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间弥生被称之为波普女王、前卫艺术家、雕塑家、画家、和小说家,是日本"国宝级的"当代女艺术家,并入选为"全球百大重要艺术家"。2003年,获得由法国文化部颁发的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近些年的"怪婆婆"——草间弥生,总是身着一袭自己设计的圆点长袍,出现在各大型展览和各种跨领域合作的商业活动的开幕仪式上。草间弥生不但在欧美地区有"YAYOI KUSAMA"巡回展,在日本国内举办"草间弥生——永远的、永远的、永远"巡回展,而和国际顶级时尚奢侈品LV的跨界合作,更让她的圆点艺术,成为时下最抢眼的时髦图案。  相似文献   

2.
草间弥生是日本当代著名的艺术家,在当代西方艺术中享有盛誉。草间弥生童年时期家庭不和睦影响她成为一个无性恋者,其心理状态与常人不同。幼年时期草间弥生患视听神经障碍症,圆点幻觉伴随了她整个艺术生涯,圆点符号在其艺术作品中的反映是她自我意识的原始表达。作为一个患有精神症的艺术家,其艺术作品中的"圆点"和"镜子"是她自我救赎的一种途径,她将希望寄托于艺术创作,在创作过程中自我治疗与救赎。  相似文献   

3.
草间弥生在当代西方艺术中享有盛誉,是日本现存的经典艺术家之一,以圆点艺术为其代表,在艺术界中独树一帜。因其小时候独特的生活经历,草间弥生用自己的方式向这个世界表达着无限与永恒。通过对草间弥生不同时期的作品的分析,可以探究草间弥生的艺术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4.
草间弥生是亚洲极富影响力的艺术家。其作品中无穷无尽的圆点和条纹,艳丽夸张的色彩给人一种很强烈的视觉张力。迹象是绘画的基本元素,"迹象思维"丰富了当代艺术对新的审美特征的追寻,提升了艺术品位。文章将用迹象论的观点去赏析草间弥生的作品,试图更深刻地理解草间弥生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雕塑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上。从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所呈现给观者的陈展上来看,它既不是简单的文物展示也不是简单的图片记录、文字说明,它是一种既能体现"三线建设"思想精髓又能让观者"过目不忘"且印象深刻的特殊展示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修昔底德<战争志>所记述的"弥罗斯对话"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政治议题.本文详细阐释这场"对话"所呈现的正义诉求与公平、安全、利益、希望和羞耻的多重纠葛;认为弥罗斯人所代表的斯巴达式"神圣"信仰与雅典式"人的自然"信念之间的对峙达至一个最高点,而雅典人在国际政治中始终是"自然之必然"的践履者.  相似文献   

7.
空间的表达是雕塑艺术的独特语言,而展示中雕塑与空间完美的视觉冲击使Ron Mueck的"超现实"具象雕塑给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Ron Mueck让人称赞的写实功底让他的作品在观者面前"以假乱真",而又因作品的尺寸变化让这些具象雕塑在空间展示中达到了令人震撼的效果,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具象油画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在创作介入方式、主题表达、视觉呈现等方面体现出浓厚的时尚特征,给观者以新的视觉审美体验.这种时尚性特征表现为"流行"与"经典"的嫁接:"流行"意味着符合当代审美文化的特质(即审美的日常化),"经典"则是价值上的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9.
在近几年中国的各大美展上,特别是在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不难看出当代中国具象油画所呈现的一些新特点,那就是在这些油画作品中所传递出的"感受后的真实"。这些带有真实感受的油画作品所带给观者的震撼和感动是十分强烈的,同时画面中鲜明的个性表现方式,使得画展上的油画面貌更为丰富。一幅幅带有明显表现意味的具象油画作品在一次次刺激观众眼球的同时,也在不断冲击着观众的内心。  相似文献   

10.
杨联涛 《天风》2016,(1):10-11
正"生,还是不生?"值得我们好好思考,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对家庭教育、生养责任的深思。自从生育政策调整,全面放开二孩以来,在所有生还是不生的考虑中,折射出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与问题。"多给孩子一个伴"、"老了亲人多,热闹,养老压力小"等毫无疑问是要"生"的观点,折射出传统家庭"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观念,有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孤独是因孩子少才有的吗?孩子多就一定能养好你的老吗?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由于对自然的强烈关注,追求心灵的升华与淳化,以及艺术创作过程中折射出的鲜明的时代精神,表现出独特的社会审美功能,给观者以精神上的享受。花鸟画虽不如山水画那么宏大、阔达,却别有一番滋味,主要具有审美的娱乐调剂作用,恽寿平的花鸟画这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作为清初最有影响力的花鸟画大家,恽寿平在画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他所留下的花鸟作品极多,"没骨法"影响深远,后来模仿者甚多。恽寿平提出的"摄情"说,意在表达绘画要使观者生情,以达到一种愉悦身心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2.
影片《为什么生我》,以一对夫妻——陈佐和秦玉娟的感情破裂、离异,给儿子——松松带来的心灵创伤为主线,自始至终把注意力投放在思考和探索伦理道德的问题上,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影片真实而形象地描绘出陈佐与秦玉娟离婚后给松松带来的巨大精神创伤,试图从生活的反面唤起人们的良知,去建立美满的婚姻、和睦的家庭。  相似文献   

13.
交互式展示方式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展陈方式的新型展示艺术方式,在应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加入了交互功能,除了以最基础的展墙和展柜的方式展览文物和艺术品等,还注重观众与展览内容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它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触觉的感官体验,不仅节省了固有的空间面积,还将艺术和最新的媒介手段应用结合,运用这些交互技术与艺术空间相结合的方式将成为当今博物馆和艺术馆的最新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天主教》2008,(6):1-1
耶稣基督的诞生是这样的:他的母亲玛利亚许配于若瑟后,在同居前,她因圣神有孕的事已显示出来。她的丈夫若瑟,因是义人,不愿公开羞辱她。有意暗暗地休退她。当他在思虑这事时,看,在梦中上主的天使显现给他说:“达味之子若瑟,不要怕娶你的妻子玛利亚,因为那在她内受生的,是出于圣神。她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为他要把自己的民族。  相似文献   

15.
往生记实     
《法音》1991,(1)
河北石家庄市柏林小区居民王大桂,一生慈心向善,生活俭朴。早年家境贫寒,生有二子四女,靠微薄收入维持生计。邻里每有乞讨者,王氏经常分些食物给他们。她步入晚年,子孙满堂,长子、长媳及长女均笃信佛教。她自己长斋念佛,数十年如一日。1990年10月23日,王氏感到身体不适,遂将二女打发走开(因她性弱情深,易哭泣),身边留三女及孙女,大小便后,在念佛声中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观念艺术中,身体不再是简单的审美物象,而是被观念化了的符号,很多女性艺术家热衰于表现身体题材的作品,把身体当做精神的载体,呈现给观者。奇奇·史密斯通过独特的视角去表现身体艺术,形成了她独有的身体语言。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张洹以身体为媒介的表达方式具有强烈的视觉和心理震撼力。他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艺术之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文章探寻了张洹艺术中的"生"与"重生"的概念,并围绕这两方面进行论述。任何艺术家都无法避开时代与环境的影响,对于张洹"生"的独特解读主要是围绕"生存""生命"两个关键词入手,探寻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在国外的历程。同时,其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转换过程即他归国之后对于"重生"的认知,这一部分从死亡意识、宗教的浸染与认知、材料"重生"三个切入点来进行诠释。通过研究张洹的艺术可以看出,其作品从早期的紧张、极端演变为现在的平和,和他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是连贯的。张洹游走"生"与"重生"之间,他一连串艺术的发展是其艺术思想最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艺术品是观众与文化之间得以交流的中间媒介,而展览则是承载这种媒介的场域特征。任何一次艺术展览都不是随意的、无目的陈列,而力求一种通过展览现场传达出来的视觉上、思想上的一个启发或者感悟。这种具有独具智慧的对于作品的策划常常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的工笔画又称为"细笔画",工笔画自战国至盛唐再到当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手段甚至是绘画工具、材料的变化都微乎其微。这与我们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有些脱节,因此采用新的创作手法和理念的工笔画应运而生,出现了一批在工笔画中运用肌理技法的创作方法,丰富了工笔画创作的语言和技法,增强了工笔画的表现力度,给观者展现了一种新的工笔画的体验意识和审美情趣,使画面更有效地表达创作者营造的意境,也给观者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获得更丰富的艺术体验。肌理效果的运用促使工笔画在材质运用与技法表现上有所提升,让传统的工笔画重新焕发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20.
在《路边野餐》《八月》这两部影片里,导演们都用时间意象去阐释梦的意识,两部影片都在某种"真实的"环境中营造了一个梦境,在这个梦境里,幻想与现实随时切换。导演毕赣和张大磊正是用这种时间处理的方式形成了他们电影的独特风格,他们用电影告诉观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上代人的梦终究会被时代的洪流吞没,而这些梦将永远留在那灿烂的岁月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