新假设两种观点。提示物体假设认为基于物体的注意由最初的物体决定, 而动态更新假设则认为由变化之后的物体决定。动态物体的注意研究还发现了即时物体效应, 即注意基于新物体进行。对于物体变化时注意究竟基于旧物体还是新物体, 新旧物体的相对物体表征强度在其中起决定作用; 当提示物体表征较强时表现为提示物体(即旧物体)决定注意分配, 而当即时物体表征较强时表现为即时物体(即新物体)决定注意分配。相对物体表征强度的概念对理解物体动态变化情况下基于物体的注意的分配以及解决相关理论之冲突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潘毅  许百华 《心理科学》2006,29(6):1400-1402,1399
已有的大量实验证据表明,基于空间和基于物体的注意成分都存在于视觉系统中,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然而,过去对基于空间和基于物体的视觉选择的研究是分别在非常不同的实验范式下进行的,从而导致对两种注意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的理论争论。本文介绍近十年来在单任务范式下对基于空间和基于物体的注意的内在关系的研究,并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该重点从神经生理水平上揭示两种注意成分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智君  赵均榜 《心理科学》2006,29(6):1415-1418
先前的研究认为基于空间和基于物体的注意选择都是存在的,但是很少有研究探讨这两者的关系,即两者是存在交互作用还是单独作用的。因此本研究采用Egly等修正的线索提示实验范式,探讨基于物体和基于空间的注意选择机制在信号检测任务中的关系。实验采用2(两种物体)×2(两种空间)×3(有效线索、物体内无效线索和物体间无效线索)的被试内设计。16名大学生被试参加实验。结果表明:(1)对有效线索的反应快于无效线索,且物体内无效线索快于物体间无效线索;(2)在不同材料之间,两类无效线索反应时之差存在显著差异;(3)空间因素和物体因素的作用是独立的。结论提示:基于空间和基于物体的选择性注意都是存在的,且两者独立作用于注意的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5.
潘毅  许百华  陈晓芬 《心理科学》2006,29(2):323-326
传统上只是从单方面讨论了选择性注意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即认为注意选择有限信息以进入工作记忆。近期的一些研究发现,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内容影响选择性注意的分配,注意选择工作记忆中保持的空间或物体表征,选择性注意对于正确保持空间或物体信息是必需的认知调节。文章最后指出,关于选择性注意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交互作用的研究为将来进一步揭示基于空间与基于物体的注意选择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Simon效应及其反转现象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晓蕾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06,29(2):305-307,262
研究运用任务干扰的实验范式,试图从探讨刺激出现的空间位置与反应效果之间的关系来推测Simon效应及其反转现象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当相关刺激-反应匹配不相容时,颜色刺激在左、右位置呈现,当明显标记反应键时,出现Simon效应的反转。(2)当手指遮住反应键的标记时,没有反转。(3)当颜色刺激在中央位置,声音在左、右耳发生时,没有反转。说明显示-控制排列对应性是产生Simon效应反转的最重要因素,逻辑再编码只起到次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维空间中视觉空间返回抑制对Simon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君  张明 《心理科学》2015,(4):792-800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三维场景,采用视觉空间返回抑制范式与Simon任务的变式相结合,操纵了目标深度、线索有效性以及空间一致性三个变量,考察三维空间深度位置上视觉空间返回抑制如何影响任务无关的反应表征(Simon效应)。结果发现,(1)三维空间深度位置上存在基于空间的返回抑制效应,且空间返回抑制效应会削减Simon效应;(2)目标出现在远处空间时,线索化条件下的Simon效应显著大于非线索化条件下的Simon效应;(3)目标出现在近处空间时,线索化条件与非线索化条件下的Simon效应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空间返回抑制并不是"深度盲",且目标的空间位置会对空间返回抑制与Simon效应的交互关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刺激-反应相容性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Simon效应是一种典型的空间刺激-反应相容性现象.本文结合实证研究回顾了近年来国外关于此现象的研究,阐释了Simon效应的传统解释及其反转现象的逻辑再编码及显示-控制排列对应性假说等观点,分析了关于Simon效应的发生阶段及其本质问题的某些争论.最后尝试从空间注意以及电生理等角度来揭示此现象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Simon效应是指与反应要求无关的刺激位置和反应位置在同侧时, 个体反应更快更准确的现象。对于Simon效应的产生机制,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 在不同实验情境中获得的Simon效应有共同的产生机制。但是,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在刺激形式、排列方式、刺激—反应规则以及反应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下, 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Simon效应, 即视觉运动Simon效应和认知Simon效应。视觉运动Simon效应源于刺激位置自动激活其同侧反应所产生的影响, 认知Simon效应源于转译生成的编码间的相互干扰, 两者分别与背侧通路和腹侧通路的加工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奖赏预期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结合金钱激励延迟任务和双矩形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奖赏预期的有无以及高低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有奖赏预期的情况下,选择性注意更快,奖赏预期的有无对基于空间的注意影响区别不大,但奖赏预期几乎消除了基于客体的注意效应。在低奖赏预期条件下,基于客体和空间的注意均存在;而高奖赏预期条件下,基于空间的注意仍然存在,基于客体的注意几乎被消除了。结果表明奖赏预期可以影响选择性注意,并对基于空间和客体的注意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诸洋  吕勇 《心理科学》2005,(6):1319-1324
采用双矩形范式变式考察在对客体无觉知的条件下的客体注意效应,共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考察对完整矩形客体无觉知的条件下能否出现客体注意效应,发现在完整矩形客体不可见的情况下依然出现了客体注意效应。实验二考察对虚拟矩形客体无觉知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出现客体注意效应,发现在虚拟矩形客体不可见的情况下也能够出现客体注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客体注意效应在无觉知条件下依然存在,为注意与觉知在功能上相互分离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李诸洋  吕勇 《心理科学》2019,(6):1319-1324
采用双矩形范式变式考察在对客体无觉知的条件下的客体注意效应,共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考察对完整矩形客体无觉知的条件下能否出现客体注意效应,发现在完整矩形客体不可见的情况下依然出现了客体注意效应。实验二考察对虚拟矩形客体无觉知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出现客体注意效应,发现在虚拟矩形客体不可见的情况下也能够出现客体注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客体注意效应在无觉知条件下依然存在,为注意与觉知在功能上相互分离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Previous research has implied that monetary reward to target location (a reward for spatial properties) can affect object-based attention, but no study has directly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monetary objects (a reward for object properties) on object-based attention. Thus, it is unclear whether and how monetary objects can affect object-based attention. To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 this problem, this study adapted the well-established two-rectangle paradigm. In Experiment 1, either two 100-yuan notes or two 1-yuan notes were presented to participants. We found an object-based effect with faster responses to targets at an uncued position on the cued object compared to those at an equidistant position on the uncued object; the effect was similar in 100-yuan and 1-yuan note trials. In Experiment 2, two notes (one 100-yuan and one 1-yuan) were simultaneously presented to participants, and cue location (100-yuan, 1-yuan) was manipulated. We found a greater object-based effect when the cue appeared on the 100-yuan note than on the 1-yuan not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ewarding property of objects can affect object-based attention by means of altering object salience.  相似文献   

14.
赵亚军  张智君  刘炜 《心理科学》2012,35(2):304-308
采用注视-西蒙范式探讨了注视方向知觉的空间编码机制。实验一让被试采用双手交叉的反应方式,发现注视-西蒙效应并不随反应手的交叉而反转,说明它涉及抽象的空间方向编码,而非基于以手为参照系的半侧优势效应。实验二采用纯音音调辨别任务,发现了典型的注视-西蒙效应,结合实验一视觉通道的结果,说明注视-西蒙效应并非特异于视觉通道,它可能发生在晚期的反应选择阶段,而非早期的知觉阶段。结果支持注视线索能够自动诱发观察者形成抽象的方向表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目光注视在人类社交以及捕获和维持注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 目光注视如何与客体交互以引导注意分配至今尚不明确。因此, 本研究采用双框线索范式, 以具有两种注视方向(直视或回避)的面孔或实物作为客体, 通过操纵线索到目标间的SOA来考察目光注视对客体注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验1发现, 目光注视对客体效应的影响只出现在300 ms SOA时; 进一步分析发现, 客体效应的差异来自于直视条件下被试对无效相同客体位置上的目标比回避条件下反应更快。这表明与回避目光相比, 直视更能捕获我们的注意, 从而产生更大的客体效应。实验2将面孔对比度反转, 排除了低水平物理特征对实验1结果的影响。实验3使用两种注视方向的眼睛叠加杯子作为客体, 以探究目光注视效应是否能扩展到其他客体中, 结果与实验1相同。本研究结果表明, 目光注视能够与客体交互共同引导注意分配, 直视更能捕获注意, 但受SOA的影响, 上述结果支持了感觉增强理论。  相似文献   

16.
Earlier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spatial Stroop effect systematically decreases when a peripheral precue is presented at the same location as the target, compared to an uncued location condition. In this study,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xplore whether the cueing modulation of spatial Stroop is object based and/or space based. In Experiment 1, we found evidence favouring the view that the cueing modulation of the spatial Stroop effect is entirely object based, as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conflict reduction for the same-location and same-object conditions. In Experiment 2, the cue was predictive, and a similar object-based modulation of spatial Stroop was still observed. However, the direction of such modulation was affected by the rectangles' orientation. Overall, the pattern of results obtained favours the object-integration (Lupiáñez & Milliken, 1999; Lupiáñez, Milliken, Solano, Weaver, & Tipper, 2001) and referential-coding accounts (Danziger, Kingstone, & Ward, 2001) and seems to provide evidence against the attention-shift account (Rubichi, Nicoletti, Iani, & Umilta, 1997; Stoffer, 1991).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s suppression in object-based attention in three experiments using an object-based attention task similar to Egly, R., Driver, J., & Rafal, R. D. (1994. Shifting visual attention between objects and locations: Evidence from normal and parietal lesion subjec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3(2), 161–177. doi:10.1037/0096-3445.123.2.161) with the addition of a distractor. In Experiment 1 participants identified a target object at one of four ends of two rectangles. The target location was validly cued on 72% of trials. The remaining 28% were located on the same or a different object. Sixty-eight percent of trials also included a distractor on one of the two objects. Experiment 1 failed to show suppression when a distractor was present, but did demonstrate the spread of attention across the attended object when no distractor was present. Experiment 2 added a mask to the paradigm to make the task more difficult and engage suppression. When suppression was engaged in the task, data showed suppression on the unattended (different) object, but not on the attended (same) object. Experiment 3 replicated findings from Experiment 1 and 2 using a within participants design.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role of suppression in visual selective attention.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具有不同深度信息的剪影和图片刺激为材料,要求被试完成形状判断任务,探究基于客体的一致性效应的产生机制。实验1中客体刺激呈现于屏幕中央位置;实验2进一步增强了刺激空间呈现的左右位置倾向;实验3则通过交叉手的范式分离了反应位置和反应手不同的编码对一致性效应的作用。结果发现:当刺激不存在显著的左右位置信息时,剪影刺激出现了一致性效应,图片则没有;而当刺激的空间位置信息显著时,剪影和图片均出现了一致性效应,这一效应在反应位置和反应手编码分离后仍然存在。因此得出结论:空间位置编码假说对解释基于客体的一致性效应的产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