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新建 《美与时代》2004,(12):20-21
传说灵壁县是钟馗的故乡,也是"钟馗画之乡"。不仅画者众多,而且继承了传统的钟馗画之艺术精髓,又赋予了钟馗画多姿多采的时代内容,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2.
钟馗是民间传说中能辟邪降幅的民间俗神,人们相信在家中悬挂钟馗画能够驱邪祈福,灵璧钟馗画和朱仙镇木版钟馗画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们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艺术特色,两者之间有很多的关联性和相似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钟馗文化和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3.
于璐 《美与时代》2004,(3):78-80
元代伟大剧作家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冤》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其笔下窦娥的形象更是血肉丰满。本文从封建社会的贞节观念、窦娥的贞节观成因;中华民族孝这一传统美德、窦娥的孝顺观念成因来探讨窦娥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试析个人品德修养的价值定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定向即人们将行为置于特定的价值坐标体系中,以审视和判定行为活动的动因、途径和目标的合理性。它是个人进行品德修养的首要前提。现代化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人们从传统定向到未来定向的根本转变,提升了个体进行品德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价值迷失、定向危机等不良后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确立,有助于抵消"物化"逻辑对人际关系和精神生活的消极影响,克服价值选择中的焦虑和迷失,为人们提供明确的价值定向坐标体系,引导个人品德修养的正确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毛艳明 《学海》2008,(2):182-185
自由、主体、实践理性、善良意志、意志自律以至"绝对命令",在康德那里是相通的概念.正是独立于客体的主体概念奠定了道德的基础.在康德纯粹理性所划分的学科体系中,道德形而上学是作为伦理学的纯粹部分而存在的,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目的,涉及的是人的全部使命,体现的是人的高贵和尊严.所以它是优越于人类理性的任何其他追求的,而其他学科都是要为这个最高目的服务的.这是整个康德伦理思想的起点.康德伦理思想注意到了人生、人的理性的双层追求,力图将它们统一于整个先验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6.
安徽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动漫产业,为铸造地域文化品牌开创了新的思路。钟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抓住钟馗文化与动漫产业的契合点,挖掘灵璧钟馗画的内涵,提炼其视觉元素,并将其运用到动漫产业创意研发中去,有利于灵璧钟馗画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7.
试析当前价值生活中的几个矛盾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生活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依赖于各种不同价值要素的和谐共处 ,另一方面也伴随着不同价值资源的矛盾冲突乃至对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力度的加大 ,价值生活多样化和丰富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矛盾和问题。一、信念系统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信念系统的相对性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不太可能存在的。当时政府倡导一套具有绝对权威的价值信念系统 ,并使之成为主导的意识形态。这个系统由知识分子提供核心词并通过其中的专门人士进行阐释 ,使之合理化。只要整个社会成员的政治经济地位变化不大 ,他…  相似文献   

8.
9.
人类探索未知社会的智慧及勇气,可以表现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种精神力量。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文化沉淀历经千年,每幅画作中都承载着独有的思想理念和独特的审美趣味。自古迄今,许多艺术作品都能表现出自身的文化价值,都可以不同程度体现出某一特定时期的艺术精神以及大众审美。绚烂多彩的中国古典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众多文化作品,均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在艺术造型表现方面也反映出显著的美学特征及独有的精神文化。绘画与精神理念相互交融,从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我国古典哲学艺术精神。文章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与"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君子比德"的哲学思想理念相结合,分别探讨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精神的试析     
我在本刊第一期发表了《身非是“我”论》,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证明了“身”非是“我”,身与我是有联系而实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我”是属于精神范畴的。日常生活中的事实,是一般人皆能共见共知的,既不深奥,更不神秘;如果读者能以自己的生活实践,对照、研究拙作的论点,为是?为非?是能马上得出结论的,用不着多所饶舌了。但精神是什么?我是什么?二者关系若何?特别是我在前一篇文章中,证实了日常生活中的身、名、服饰冠履,本来皆不是我,完全是被执为我的。那么又是谁在执这些东西为我,为什么要执这些东西为我呢?有关这一类的问题,愿本探索佛学所得,联系人生实际,再作些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岳清华 《天风》2007,(19):28-30
人类的和好、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作为成熟的宗教信仰体系,基督教的传统教义中有许多积极的、先进的文化因素,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都是相吻合的。本文试从基督教教义教规的角度,分析基督教的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运用和出路。  相似文献   

12.
河图洛书试析王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河图洛书一直笼罩着神秘的面纱,学术界争论了多少年,至今仍未能取得共识。随着易学热的兴起,河图洛书又成为当前热门话题之一。有些学者认为河图洛书起源最早,古代典籍可资佐证,《周易·系辞传》就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古兰经》为根据,以《古兰经》25章59节的精神为中心,从两个方面探析了伊斯兰的时空观。一,主要结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伊斯兰的时空观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探讨。认为:伊斯兰的时空理论是与时俱进的和超前的。二,通过对伊斯兰的宇宙观及伊斯兰古典理论的学习和认识,得出了超时空性是属于真主的本质属性的结论。相应的,相对而言,占有时空性纯属他的意欲;同时以量子力学为启迪,从全新的视角简要概述了真主的超物性,能更进一步增进人们对真主“全能”性等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张岫峰 《中国道教》2000,(5):43-44,52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完整地展现了老子的生死观。“死而不亡者寿” ,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精辟地概括了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这一理论的提出 ,涉及到养生观、人生观、以至宇宙观的重大问题。“死而不亡”即“身殁而道犹存”。 (见王弼注《道德经》)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 ,“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 ,不可能长生不老 ,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消失了 ,而他的学说 ,他的思想 ,他的精神 ,都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讲 ,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转引自陈国庆、张爱东注释《道德经》)笔者赞同这一…  相似文献   

15.
把语言看作一个系统早已不再是争论的问题,已为广大语言学者所公认。但怎样理解这一系统?这一系统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其特点是什么?却值得认真考虑。索绪尔首先提出语言系统的思想,他指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在这系统里,只有意义和音响的结合是主要的;在这系统里,符号的两个部分都是心理的。”□□①“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②且不论  相似文献   

16.
方平 《天风》2004,(1):48-49
德兰修女说:“我们其实极为需要金钱去购买药物、衣物,食物,以及贫苦大众在生活上的必需品。因为我们要服务的贫苦对象数目实在太多了。全世界各大都市都有大量的贫穷人存在。金钱对我们所作的服务虽然是这样重要,不过主给我的恩典和力量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传统民间美术中,那些位列仙班的神祗人物往往会吸收古代民俗信仰、国人生存意愿、大众审美理念等多方面有益元素以呈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从而塑造和产生出独立于传统道释人物造型之外属于民间信仰中民众膜拜的"万应之神"。畅行数百年的"皖北三绝"中的天长天官画与灵璧钟馗画结合了民间木版年画、门神画等相关艺术类型的表现特征,如此在不同地域的民间绘画中赏析神祗的艺术表现,及其背后的民间俗信便会对当地民间愿景、民俗审美情感以及民间绘画艺术的理解与挖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19.
学习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等所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人一生都离不开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不学习就无法生活。因此列宁说:“人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周恩来一再告诫:“人要活到老,学习到老。”学习是无止境的。正由于人需要学习,又能学习,才使教育成为可能,才有必要进行学习。到底什  相似文献   

20.
一、主体性概念的丰富蕴含 我们认为,把主体性说成“实际上就是主观性”是不妥的。我们也不同意把主体性简单地归结为“就是实践的特性”。主体概念具有更多的规定性,蕴含十分丰富。 主体性就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使自己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区别于客体的那种本质特性。所谓主体地位,就是对象性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的地位,所谓主体作用,就是把对象性活动施加于客体,使客体按照主体的需要和目的发生改变的主导作用。可以给主体性概念作一简要定义:主体性是主体凭借和发挥其本质力量,通过对象性活动,按照为我目的,为我倾向去把握客体这样一种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