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取汉语中存在语音意识缺陷的阅读障碍儿童、正常儿童和成人各25名为被试,考察了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是否存在言语知觉缺陷.言语知觉任务采用范畴知觉范式,要求被试识别合成或自然的语音范畴连续体.结果发现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识别合成和自然的刺激都表现出范畴知觉缺陷,对范畴内刺激的识别缺少一致性;个体分析表明大部分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有较低的识别函数斜率;回归分析表明言语知觉技能通过语音意识的中介作用于阅读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肖容  梁丹丹 《心理科学》2017,40(2):395-400
研究旨在考察5、6、7、8岁的汉语儿童在偏正、述宾和主谓三种复合词法意识上的发展状况。词法判断任务的结果发现:5岁组三种词法意识之间无显著差异;6岁和7岁组的偏正意识和述宾意识无显著差异,但均优于主谓意识;8岁组偏正意识优于述宾意识,且二者依然均优于主谓意识。以上结果表明汉语儿童的复合词法意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由强到弱呈现出偏正述宾主谓意识的词法结构效应,这种强弱趋势可能与词法独立性和句法独立性之间的冲突以及复合词的中心性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3.
汉语儿童早期语音意识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四类语音意识任务(音节、首音、韵脚、声调)考察了幼儿园小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汉语语音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学前儿童的汉语语音意识已经开始发展,其中音节意识发展最早,其次是韵脚意识,声调意识和首音意识的发展相对较晚.  相似文献   

4.
曾涛  段妞妞 《心理科学》2014,37(3):587-592
本文通过对五名汉语儿童的长期跟踪调查,旨在从词汇增长、句法出现和语义发展三方面发掘词汇飞跃时期儿童的语言特征。结果显示:儿童在18个月左右词汇迅猛增长,出现词汇飞跃现象;标志句法出现的词语组合和词汇飞跃在时间上紧密相连;词汇飞跃期儿童语义发展显著,体现为过度延伸词的逐渐减少及下位层次词的逐渐增加。词汇飞跃是汉语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里程碑,表明其在词汇、句法和语义多个语言层面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研究旨在考察汉语学龄前儿童正字法意识的发展情况。在某中等城市一所幼儿园随机选择4岁、5岁、6岁三个年龄段的儿童各31、37、34名。实验一使用汉字、韩文和日文(平假名)作为实验材料探查学龄前儿童的汉字特异性意识;实验二使用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真字、假字和非字考察学龄前儿童的部件位置意识。实验结果显示:(1)三组儿童都能区分日文和汉字,5岁左右儿童这种能力达到成熟。4岁儿童不能区分汉字和韩文,直到6岁,辨别汉字和韩文的能力也没有发展成熟。(2)三组儿童都能意识到假字符合正字法规则,但拒绝非字的能力在学前期尚未发展成熟,儿童在学前期不具备部件位置意识;6岁儿童更容易拒绝上下部件位置颠倒的非字。  相似文献   

6.
龚少英  彭聃龄 《心理科学》2008,31(2):346-349
采用句法判断和句法修改任务,探讨了4~10岁汉语儿童句法意识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结果表明:(1) 4~10岁儿童句法意识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6岁是一个转折点;(2) 儿童句法意识发展的内在过程是从对个人生活经验和句子意义的依赖发展到对句子本身的句法结构进行有意注意;(3)句法意识的发展受到句法错误类型的影响,表现出发展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7.
以382名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通过分层回归,探索了词语结构意识在儿童阅读理解中作用的发展性变化。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瑞文推理、汉字识别、口语词汇以及快速命名和语音意识之后,在三年级T2、五年级和五年级T2发现了词语结构意识对同期阅读理解有独特解释作用,而在一年级、一年级T2和三年级均未发现词语结构意识对同期阅读理解的独特贡献;(2)在控制了性别、瑞文推理、自回归效应以及其他相关变量的作用后,三年级和五年级时的词语结构意识分别对一年后的阅读理解具有独特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词语结构意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还未显现,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词语结构意识对儿童阅读理解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英  程亚华  伍新春  阮氏芳 《心理学报》2016,(11):1434-1444
以399名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通过分层回归,系统考察了汉语儿童同音、同形和复合三类语素意识与词汇知识的双向关系。结果发现:(1)儿童语素意识和词汇知识随时间均有显著增长;(2)控制词汇知识的自回归效应后,一年级儿童的同音和复合语素意识对其二年级的词汇知识、三年级儿童的复合语素意识对其四年级的词汇知识、五年级儿童的同形和复合语素意识对其六年级的词汇知识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分别控制三类语素意识的自回归效应后,一年级和五年级儿童的词汇知识可以显著预测其二年级和六年级的三类语素意识,三年级儿童的词汇知识对其四年级的同形和复合语素意识有显著预测作用。结果表明汉语儿童语素意识与词汇知识存在双向关系,且不同类型的语素意识与词汇知识的关系随年级的升高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综合了来自中国大陆1581名3~6岁儿童的语言能力与错误信念关系的19个研究的数据, 通过元分析考查了二者相关的强度, 并分析了影响相关强度的因素, 包括所测量的语言能力及研究使用的错误信念任务的差异等。结果显示当控制了儿童的年龄后, 语言能力和错误信念之间存在中等强度的相关; 研究中所测查的语言能力的类型、使用的错误信念的测量任务的类型不会对语言能力和错误信念的关系强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6岁儿童为被试,以7个常见物体种类的图片为实验材料,按概念水平(基本类概念及上级类概念)以及选择图与目标图的感知相似程度(高、中、低)将实验材料分为四种类型,对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岁幼儿已能按基本类概念标准进行正确的种类匹配;对于上级类概念,3-5岁儿童的匹配能力尚较差,6岁基本达到掌握水平。(2)实验材料的感知相似程度对3-5岁儿童的上级类概念匹配操作有显著性影响,6岁儿童才摆脱了这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1.
毋嫘  莫雷 《心理学报》2011,43(2):143-151
类别特异性分数是预测归类优势的有效指标。实验1考察该分数能否预测基本水平归类优势, 结果:分数较高的表现归类优势。实验2检验有归类优势的下位类别的分数, 结果:它们都有较高分数, 同时发现下位类别的特异性可以影响分数。实验3探讨相同的基本水平与特异性不同的下位组合的归类表现, 结果:下位特异性低就表现基本水平归类优势, 高则相反。据此提出“经验说”, 分数高低与人们在经验中对各层次类别形成的表征特异性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6岁儿童的类别学习能力、类别表征和分类策略。62名儿童参加了实验,实验1采用了\"5/4模型\"类别结构,实验2采用了\"3/3类别结构\"。结果发现:6岁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类别学习能力;相对于原型表征,6岁儿童更倾向于进行样例表征;6岁儿童在注意上具有定位在高典型性特征维度上的能力,但不具备定位在区分性特征维度上的能力;在类别学习策略上主要采用单维度分类策略和规则加例外的分类策略。  相似文献   

13.
夏依婷  冷英  陈燕  王纪妹  程晓荣  卢家楣 《心理学报》2012,44(12):1583-1595
以汉语中的颠倒词为材料, 探讨汉语重复知盲的发生水平。采用RSVP方式呈现包含颠倒词对(C1和C2)的句子列表或词语列表, 让被试对列表中的词进行全部报告或报告是否存在重复词, 记录报告C2的正确率。三个实验采用3 (词语的重复性: 颠倒重复、完全重复、不重复) × 2 (颠倒词对的意义相似性: 意义不同、意义相似)两因素被试内设计, 结果在全部报告和报告是否存在重复词的实验中都出现重复性和意义相似性的交互效应, 但不同实验任务, 数据模式不同。该结果表明, 在RSVP任务中, 汉语颠倒词加工存在RB效应, 该效应产生的水平受制于不同的实验任务, 在部分报告任务中, 颠倒词的RB效应发生在知觉水平, 在全部报告任务中, 颠倒词的RB效应发生在语义水平。  相似文献   

14.
    
To investigate whether working memory and visual processing have the same role or different roles in A/B and A/not A prototype category learning, the present study adopted an A/B or A/not A category learning task in control and dua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1 showed that an additional dual visual working memory task rather than a dual verbal working memory task reduced accuracy of the A/B task, whereas no dual tasks influenced accuracy of the A/not A task.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2 revealed that an additional dual visual processing task impaired accuracy of the A/B task, whereas the dual visual processing task did not influence accuracy of the A/not A task.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visual working memory and visual processing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A/B and A/not A prototype category learning, and support that these two types of prototype category learning are mediated by different memory systems.  相似文献   

15.
句子语境中汉语词类歧义词的意义激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武宁宁  舒华 《心理学报》2002,34(5):12-19
以单字词为实验材料 ,采用跨通道启动真假字判断任务 ,在句子语境中考察汉语词类歧义词不同意义激活的特点。被试为 134名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实验时向被试听觉呈现含有歧义词的句子 ,且句子语境分别支持歧义词的主要或次要意义 ,以不同的ISI分别呈现与歧义词两种意义有关的视觉目标词。结果发现 ,当探测目标词在最短的ISI出现时 ,与语境支持的意义有关的目标词反应时较短 ,表明语境在歧义词加工早期促进合适意义的激活 ,同时限制不合适意义的激活。实验数据支持相互作用理论  相似文献   

16.
杨婉晴  肖容  梁丹丹 《心理学报》2020,52(6):730-741
以MMN、p-MMR作为汉语词汇声调感知的神经关联物,探究2~4岁汉语普通话儿童前注意阶段对声调刺激的失匹配响应,关注范畴信息和偏差大小两个因素对儿童感知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范畴间大偏差条件下(T1/T3),诱发明显的MMN;在范畴内或小偏差条件下(T3a/T3、T3b/T3、T2/T3),都未诱发显著的MMR。表明:2~4岁普通话儿童正处于声调感知能力的发展过程中,音位信息和声学信息共同影响其声调感知。  相似文献   

17.
不同年龄儿童对权威认知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7~17岁)在与权威(父母、教师与社会上的成人)发生矛盾冲突时所处的认知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儿童对有关权威的规则与命令并不是一种盲目的服从与不服从,而是依据自己对权威的一种认知而行动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处于一种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水平不同且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和对象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个体在用语言来描述他人的行为时,会因为描述对象的群体种类不同而有偏差,具体表现为在描述群体内成员的积极行为和群体外成员的负向行为时,会使用较高抽象水平的词;在描述群体外成员的积极行为和群体内成员的负向行为时,会使用较低抽象水平的词。这种抽象水平的差异由语言范畴模型来具体表明。Maass等人把这种描述上的偏差命名为语言的群体间偏差。并认为在这一现象下有两种机制:动机机制和认知机制,研究表明认知机制能解释大部分语言的群体间偏差现象,而动机机制会在群体内形象受到威胁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国外学者为验证类别学习的多重系统理论所做的行为实验研究及主要结果,包括反馈训练、延迟反馈、反应位置、间断的类别刺激分布等因素对信息整合的类别学习的影响,和数字Stroop任务、序列记忆扫描任务、类别数量等因素对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的影响;同时,作者指出了实验中没有很好地解决两种类别结构之间的难度差异等问题,并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