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北京看到马刚先生的一批水墨山水新作,我感到很高兴,我对马刚先生的艺术经历和艺术道路可以说是都比较了解的,他曾经在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教授工作室做过很长时间的研修,那么对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特别是对当代山水画的创新也做过很多的思考,也特别得于贾又福先生的亲授,在山水画的时代新貌、时代新风这样的一个课题上做了很长时间的探索。我们都知道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渊  相似文献   

2.
秩序美是艺术创作的形式美规律之一,也是我们对艺术共同的审美需要和价值追求。美分为内美与外美,内美为精神和意趣,而外美则是法度与语言。崔子范先生是中国画坛上一位当之无愧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他的绘画风格稚拙天趣,玩味无穷,而他留下的丰富的绘画语言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文章旨在从他的笔墨、色彩、造型和构图方面探讨其创作法则,感受其作品中令人震撼的秩序之美。  相似文献   

3.
《美与时代》2006,(7):8-9
《美与时代》杂志(以下简称美):以前看到你的作品都是以静物为主,这批近作画了许多国外的风景,是什么时候开始画的?徐刚(以下简称徐):是的,参加国内外展览、获奖和媒体介绍的作品及近十几年的花卉静物创作几乎都被国外艺术机构、画商全部收藏,因此,圈内圈外见到的大多数都是我的花卉静物作品。其实,画好画是一个画家的天职,而画什么对画家来说,决定于他被什么所感动。的确,社会发展到今天,多元化的文化背景给艺术在不同层面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我喜爱漫步于自然,关注着平淡琐碎的生活,搜寻一种适合表达自己感情的绘画语言,希望能在情景交融之中创作出感人的作品。在贴身自然的观察与思  相似文献   

4.
线,作为中国画中最简单直接又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方式,不仅是绘画的独特语言,也是表达艺术家情感的重要载体。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线的画法从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因此,想要探究中国画艺术之美,就要从"线"开始。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针对线在中国画中的独特作用进行阐述,并对其蕴含的艺术之美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5.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自成一格,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成为后世文人借鉴称颂的宝贵素材。融合了诗、画、乐等多种艺术元素,读来极具层次美、色彩美、音律美,又因诗人晚年笃信佛学,潜移默化地在诗歌创作情趣中渗透禅理,使其意境迭出,回味无穷。通过概述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人生经历,探析其山水田园诗中的画意美、音律美、空灵美以及"画、音、空"的辨理等方面,有利于探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创作手法,领略其诗歌创作的自然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6.
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表现艺术.因此,它既不是"纯形式",也不是再现性的绘画或装饰性的图案.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书法与绘画虽有相似的一面,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古人所谓"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实际上并不是指书与画在形体、结构、笔画和表现方法上的趋同.书与画的"同",从根本上讲,是"同"在对生命意趣的表现上面.中国书法的美本质上更应该说是一种动态的美、内容的美、意蕴的美或表现的美.  相似文献   

7.
心画·梦     
我与田东辉先生的心画不期而遇。不知道是田东辉选择了艺术,还是艺术选择了田东辉,但可以肯定,这是个幸运的选择:心画的美与心画的诞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不同是相对于平凡和普通,平凡和普通无处不在,人们司空见惯,所以不会被重视,也常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8.
禅宗艺术属于宗教艺术的一种,主要涉及禅诗、禅画、禅书、禅宗园林等不同艺术门类。禅宗艺术是审美的生存方式,是生活的艺术,从禅宗的传承与感悟去创造美。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传统艺术的重视程度也正在不断提高。作为我国众多传统艺术形式中的一种,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着我们对美的追求。在中国画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面临着教学模式落后,学习内容复杂等问题,造成教师教学思路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中国画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
叶浅予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尤其以彩墨舞蹈人物画见长。他的舞蹈画线条简练、形象传神。舞蹈虽是极小的题材,但叶老坚持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并敏锐地捕捉到舞蹈演员极具美感的动作瞬间,加以艺术的提炼与夸张,突出表演者的神韵美。叶老的舞蹈人物画对中国画的变革,起到了推陈出新的巨大作用。他的艺术成功之路对今天的绘画创作极具启发意义。本文试从叶浅予舞蹈人物画的题材创新、笔墨特点、标榜自我的艺术个性和写实艺术主张等几个方面探讨叶老的舞蹈人物画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美与时代》杂志(以下简称美):记得你原来一直画人物,我们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网和《东方艺术》杂志上都看到过你作品的介绍,这次看到的是一批山水。请你谈一下是什么时候开始画山水的,画山水和画人物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毕继民(以下简称毕):参加展览、举办个展、学校交流、媒体介绍,圈内圈外见到的都是我的人物画作品,二十几年的人物画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大致有三个方面的体会。一是画水墨人物很过瘾,其中也暗含着个体生命的真切和对整个社会形态的深度思考。艺术行为在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思维条理中得到自挖,绘画语言方式与民族…  相似文献   

12.
<正>不论是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还是从艺术的目的来看,艺术始终不应该缺乏、更脱离不了现实与人文的关怀。父亲的生活之路,造就了他作品的风格。他的画可以说都是在画自己。他爱画梅,梅的桀骜、梅的坚毅、梅的不屈是他在我心中伟岸的写照,他爱画盛开的紫藤,藤的艳丽、藤的活力、藤的随遇而安是他对生活热情、乐观精神的写照。其笔下的作品生机勃发,绚丽悦目,在技法上创新组合,讲究小写意与工笔重彩的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13.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环境育人。丰富的、支持性的环境不仅在幼儿心中播下美丽的种子,更激发他们对艺术创意活动的兴趣和对美的感受。因此,在艺术创意实践研究中我们从幼儿的立场出发,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进行实践探究,创设富有支持性的教育环境,激发幼儿的自主艺术创意活动。富有审美情感的一日生活环境,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与艺术的接触。“生活艺术化、艺术存在于生活中”,我们提倡“让艺术教育回归幼儿”,一日生活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视、听、奏、舞、画、做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4.
苏轼评王摩诘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古典诗歌和绘画艺术两者并不能决然分开,而是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细细体会。正所谓"画是无言诗",古典诗歌中的"意境美""含蓄美""萧散美"在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各画科皆有体现。  相似文献   

15.
沙画艺术创始人是匈牙利人弗兰克·卡特,后经沙画艺术家苏大宝引进中国。沙画艺术兼具西方油画的厚重与中国画的水墨晕染,并与影视、音乐、舞蹈等结合,营造出全新的视听感受,同时又极好地体现出了东方艺术的神韵。本雅明的"灵韵"概念在沙画艺术中有着较为深刻的体现,沙画的水墨意境与异质同构体现了沙画艺术中的灵韵之美。在传统文化观照下,意境与灵韵的生成要求审美主客体需达到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即一种物我交融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笔墨是中国画艺术特色的重要部分,它已成为整个中国画的代名词。笔墨是中国画发展的最核心焦点。从中国画笔墨线之美、中国画笔墨结构美、中国画笔墨风格美三个方面来阐述,讲述中国画笔墨的继承与创新,并进一步研究笔墨美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道"与"禅",是中国艺术传统中最重要的审美意趣之一,也是历代画者穷极一生想要达到的境界。在绘画的世界里,"道"与"禅"究竟是什么?难于言说,却也足以体会。道家道教追求道法自然、与天相和、返朴归真,表现于绘画,则是画者将对自然空灵境界的体悟融汇于作品,于虚无处捕捉大道真谛,体现天地自然的朴素之美,形神兼备、知白守黑的意境之美,重精气为用的内在之美,进而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讲究创造美的意境,从画中表现情与景,创造一个能够使人发挥想象的画面,而这个画面正是虚与实相结合的统一体。"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画更是将虚实之美表现到极致。无论是中国画中虚实的哲学渊源,还是中国画的意境、构图、气韵,"虚实相生"都是一个研究中国画很好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工笔花鸟画是中国绘画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参与了中华文化精神和人文气象的构建.当代工笔花鸟画在观念上已经被赋予新的意识形态,艺术观念得以更新.我们在创作实践中要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构建新的空间表现图式,灵活使用新材料,借助其它绘画门类的表现方法及现代构成理念,使多样化的表现方法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探寻符合时代特色的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形式,来展现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去挖掘这个时代的真、善、美,形成自由多样的绘画风格形态,赋予花鸟形象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走出不完美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青年画家想画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为了使这幅画能尽善尽美,画完后他把这幅作品拿到市场上展出,旁边放了支笔,附上说明,要求观众指出画的毛病。晚上画家发现画面涂满了批评意见,让他很失望。然而,细细琢磨,他又悟出了某种东西。他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他将那幅画重新临摹了一幅,又拿到市场展出,这次,他要求观众在画的妙笔生花处作上记号。当他再次取画时,发现画上充满了赞美的言词。一幅画无论你画的多么好,也不可能完美。太阳很美,但它暗藏“黑子”;大海很美,但它暗藏“礁石和鲨鱼”。同样,人生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