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点""线""面"是平面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而这些元素恰好可以和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抽象元素一一对应。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巧妙布置"点""线""面",不仅能够保证大自然的原汁原味,保持风林景观区内的生态平衡,而且能够提升整个风景园林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形态语言构成问题上,点、线、面是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掌握点、线、面的变化规律、明确绘画的构成关系,是我们掌握绘画和美术设计创作的一种最基础最基本的方法,明了了点、线、面特性和构成的创造性过程,对于训练、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扩大我们想象能力以及创作出好的绘画作品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点、线、面的构成是个人主观意识的  相似文献   

3.
"平面构成"属于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平面构成"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段置入。通过对平面构成中主要的点、线、面、体以及肌理造型的分析研究,体现了在服装设计中基础造型的重要性。同时倡导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平面构成"课程的开展形式和作业的布置制作方式要"因地制宜,顺势而变",这样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出各具特色,各有专长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画不断探索与发展的进程中,构成原理的运用举足轻重。笔墨以点、线、面形态出现在二维空间,结合一定的程式和法则,加强分割和组合,从而使良好的构成形式在中国画创作中得以形成。在多元化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艺术家也对艺术价值的独创性予以高度重视。在当今艺术时代,对中国画构图进行深入分析,集中整合平面构成和当代中国画构图的关系,将中国画构图提升到创新领域,将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拓展开来,促进当代中国画的健康发展,并且实现中国画在继承中探索求新的目标。文章主要针对平面构成原理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融合展开深入研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可行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细胞构成了人体的全部,那么,图式就是绘画中的细胞,它几乎构成了绘画的全部。苏派素描构图严谨,点、线、面、黑、白、灰、受光面、背光面、明暗交界线、轮廓线、投影边缘线等等都是苏派素描所要遵循的严谨之处。相比之下西方传统素描对形式和材料就没有那么多严格的约束性要求,一般是用生动的线条和软材料皴擦出来的颜色来进行造型,西方传统素描随意性较强。而美式素描由于它根源于古典素描,相对于苏派素描更显浪漫,对轮廓、背景的处理更加自由。无论是苏派素描、西方传统素描还是美式素描,都有对线的不同方式的运用。文章以安德斯·佐恩素描中的线为例,探索线作为图式语言在素描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审美意识和个人修养也得以提升。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已无法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对当代工笔花鸟画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笔花鸟画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为当代画家带来了挑战,画家需要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基础上立足当代人的思想意识进行创新。平面构成理念的介入使当代一些工笔花鸟画家有了新的灵感,他们将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元素以及对比构成、重复构成、分割构成、密集构成等形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拓展了创作空间。画家在抒发自己感性情感的同时运用平面构成的理性方法创新工笔花鸟画作品形式,创作出既有传统工笔花鸟画韵味又有时代感且能满足当代人审美需求的高水准的工笔花鸟画作品。  相似文献   

7.
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三大构成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设计的基础,是艺术发展的一种表现,是对造型规律的总结。现如今平面构成设计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所体现,学生可以通过平面构成设计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提高思维水平、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促进平面构成设计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今后以美术为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平面构成设计,对于其今后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平面归纳是设计色彩中衔接立体归纳与主观归纳的重要过程。它在观察方法、思维方式以及表现方法上都带来全新认识,它是认识和学习色彩要领的关键环节。平面归纳的特点是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平涂画面,造型不以画像为第一目的,作者更主观的进行创作。平面归纳既是一种绘画方法,也是培养作者的理解力、想象力的手段。同时又可以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课程进行很好的衔接,因此还有更多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9.
宁汇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43-143
标志是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来代表企业、组织、团体或个人形象。还可以传达丰富的信息。中国的标志设计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从最初接受欧美、日本、港台式的设计风格和手段发展到今天,经过中国当代设计师的吸收、消化,从图形语言到表现手法,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设计之路,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设计风格。特别是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融合,蕴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极强烈的民族精神,赋予了标志设计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艺术和设计的发展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在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运动发展的同时,以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为代表的现代设计运动悄然兴起。平面构成对现代主义运动影响至深,尤其是在建筑设计中。文章重在分析平面构成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通过探究平面构成设计中的相关构成要素,对平面构成设计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一同展开论述,分析平面构成和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施工、理念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构成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李中扬,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从事视觉设计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特别在标志设计方面卓有建树。李中扬在标志设计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积累与实践经验。通过分析李中扬的标志设计作品,如点、线、面的运用和富有个性的尖角造型、中国元素及时空化等特点,对从事平面设计人员理解与设计标志作品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2.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线在建筑上的使用是非常常见和频繁的,很少有设计师会刻意把线条隐藏,线条可以说几乎是隐藏不了的,它总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或直线或曲线或折线。所以,线已经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了,研究线条在建筑上的运用是非常有必要而且有意义的。文章通过举例说明曲线在各种建筑中的运用来探讨线条带来的美观和实用性的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吕宝来 《美与时代》2006,(11):70-72
特异是对比的一种特有形式,也是平面构成中形式美的法则之一。特异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能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加深人们的印象,从而达到识别企业形象、传播产品信息、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平面构成教材的内容,主要以解释点、线、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构成心理、构成手法,但缺少一个分析评价的训练,也就是解决怎么"观看"的问题。这种"观看"是带有"审视性的看"。所以,将"观看"训练加入到平面构成课程里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够教会学生怎样"看",掌握"看"的内容和方法,掌握构成规则。这种"观看"的训练不仅仅是一个"看"的训练,而是要通过手绘分析的作业训练,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提高观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十九大提出来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通过对广东省广州大岭村的点、线、面空间进行调研,结合对村落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生活习俗的研究,提出把点、线、面导入大岭村更新设计,营造岭南文化的特色村落。  相似文献   

16.
四川城厢古镇作为成都青白江区的重点发展对象,古镇的景观空间则是重要节点。文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在古镇考察与分析,运用空间完形的方法对古镇景观空间进行研究,从古镇的景观空间要素,即点、线、面和体的视角解剖古镇发展模式为以点成线、以线贯面、以面组体的功能形式演替。探究得出城厢古镇景观生态设计策略,即一个制度、两个完善和五项原则,促进古镇进一步发展和演替。  相似文献   

17.
标志设计的最高境界是以造型为媒介,进而超越形体而进入人的精神领域.这就要求标志设计要具备视觉的、心理的、使用的多维空间意义,从而给受众一种有效的、良好的记忆、辨识.  相似文献   

18.
周丹 《美与时代》2014,(7):37-37
我们在评价一幅作品或一件物品的优劣好坏都会遵循着某种一定的标准。众所周知,评价室内设计的审美标准有三个:一是点线面的运用,二是色彩黑白灰的效果,三是形式美的法则。随着设计行业不断的深入变化,点、线、面三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范畴比重。因此,如果想设计出更好的室内作品,就必须更好的运用线、面的关系,把它们巧妙的应用于实际设计当中。  相似文献   

19.
四面体定理、四元论和四元医学模式(上)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1623年,当代科学的创始人伽利略在《关于两种科学的对话》中说,“自然这部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字母就是三角形、圆和其他几何图形。没有这些手段,人就不可能理解任何东西。”[1]四面体定理是笔者在近年发现的一个几何定理[2],将对人类的世界观产生较大的影响,实现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该定理有望在生命科学领域得到深入应用,本文试对此进行论证和阐述。1四面体定理1.1不在同一平面的四个点,可以构成最少面的体,即四面体——三角体(公式1,图1)。公式1:AX2 BY2 CZ2=0S=∫abf(x)dx图11.2四面体,或三角体是最简单的体,也是最稳定的体…  相似文献   

20.
标志设计是企业的图腾,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更新,新媒体技术和艺术的进步,传统的标志设计的平面静态的表现形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动态标志,以其时间性、情节性和融合性特点,承载了更多的信息,并且震撼着人们的视、听、嗅、触等感觉器官,为现代标志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