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的变革引发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驱动设计的变革。人类诞生之初也是设计存在之始。人是思维的主导者。设计是改变世界的有效工具之一。设计思维是设计行为的基石。几千年的发展使得设计目的从最初的"造物"发展为如今的"铸魂"。近年来,随着文化振兴国策的步步推进,各省市区域性动漫IP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规范性、传播性、系统性等方面仍需提高,这要求加快实现区域性动漫IP的品牌化发展。从区域性动漫IP品牌化的各设计进程中探讨系统设计思维方法的运用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在《周易》中,"观"作为圣人经验与把握外物及自身的手段和方式,不仅有特定的对象,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特性。在对象上,《周易》不仅强调对自然对社会的观察,同时也强调对历史及人自身的观照。就特性而言,《周易》之观既是直观,也是遍观和周观,它不仅包含感性的成分,同时又包含着抽象以及理性的推演。在设计学的视域里,"观"这种经验与体悟"物"的方式与传统设计思维具有高度的融通性。中国传统造物实践即遵照了《周易》中"观"之思维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日本"无印良品"蕴含的禅学概念与中国古代造物美学思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原研哉借鉴"无"的"有"、"有"限反衬"无"限的智者哲学思辨,衍生概念、单纯的视觉沐浴,"无"的禅意空,"印"的诚,"良"的适,"品"的味。良品设计秉行"简"的精髓,具东方禅精神的视觉美感。当下中国造物设计与品牌塑造,也应将民族哲学、美学思想融入造物的精神层面。  相似文献   

4.
逆向思维是一种反习惯、反传统、反常规的思维方式,它与一般的、传统的或群体的思维方式相区别而独具特色。逆向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道家文化中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治"就是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理论为出发点。这种思想,就是逆向思维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神话与科学     
何江胜 《学海》2001,(5):149-152
神话是人类形象思维的产物,涉及自然世界和人的主体世界,用形象的方式解释自然,表现人生,反映真实.科学依赖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客观世界及其种种现象为研究对象,解释和探讨客观规律.两者都是人类生存有益的建造物,都在力图构建人类理想的客体和主体世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三的普遍认同,如果单从形式的角度说,其不仅客观反映了人类早期造物的稳定意识,而且透析出人类生命结构中对形式美的感性认识它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造型观念和思维定势还在更深的宇宙哲学层面上验证了三生万物这一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7.
当代的中国设计极具个性又包罗万象,设计批评的兴起与发展对设计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当下,民族造物的文化传承意义非凡,设计对民族造物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也产生消极作用。如何在当代背景下设计出让人们喜爱的民族造物衍生品,并让人们愿意主动去接触民族造物文化?如何在设计衍生品中保存民族造物的文化与精神?又如何把握民族造物衍生品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重新思考民族造物与设计的困境,让民族造物在设计衍生品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而是装满"思想的内容",反思与构建,让民族造物设计衍生品通过设计批评能促进完善并准确传达民族的造物文化与精神。  相似文献   

8.
《长物志》是明代苏州文人文震亨撰写的一部关于园居生活与园林营造的笔记体著作。此书共十二卷,涉及室庐、花木、水石、几榻、器具等诸多方面,不仅在园林营造方面颇有研究,其对室内的家具、器物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反映了晚明江南地区文人精致细腻的生活美学与清雅淡泊的审美品位,在中国古代造物设计理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长物志》所蕴含的造物思想进行充分的研究,挖掘传统文人和匠师的造物智慧,将其基本的造物观念为今所用,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可贵借鉴。  相似文献   

9.
二十四节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其中,明代饮食养生与四时节气造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代饮食养生理论较为成熟,文章通过分析明代节气文化下饮食养生差异需求以及四时造物特点,展现古人造物的思维与规律,为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天文学的国家之一,有着千年的历史。中国古代观星仪器的设计受很多因素如技术工艺、造物原理、哲学思想等影响,从古人对天象装置设计活动中可以得到诸多启示。我们通过设计制作主题壁画《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方式来对此进行探索。文章就古代先贤探究天文学的方法和现实性的结合,简要分析壁画设计中"空间"形式语言,总结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有关传统文化的壁画设计乃至艺术设计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图形的创意过程中,图形创意的思维方式尤其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图形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图形创意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类型可以以视知觉为主导的图形创意思维方式展开。从主体视距的变化,多视点的观测,主客体空间观测位置的变化,打破眼睛生理结构的视觉再认识,以及光线的变化带来的新视觉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这些以视知觉为主导的图形创意思维的创作方式和它们所具有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郑伟 《哲学研究》2012,(2):16-21
<正>随着启蒙理性在西方社会主导地位的最终确立,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原则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从神学主导的思维方式转向了科学、理性主导的思维方式。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中,西方  相似文献   

13.
李娜 《美与时代》2014,(10):71-71
通过以一种新的方式去审视中国传统的造物,从而发现中国艺术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将中国的艺术精神与现代设计结合以来,以便在现代特定的环境中,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器以载道"是中国传统造物艺术思想。用漆器之"器"载文化之"道"也成为了漆器制作的核心理念。考察分析漆器的工艺特性和生存现状,以及传统的"道""器"观内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新的变化,对我们找到适合当代漆器产品设计的创新方式和发展方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哲学究其本身被当作一种生活选择,一种以"共和德性"为主导的生活方式的践行。伊壁鸠鲁通过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价值反思,教会我们如何重新认识自然和生命的存在,以"个体快乐"的心态应对生命中的每一时刻。这种对传统生活理念的颠覆引起了众多的质疑和批判。罗马时期的普鲁塔克为了重塑共和德性的基本精神,展开了对伊壁鸠鲁个体之乐的激烈批评。这是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争论,无论是以"德性"为主导的生活方式,还是"快乐"式的生活方式,都从根本上体现了不同生活境况下人们所理解的生活价值取向的基本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在各方面越来越全球资源共享化的二十一世纪中,现代服装设计在表达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的同时,必然或隐或显地表达古代传统文化中有活力的价值取向和认知经验,《考工记》作为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人与自然相通融合的审美宇宙观,它开创了具有典范性和普遍性的造物审美原则,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先进造物思想对现代服装设计有着相当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分析了《考工记》中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提出中国当代服装设计师应当秉承历史的使命,传承传统艺术精神,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和理念,塑造风格浓郁的个人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7.
文房用具的设计制作蕴含着传统工艺美术的精髓,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传统造物设计的文化思想,已经和正在给予中国发展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工业设计体系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设计形式作为人造物的外在表现,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形态为中介的。从文化及人类学的视角来考察造物设计形式,通过讨论设计形式与文化,设计形式与人的关系,才能清晰地认识到各种要素,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它们是怎样介入到造物形式的设计中去的,它们之间又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造物中不同特性的互补和交融便是一种文化整合,它使造物设计形式不断地吸收着整个人类文化进步的各种积极成果。通过设计的文化整合作用,才使设计形式沿着提高文化品位的方向不断发展,创造出更多有意味的形式出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从“类”范畴到“类”法式的发展演进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援类而推的方法,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并广泛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按照两种不同事物、现象在"类"属性或"类"事理上具有某种同一性或相似性,因此可以由此达彼、由言事而论道的一种推理论说方式。这种方法的特质是建立在"类"概念基础之上的,其发展演变成为中国古代主导的推类"法式",是一个由兽名至祭名、善名、族类名、种类名、法式名的历史的过程,铸就了中国古代的主导推理类型。这种具有普遍适用的逻辑思维方法论意义的"推类"法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和思维发展的必然,有其稳定的由"言事"而"言道"的推理结构。其成立的依据是事物类属性、类事理的相似性或同一性,表明了思维的确定性认识,使之具有了法则的一般规律的意义,使"推类"思维方法的逻辑性越来越明显,推理功能越来越显著。其取法标准既有伦理的标准,也有逻辑的标准,使得先秦逻辑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了伦理化倾向。其思维进程是通过比照事例而分类,进而援类而推。在其大量的实践应用中,"推类"法式反映了中国人在生活态度上更偏重于精神感受,积淀在中华文化的血脉里,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它演进过程的梳理,以及对其背后的逻辑原则、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的了解,可以从逻辑与文化的角度增强我们对传统思维方法论意义、文化认同意义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从作为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历史演进来看,"思维的存在"与"存在的思维"的辩证关系构成了形而上学的辩证逻辑,并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历史动向。西方传统哲学在"思维的存在"与"存在的思维"的分裂与对峙中展开,始终表现为二元对立的"本体—现象"方式,直到黑格尔以辩证法实现了"思维的存在"与"存在的思维"的辩证统一,其统一的理论基础在于黑格尔论证了现象是以本质为根据的现象,因此现象与本质是一体的。现象与本质的一体性,为现象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原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