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天主教》2003,(4):6-6
若望非常着眼圣母是“母亲”。在他的全部的二十一章的福音里(897节),有十六节有关圣母的短短记载居然有“十次”称圣母为母亲。无疑的,这是指圣母是人而天主的耶稣的母亲,所以母亲的身份参与了耶稣的整个生活;同时也愿意我们领悟人而天主的耶稣的心对自己的“母亲”所拥有的种种情怀。若望曾靠近耶稣的胸膛去探索他的心灵秘密(十三25),相信他比任何一位宗徒更了解耶稣对圣母的心态。  相似文献   

2.
中华圣母     
圣母玛利亚既然是天主之母,教会之母,世人之母,也就成了中华之母。天主耶稣来到世界上是为救人的灵魂,我们的救主基督不愿意丧失一个人的性命,愿意所有的人都能得救。正如福音所载,耶稣说:“不是无病人的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需要医生;我来不是为了拯救义人,而是使罪人悔改。”救主耶稣不会弃舍任何人,因此耶稣不会舍弃中国教会,更不会舍弃中华儿女。圣母玛利亚是耶稣救赎工程的偕同教赎者,圣母也一定像耶稣一样眷顾中国教会,爱中华儿女,保护中华儿女都能战胜三仇,稳度人生。保持忠贞纯洁的信仰,在追随耶稣指示给我们道路…  相似文献   

3.
圣母的遗训     
圣母是耶稣的母亲。耶稣是天主子降生成人、代人是赎罪的救主,由圣母取得了人性,当他受苦受难时,圣母在精神上分担了耶稣的痛苦。圣经上记载:耶稣在加尔瓦略山被钉时,圣母在旁痛苦的陪伴着;耶稣被悬在十字架上数小时的痛苦不堪时,圣母站在十字架下与耶稣一起痛苦悲伤;耶稣死后圣尸被卸下时,圣母接抱在怀中,哀伤万分。  相似文献   

4.
一位母亲来到奄奄一息的儿子面前,心中不会再回忆过去所忍受从他而来的一切苦痛的事。现在圣母要埋葬自己孩子的尸体了,想到不久将看不见了真是万箭刺心的伤痛。这伤痛似乎是最大的伤痛。现在我们来默想圣母七苦的第七苦,来向我们的慈亲圣母玛利亚表示我们同情的孝心。耶稣死后圣母站立在十字架旁哭泣,从十字架上卸下,圣母怀抱耶稣圣尸,现在不得不把埋葬坟墓,不再看见了。现在我们默想:我们在加尔瓦略山上,深深地体会圣母玛利亚的苦痛。我们看到这位慈爱的母亲抱着圣子耶稣圣尸,向祈祷:吁我的圣子,你为我是太残酷了!我真忍受不了。你在我身…  相似文献   

5.
黄毅 《宗教学研究》2015,(2):204-211
启蒙运动转变了传统基督论的提问方式,它不再讨论神人二性如何在耶稣基督中共存的形而上学问题,转而讨论历史的耶稣与宗教理想之间的关系问题。康德通过把宗教道德化,而把宗教理想设定为一种道德理想,并且他认为宗教理想只在实践理性中具有实在性,而历史的耶稣对于这种理想并非不可或缺。以此康德摧毁了基督教的根本信念:耶稣基督是唯一救主。施莱尔马赫对康德的超越表现在:一方面他论证了宗教的独立性,使宗教摆脱了对道德的依附性;更重要的是,他反对康德的先验基督论,试图表明历史的耶稣不仅是经验意义上的榜样而且是人类得救之所以可能的人性的原型。  相似文献   

6.
八月十五日,圣母升天瞻礼,是庆贺和纪念圣母玛利亚灵魂和肉身一同光荣升天的盛大节日。耶稣复活升天后,圣母玛利亚还留在世界上,是为了照顾、安慰、帮助宗徒们和新生的圣教会,替他们释疑和排忧解难、并鼓励他们为荣主救人、宣传基督福音、广场圣教会而努力工作。圣母玛利亚深知这是天主的圣意,便欣然接受。另一方面,圣母又最爱她的圣子耶稣,除  相似文献   

7.
八月十五日圣母升天天主造人,原为使人在世经受考验,功德圆满后,进入天国,永享天主的福乐,故人可能不死。即死,死亡也不是痛苦的诀别,而是幸福的门户,导向永生永福的通道。可是,一经元祖逆命犯罪,死亡便成为原罪可怕的惩罚,是一个风险三岔口,引善人升天堂,驱恶人下地狱。由于结局的迥异,死有善恶之分。圣母得天独厚,始孕无玷,不受原罪之累,可免一死,但为肖似耶稣,甘愿接受死亡的常律,当然她的死是由于爱,无病无痛的,真正安眠于主。另外圣母是天主之母,怀孕哺乳过耶稣,天主不能让圣母长眠地下,尤其她的肉体曾为主耶稣作出极大的贡献。当主忍受过“致命者母后”的剧苦,按情理,天主要论功定赏,提前让她的肉身复活,与灵魂重新结合后,升  相似文献   

8.
九月八日圣母圣诞“请众齐走来,欢欣庆贺世界欢乐的生日!今天,万物中,大地上树起了天乡,今天,对人类来说,是得救的肇始,“这是十二个世纪前,圣师若望达玛瑟诺在圣母圣诞大堂内节日的讲道。除了耶稣圣诞节以外,世界上没有一个名人的诞日,象圣母诞日那样,千百年来不断地受人庆贺,且也最值得令人庆祝,因为无原罪圣母的诞生,忧如东方发白,雨后长虹,给人带来得救的希望和预兆。  相似文献   

9.
圣伯尔纳定说:为理解圣母玛利亚看到自己圣子惨死的内心伤痛,应看怎样的母亲,怎样的儿子间的爱情。天下一般父母心!任何母亲都把自己儿女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当客南罕妇女要求耶稣为她的儿女从魔鬼控制的枷锁中解救出来时,她为自己孩子超过为自己本身的利益。她对耶稣说:主!可怜我吧!我的女儿被魔鬼折磨得好苦呀!世界上有谁比圣母玛利亚更爱耶稣的?耶稣是她的独生子,是众孩子中最可爱的孩子,是圣母最宝贝的儿子。礻也是她的儿子,礻也是天主。礻也来到世界是为了在世界上众人心目中点燃爱天主的热火,如同耶稣亲自说的:我来把火送到世上,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天主教》2010,(3):24-26,27
成功的教育 要是我们从教育的角度去看福音,我们不难发现圣母给予耶稣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教育",是叫人啧啧称羡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圣母玛利亚灵魂肉身一同被主荣召升天的道理,从圣教会初期教友们即普遍相信,到了第五世纪时,就开始过圣母升天瞻礼。早期的教父和圣师们也证实了:圣母身灵同升天堂的道理,与圣经的教诲是完全吻合的。传说,圣母玛利亚在耶稣升天后,没有离开圣教会的中心——耶路撒冷;仍坚守岗位,常同宗徒们朝夕相处,安慰、鼓励和教导他们,与他们一同祈祷献祭,传扬基督的福音,直到她死期的来临。由于圣母爱天主和爱救主耶稣的爱火,远远超过了她肉身的承受能力,使得圣母的灵魂离开了她的圣身。圣母终后,宗徒们,悲痛万分,依依难舍,但因当时犹太人的传统法律,在城内不准葬  相似文献   

12.
圣母圣心     
圣母圣心圣洁无玷,伴随耶稣直到永远,满被圣宠光照年年,只为世人恩赐平安。当初领报言辞卑谦,怎料福缘降落身边,接主旨意不敢怠慢,携同若瑟成就圣愿。耶稣圣婴降来人间,母爱父慈沐浴温暖,三载传道历经艰险,圣化世界送来救援。怎奈人类意固冥顽,罪恶深重不知脱险,耶稣被钉替人受难,圣母圣心犹如刀剜。救主复活驱走黑暗,普世万民幡然改迁,天国大门不再闭关,圣母圣心广施恩典。圣母圣心无穷美善,高天至上普降甘甜,荣做主保爱火炎炎,怜悯世人排忧解难。一生侍主躬行勤俭,信仰坚贞不变诺言,望德精神绝后空前,身在世俗不受污…  相似文献   

13.
<正>这一本独特的著作,是对宗教的怀疑性学术探讨。它力图弥补流行的无神论著述和严格的学术探索之间的罅隙。尽量规避对宗教对社会的影响这种无休止的争论,该书仅专注于证据。第一部分主要揭示了耶稣并不存在。揭示了用于确立耶稣存在和基督教真理性的原始资料的欺骗性质,以及一些圣经学者所运用的欺骗方法。认为毫无疑问,基督信仰的真实性是不可能的。第二部分集中揭示了  相似文献   

14.
慈母教会的传承信理告诉我们,天使乃是天主所创造的,具有独立位格、无形无像、不死不灭的精神体(参阅教会训导文献选集800条及3002条)。是为天主执行任务的使者,所以称作天使。又因为他们是极尊贵的“纯神体”,而且品位仅在耶稣圣母之下,超越天朝诸圣,因此也称为天神。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叮嘱     
父亲的叮嘱武铁梅吾主耶稣在十二岁时,有次同他的父母赴京过瞻礼,不慎在回归的路上失散了。圣母与若瑟怀着忧闷的心情苦苦寻觅了三天。本来,圣母知道这一切都是天主旨意。但是她负有抚育耶稣的责任,为爱子的平安而担心。为人父母的对其子女有操不尽的心。孩子小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现在我们观察新一型的殉道方式:强迫一位母亲在她眼皮下观看自己无辜儿子被刽子手处于极刑的状况。“在耶稣的十字架旁站着他的母亲”,圣母玛利亚的殉道,尽在圣若望宗徒所写的福音上的这几句话。我们站在十字架下同圣母一起默观吧,叩问圣母:有谁比你受苦更深的!现在我们站在十字架下默想耶稣的死亡,看看这第五利剑怎样刺透圣母的圣心。我们的救世主耶稣基督受到恶人鞭打、茨冠、咒骂、侮辱等等种种迫害,已是筋疲力尽,勉强走到山项,凶恶的刑役强剥了耶稣的衣服。之后,他们取来铁钉,圣伯尔纳多注意到这些铁钉不是尖头而是平头的,为使钉死犯人…  相似文献   

17.
耶稣童年史被称为宗徒“原始福音”之外的史事,就是说:宗徒们没有讲述过耶稣的童年事迹。但是,耶稣童年史的记述是史实,是根据希伯来文或阿剌美文的口传或一些作品编辑成的史篇。无疑的,也是来自圣母玛利亚或耶稣的其他亲属或若  相似文献   

18.
在宗教艺术中,"圣母"形象是一个经常被欧洲艺术家表现的主题。同时,在欧洲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其社会发展经历了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文化变革。圣母形象在神圣化和程式化时期,主要分析基督教美术在早期,中期,晚期的发展;在平民化和人性化时期,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早期、兴盛期与晚期圣母形象的变化;在地域化和个性化时期,圣母形象与不同的地域风格相融合,不同的艺术创作者对圣母形象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总之,这些改变是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也侧面烘托出女性题材能更好的反映社会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徐晓鸿 《天风》2012,(4):26-27
三,清代文人眼中的西洋画 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西方传教士逐渐把西方的绘画及其技法传入中国,其作品被称为“西洋画”,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洋画,常以宗教物品出现,如早期的耶稣会以传播天主教为目的,在传教士来华时均携带了一些天主像、圣母像这样一些美术作品。根据明末清初人姜绍书’(生卒不详)所著的《无声诗史》一书中记载:“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婴儿,  相似文献   

20.
《基督下十字架》,凡·代克作,1634年,木板油画,109×149cm,原藏杜塞尔多夫画廊,现藏慕尼黑美术馆。 画面描写的是耶稣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之后,被信徒、弟子和圣母玛利亚松解下来,入葬的经过。这是基督教艺术经常表现的宗教画主题之一。 该画采用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最为流行的金字塔式构图,这是一种稳定的、理性的画面人物布局方式。然而,在这里,凡·代克的金字塔,视觉上却是倾斜的,似乎随时都会出现意外。基督完全暴露的身体,以明亮的色彩凸现在画面的对角线上,后面的圣母以相反的对角线方向依靠着耶稣,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