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使用面孔任务考察熟练中英双语者和非熟练中英双语者在不同认知控制成分上的差异。被试为60名大学生。结果表明,熟练中英双语者在抑制控制和转换上的反应时消耗量均显著小于非熟练中英双语者,但在反应抑制上的反应时消耗量与非熟练中英双语者没有显著差异。该结果说明,二语熟练程度越高,中英双语者的认知灵活性(转换)和抑制控制(干扰控制)能力就越强;但是二语熟练程度对反应抑制能力没有明显的影响。由此可以推测,二语学习能促进中英双语者的认知灵活性(转换)和抑制控制(干扰控制)能力,但是,二语学习对中英双语者的反应抑制能力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3.
采用改进的点–探测范式,考察熟练双语者在情绪注意偏向中对情绪信息加工的优势效应及该效应产生的原因。采用2(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3(靶刺激与消极词汇出现的位置一致、不一致和中性条件)×2(线索呈现时间为100 ms和400 ms)的混合实验设计,记录被试对靶子的按键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发现:线索呈现100 ms和400 ms时,两组被试在注意定向分数上无显著差异;线索呈现100 ms时,两组被试的注意解除分数无显著差异;线索呈现400 ms时,熟练双语者的注意解除分数显著小于非熟练双语者。结果表明,在情绪注意偏向任务中,熟练双语者比非熟练双语者表现出了对情绪词汇信息更好的注意抑制控制能力,体现出对情绪信息加工的双语优势效应,产生这一优势效应的原因是熟练双语者在注意的晚期阶段比非熟练双语者具有更好的情绪信息注意解除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返回抑制范式下 ,利用线索—靶子模式进行了两个实验 ,以大学生为被试 ,以重复线索化次数来操纵线索化阶段的注意 ,以靶子的注意定向来操纵靶子加工阶段的注意 ,探讨注意对返回抑制的影响。实验一采用连续线索化方式 ,发现当靶子为自主性注意定向时 ,线索化次数对返回抑制有显著影响 ,线索化 3次时返回抑制值大于线索化 1次和 2次 ;当靶子为反射性注意定向时 ,线索化次数对返回抑制无影响。实验二采用交叉线索化方式 ,发现线索化次数对返回抑制的影响正好与实验一相反。两个实验一致表明 ,无论是线索化阶段的注意 ,还是靶子加工阶段的注意 ,均对返回抑制有显著影响 ;并且 ,在对返回抑制的影响上 ,二者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从而支持注意影响返回抑制的观点。该结果对返回抑制的机制研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6.
7.
8.
采用线索化范式, 通过3个实验建立线索和靶子的意义关联, 考察了意义性线索在不同空间位置的注意定向效应。结果表明, 在下视野出现抑制效应, 且位置越下抑制效应越显著; 在上视野出现捕获效应, 且位置越上捕获效应越显著; 同时注意定向效应的程度受引导线索性质的影响。这些结果说明:(1)客体间的意义关联能够引导视觉空间注意, 表现出不同空间位置的注意定向效应; (2)客体性质能够影响意义关联的注意定向, 表现为客体的生动性越高, 调节能力越强, 抽象性越高, 调节能力越弱; (3)意义关联的注意定向具有规律性变化, 表现为基于空间位置的抑制和捕获效应。 相似文献
9.
研究探讨注意缺陷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混合型与注意缺陷型ADHD儿童之间在内源与外源注意定向功能的差异。ADHD儿童及与之匹配的正常儿童对照组分别参与了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了内源性内隐注意定向任务,实验二采用了外源性内隐注意定向任务。研究表明:(1)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在注意定向过程(注意解除、转移与施加)上有一定缺陷。(2)ADHD儿童注意定向网络功能有缺陷,与反应水平上动作准备有关的注意功能可能受损。(3)两种亚类型儿童注意定向功能缺陷模式不同。在内原定向上,混合型与注意缺陷型相比较,混合型ADHD儿童表现为有较强的反应冲动性;注意缺陷型儿童,主要表现为注意加工过程比较缓慢,注意更易涣散。在外源定向上,混合型儿童在反应的运动准备及运动控制方面的缺陷要大于注意缺陷型儿童 相似文献
10.
采用情绪Stroop范式探讨3种不同熟练类型双语者在L1(The first language,简称L1)和L2(The second language,简称L2)条件下的自动化情绪通达。实验设计为2(L1和L2)×3(全面熟练双语者、阅读型熟练双语者和听说型熟练双语者)×3(积极词、消极词和中性词)的混合设计,记录3组被试对词汇颜色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1)全面熟练双语者和阅读型熟练双语者在L1和L2条件下对情绪词汇颜色命名的反应时显著大于中性词汇;(2)听说型熟练双语者在L1条件下对情绪词汇颜色命名的反应时大于中性词汇,而L2条件下3种词汇并无差异。结论:(1)全面熟练双语者在L1和L2条件下均出现了自动化情绪通达;阅读型熟练双语者在L1和L2条件下也出现了自动化情绪通达;(2)听说型熟练双语者在L2条件下没有达到自动化情绪通达,其情绪联结性弱于L1条件。不同语言习得类型的熟练双语者在情绪Stroop任务中情绪自动化通达的表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12.
本研究拟采用点探测范式及不同情绪内容的面孔刺激(高兴、中性、悲伤和愤怒)考察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及其内在机制。点探测任务中情绪面孔配对呈现(负性-中性、正性-中性),配对面孔中的情绪线索位置与靶刺激的位置构成负性一致/不一致和正性一致/不一致条件,同时实验中加入“中性-中性”面孔线索作为一致和不一致条件的对比基线来考察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负性一致条件,表明阈下抑郁个体具有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进一步比较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的长于“中性-中性”基线条件,而负性一致条件与基线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结果另发现,阈下抑郁个体未能像无抑郁对照组个体表现出对正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处于阈下抑郁状态的个体表现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具体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阈下抑郁个体在注意控制和情绪调节功能上的紊乱。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voluntary and automatic orienting after a relatively long interval in an attentional cueing paradigm. Facilitation of return was observed after the voluntary orienting to a designated color (Experiment 1) and motion direction (Experiment 2), whereas inhibition of return was observed after the automatic orienting to an abrupt stimulus onset (Experiment 1).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voluntary orienting to a visual attribute modulates subsequent processes differently from the automatic orienting to an abrupt onset. In the voluntary orienting to visual attributes, it would be advantageous to return attention to the previously attended location, which is a potential source of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高兴、愤怒和中性面孔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空间线索任务,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探讨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及生理基础,即从电生理的角度,探讨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是反映了注意的快速定向还是注意的解脱困难,亦或是既有快速注意定向又伴随注意的解脱困难。行为数据发现,高低自尊个体在有效提示下的反应显著快于无效提示条件。脑电数据发现,无效提示条件下,愤怒面孔后的靶子比高兴和中性面孔后的靶子在低自尊个体中诱发了更大的P1和更小的N1波幅,有效提示下无显著差异;高自尊个体在N1和P1波幅上无显著结果。晚期P300成分上,无效提示比有效提示诱发了更正的波幅,未发现自尊相关的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低自尊个体对评价性威胁信息(愤怒)的注意偏向是对威胁信息(愤怒)的注意解脱困难。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成年期残疾个体对不同类型社交线索的注意偏向,以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通过两个实验,分别采用情绪Stroop任务和同中选异任务考察了成年期残疾个体对社交反馈言语线索和社交反馈情绪线索的注意偏向。研究发现:(1)残疾人对社交拒绝词的颜色命名显著快于正常人,即残疾人对消极社交反馈言语线索存在注意偏向;(2)残疾人对愤怒面孔的检测显著快于正常人,正常人对快乐面孔的检测显著快于残疾人,即残疾人对消极社交反馈情绪线索更加敏感,而正常人则对积极社交反馈情绪线索更加敏感;(3)残疾人不存在对消极社交反馈情绪线索的注意解脱困难。 相似文献
16.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将Posner经典二维平面中的线索化范式应用到三维空间,通过两个实验操纵了注意沿着不同方向进行直线转移的方式,考察了注意在三维空间深度位置上进行定向/重定向而产生的晚期抑制效应(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结果发现:(1)无论注意沿着何种直线转移方式转移都在深度位置上发现了基于空间的返回抑制;(2)无效提示线索条件下,目标出现在三维空间近处空间时的反应显著快于目标出现在远处空间时的反应,导致了近远空间的返回抑制量存在差异。研究说明了返回抑制效应并不是“深度盲”。 相似文献
17.
在注意阶段,视觉工作记忆与注意共享某些特征时,视觉工作记忆内容会引导注意定向。在前注意阶段的影响又是如何?对此问题的研究却很少见,本研究采用工作记忆与基于特征的视觉搜索相结合的任务深入探讨了此问题。研究结果发现:即使在前注意阶段,注意定向也会受到视觉工作记忆自上而下的调节。然而与注意阶段不同的是:当视觉工作记忆内容与随后视觉搜索任务的目标相关时,与记忆内容匹配的搜索项目会引导注意定向到该项目所在的位置,但只有此项目作为分心物时,才会明显地延迟对靶子的加工,而此项目作为靶子时,这种影响并不明显;当视觉工作记忆中保持的项目与随后视觉搜索任务的目标无关时,注意会忽略视觉工作记忆中保持的项目,有效地检测靶子 相似文献
18.
三维空间中视觉空间返回抑制对Simon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三维场景,采用视觉空间返回抑制范式与Simon任务的变式相结合,操纵了目标深度、线索有效性以及空间一致性三个变量,考察三维空间深度位置上视觉空间返回抑制如何影响任务无关的反应表征(Simon效应)。结果发现,(1)三维空间深度位置上存在基于空间的返回抑制效应,且空间返回抑制效应会削减Simon效应;(2)目标出现在远处空间时,线索化条件下的Simon效应显著大于非线索化条件下的Simon效应;(3)目标出现在近处空间时,线索化条件与非线索化条件下的Simon效应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空间返回抑制并不是\"深度盲\",且目标的空间位置会对空间返回抑制与Simon效应的交互关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