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的问题,过去已做过不少实验研究。在国外皮亚杰和艾尔金等人曾做过系统的研究,我国朱智贤教授等人于1963年曾对皮亚杰和艾尔金的实验进行验证,得出了与他们基本相同的结论:5—7岁阶段的儿童能比较固定化地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7—9岁阶段的儿童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到了10岁左右,儿童才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旧话重提”呢?  相似文献   

2.
陈庆飞  雷怡  李红 《心理学报》2010,42(2):241-250
为探讨概念范畴和特征类别对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影响, 采用2(概念范畴: 生物类别与非生物类别)´2(特征类别: 不可见的隐蔽特征和可见的外显特征)的实验设计, 设计了四组任务来考察5~6岁、8~9岁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表现水平。结果显示: 在非生物类别范畴材料上, 5~6岁儿童在两种特征类别上均未表现出多样性效应, 8~9岁儿童在隐蔽特征类别上表现出多样性效应; 在生物类别材料上, 5~6岁、8~9岁儿童在外显特征和隐蔽特征上均未表现出多样性效应。概念范畴和特征类别对8~9岁儿童的归纳判断力有显著影响: 在概念范畴上, 儿童在非生物范畴材料上的表现显著高于生物范畴; 在特征类别上, 儿童在隐蔽特征上的表现高于外显特征。  相似文献   

3.
使用空间观点采择任务,探究7~11岁儿童的空间观点采择的自动性和发展趋势。结果发现:(1)在他人任务中,正确率随着角度的增长而减小;(2)在自我任务中,相比于空间关系不一致时,一致时的正确率更高,且反向的一致性效应出现在150°~180°间。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项空间观点采择任务对儿童有效;7~9岁的儿童可以自动进行空间转换;11岁的儿童可以自动进行需要判断左右位置的空间观点采择。本研究首次证明,11岁是儿童自动进行需要判断左右位置的空间观点采择的相对年龄转折点。  相似文献   

4.
研究探讨了交往意图的直接阐述与否对5、7、9和11岁儿童说谎/说真话概念判断及其道德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5岁儿童在作说谎或说真话的判断及其道德评价时,还不会利用意图线索;自7岁或9岁起意图明确与否影响着儿童概念判断与道德评价;但对不同言语情景的影响并不相同。由此也证实了意图线索对儿童说谎概念的判断及其道德评价的作用除了与儿童的年龄有关外,还取决于言语的情景。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卷入情境下儿童基于资源价值的分配行为特点以及内群体偏爱在其中的作用, 呈现给儿童两种实验情境:实验1, 134名5~8岁儿童在第一方情境下与来自内、外群体的一名儿童分配不同价值的物品, 结果发现7~8岁儿童公平分配比例与5~6岁儿童无显著差异; 实验2, 130名5~8岁儿童在第三方情境下给来自特定群体的两名儿童分配资源, 结果发现7~8岁儿童公平分配比例显著高于5~6岁儿童。两个实验均发现儿童的分配行为表现出内群体偏爱, 5~6岁儿童比7~8岁儿童更明显。并且, 5~6岁女生比男生有更明显的内群体偏爱, 但在7~8岁组无性别差异。此外, 只有7~8岁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表现出卷入情境上的差异, 他们在第三方情境比第一方情境下更能做出公平分配, 但5~6岁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并无情境差异。综上可见, 比起年幼儿童, 年长儿童基于资源价值的公平行为发展得更好, 并且在两种卷入情境下受内群体偏爱的影响均更小。  相似文献   

6.
任务难度和反馈学习对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研究采用情景类比任务,通过两个实验对180名小学生进行纸笔测验,探讨了任务难度对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进行反馈学习以降低任务难度时,7~8岁儿童能完成更高年龄段儿童才能完成的任务;但增加任务难度,11岁以上儿童也表现出类比推理能力的弱化.结果提示,儿童是否能在类比推理任务中表现出相应的能力可能取决于任务难度,反馈学习可促进一定年龄段内儿童的类比推理能力发展.本结果为有机融合皮亚杰和Goswami等人的观点提供了有效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目的 关于儿童数概念发展的问题,我们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1]、[2]、[3]、[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概括出十二项指标~[5],标志着儿童在数及数学上对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识发展。数和形是小学数学的两个基本方面。本研究将通过对5至11岁儿童的图形认知活动的剖析,进一步考察十二项指标在儿童形概念发展方面的思惟过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8.
7~11岁儿童的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信军 《心理科学》2004,27(2):398-401
本研究采用情境故事研究7~11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和特质理解能力的发展,并探讨该年龄段儿童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相互影响机制。结果表明,7~11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显著提高;7岁儿童关于特质因果性的理解有比较高的起点,7~9岁加速发展,之后趋缓;7~9岁儿童的同伴接纳与其二级误信念理解能力没有显著的相关;总体上看,受欢迎学生的特质理解能力显著优于被拒斥学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新皮亚杰学派的理论日益受到重视。这一理论在继承皮亚杰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和开拓了皮亚杰理论未研究的领域。新皮亚杰学派在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就新皮亚杰学派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的研究作一介绍。新皮亚杰学派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分为二个方面:一是关于儿童思维如何发展变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发展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认知发展。实验1采用图片迫选法,要求学前儿童将道德人物图片和不道德人物图片分别放到垂直空间的上方或下方;实验2采用词汇迫选法,要求学龄儿童将道德词和不道德词分别放到垂直空间的上方或下方。结果发现,儿童均倾向于把道德材料放到上方而把不道德材料放到下方;而且这种趋势随着年龄增长愈发明显。研究结果证明幼儿阶段已开始出现“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的空间隐喻,其发展规律为:4~5 岁初步形成,7~9 岁基本形成,11~13 岁已接近成人水平。  相似文献   

11.
4~7岁是儿童理解时间概念的关键阶段,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儿童时间概念的获得方式。实验1和实验2采用时间词对比的方式发现儿童在4岁已经获得时间概念的等级含义;4~5岁儿童在数字与时间词等级不一致的对比类型条件下,时间概念判断的正确率显著低于"一样"和"一致"两种对比形式;6~7岁儿童三种对比类型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实验3采用空间映射的方式发现6~7岁儿童能够与成人一样区分时间概念之间的比率,时间概念定义学习有助于儿童精确理解时间概念。结果表明儿童先理解时间概念的等级含义,再通过学习定义理解时间概念的数量含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验法 ,探讨了 3.5~ 6 .5岁儿童式样认知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结果表明 :(1) :3.5~ 4 .5岁和 5 .5~ 6 .5岁是儿童的式样认知发展的两个快速发展期。 (2 )儿童式样认知发展的特点 ,3.5岁儿童处于式样认知发展的萌芽状态 ;4 .5岁儿童 (4 .5岁 )式样认知开始发展 ;5 .5岁儿童式样认知比 4 .5岁儿童有所发展 ,但仍处于开始发展阶段 ;6 .5岁大部分儿童已基本上或完全有了式样概念。 (3)儿童对各类式样的认知有一个由易到难的顺序 :是从循环式样→重复式样→滋长式样→变异式样。 (4 )儿童式样认知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 ,可用中心概念结构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是在8—13岁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共有200名被试,分5个年龄组,每组40人。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是以幼儿为对象重复对8—13岁儿童的实验,第二单元采用四个侧面都有鲜明特征的单个物体为刺激物。 实验结果进一步说明了知觉经验和物体的鲜明特征是儿童空间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自我中心现象在8岁组表现最为突出;我国儿童解决三山课题的发展阶段与皮亚杰划分的阶段基本一致;发现解决三山课题的成绩与错误结果之间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8岁以后成绩的发展变化与脱中心化的倾向相应,7岁以前是与其他错误相应,7岁是两种性质的转换点。 研究数据提供了我国儿童解决三山课题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林泳海  周葱葱 《心理学探新》2003,23(1):33-36,41
通过实验法,探讨了3.5-6.5岁儿童式样认知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结果表明:(1):3.5-4.5岁和5.5-6.5岁是儿童的式样认知发展的两个快速发展期。(2)儿童式样认知发展的特点,3.5岁儿童处于式样认知发展的萌芽状态;4.5岁儿童(4.5岁)式样认知开始发展;5.5岁儿童式样认知比4.5岁有所发展,但仍处于开始发展阶段;6.5岁大部分儿童已基本上或完全有了式样概念。(3)儿童对各类式样的认知有一个由易到难的顺序:是从循环式样→重复式样→滋长式样→变异式样。(4)儿童式样认知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可用中心概念结构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5.
张丽锦  吴南 《心理学报》2010,42(12):1166-1174
为探明汉语儿童语言和心理理论的发展, 追踪二者的动态关系及相互作用的方向, 本研究以80名4、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 纵向探查了前后相隔6个月的儿童的一般语言能力和心理理论的发展状况, 并运用交叉-滞后组相关分析初步探查了二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方向。结果表明:4~5岁是汉语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 语言在这一阶段也得到快速发展。交叉-滞后组相关分析发现了4岁儿童语言和心理理论因果关系的证据,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语言对心理理论的前提基础作用有所减弱, 5岁儿童没有表现出这种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文化差异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的对象是云南汉族和六种少数民族儿童,年龄在5—15岁之间。实验选用了皮亚杰的具体运演阶段五项守恒、序列和类包含,形式运演阶段的物体组合、比例和钟摆。实验的结果表明,不同民族儿童的认知潜能没有本质区别;但某些差别是不容忽视的。教育与文化背景对这些差别具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12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图片判断和个别访谈任务,从本体区分和归因的角度,对3~6岁儿童对言语行为的元认知发展进行了探查。结果表明:3~6岁儿童对言语行为和物理发音区分较早,但对于言语行为和生物发音的区分水平普遍较低;34、岁儿童对语言习得的遗传因素认知水平较低,5岁开始发展,6岁有显著提高;3~6岁儿童对语言习得的环境因素认知水平都较低。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家对空间概念发展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七十年代达到高潮、以后研究数量减少。所以如此,可能因为国际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有关空间概念发展研究工作的重大影响力。皮亚杰从1929年开始着手研究空间、几何等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并将这些研究成果整理发表在《儿童的空间概念》(1956)、《儿童的几何概念》(1960)、及《儿童的运动和速度的概念》(1970)等几本专著中。  相似文献   

19.
少年儿童公正观念发展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儿童的公正观念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后指出,7岁、10岁和13岁是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7岁前后的年幼儿童对公正概念尚不理解,他们的好坏标准取决于服从或不服从。所以年幼儿童的公正判断是以服从为特征的。10岁左右的儿童的公正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是以公平不公平或平等不平等作为是非标准的,因而这一时期儿童公正判  相似文献   

20.
吕静 《心理学报》1981,14(1):32-36
本文是对皮亚杰“物体守恒”实验的验证。从而探讨了4—9岁儿童在形成守恒概念中的逻辑思惟发展过程,为编制智力测验量表提供了有关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