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曾言:"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荀子也说过:"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人凭借这些本能去承受外界的种种刺激;同时,外界的种种刺激必然引起人的本能的种种反应.如果感觉是舒适的、愉快的,这便是快感了;如果感觉是不舒适的、厌恶的,就是一种不快感.德国美学家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把"快感与不快感"看成是"主体因表象的刺激而引起自觉".  相似文献   

2.
正民国大佬于右任一生钟情书法,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法大家。他首创"于右任标准草书",被誉为"千古草圣""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之一"。与现今的一些书家相比,于右任堪称是书品、人品俱佳的典范。于右任每日临帖不辍,但他  相似文献   

3.
<正>一、林毓生的"创造的转化""创造的转化"这个概念本是美国华裔学者林毓生在1970年代面对"五四"时代激进的文化思潮而提出来的,他本人也曾说明他对应使用的英文为"creative transformation","创造的转化"是对这一英文的翻译。林毓生是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专家,也是一位自由主义者,据他说,"创造的转化"这个概  相似文献   

4.
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蒙培元的情感哲学,学界称之为"情感儒学"。他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儒家哲学是情感哲学"等一系列重要命题。他的哲学思想有"主体""心灵""超越""境界"与"自然"这几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并由"情感"观念贯通起来。他有一个重要命题即"情感可以上下其说":往下说,情感与生理心理相联系,就是主体心灵的感性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下的自然经验;往上说,情感与实践理性相联系,乃是主体心灵的超越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上的超越体验。情感儒学实可谓两千年来儒家主流哲学之大翻转,即颠覆了以宋明儒学为代表的"性本情末""性体情用"的观念架构,回归孔孟的情感本源观念,由此引发了当代儒家哲学研究的"情感转向"。  相似文献   

5.
陆王心学修身进路一向收摄于"本心""良知"维度,为对治"师心自用""认欲作理",既极力彰显"省过"工夫,又强调"圣经"于"吾心"之"触发""栽培""印正"义以及"从师亲友"于"成己"之不可或缺义。在"自立""自信"与"从言""从师";"自省"自察"与"交互之检视";"折诸心""信诸心"与"折诸圣""信诸理"三种张力之间,心学工夫论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正>米芾对书画研究颇深,在书法史上留下了丰富庞大的书法体系,为当代书法家研究书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当代书法家对米芾的书法理论、书法思想和书法技法进行研究和分析,由于米芾书法资料全面,后世对米芾书法的研究者也日益增多,相关研究成果也很丰富。米芾生性不羁,但对于诗书画有着执着的热爱,米芾学习了大家们书法的精华,注重自己的"意"的表达,认为书法应表达自己的真实自然的情感,集大家之长于一身,其书法具有飘逸洒脱和气势磅礴的特点。虽然米芾对书法的执着成就了他的书画事业,但是他不可一世、随意洒脱、玩世不恭的性格,也给我们留下一些警示。  相似文献   

7.
与当今宗教学通行的四种对话模式("置换模式""成全模式""互益模式""接受模式")对照,王阳明对待佛教与道教的态度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模式——"王阳明模式"。它既承认每一种文明都有其本己的宗教,同时又汲取了"置换模式"下对本己宗教的强烈认同与归属感,而相较于"成全模式"与"互益模式","王阳明模式"更注重自我的开放性与自我的成全,而不是以本己宗教去"成全"异己宗教。"王阳明模式"的重点在于向宗教的"他者"保持开放性,而其始终如一的"人道"取向可以把宗教向度贞定在人性的肯定与实现这一面向,避免宗教信仰走向迷狂、偏执与蒙昧主义。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书法在王羲之、王献之以后能够独树一帜,关键在于他书法美学的核心思想——崇尚自然。在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体系中,处处充满着"自然"的理念,并且逐步扩展其所指的范围,蕴含着本与末、人品与书品等范畴以及创作论上的无意于佳、放任自适状态。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在其书法作品中能准确地反映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傅山是生活在明由衰而亡、清由暴至治的鼎革时期的一名重要的人物。他学识渊博,在儒学、史学、文学、艺术、医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他在书法实践与理论方面的成就也占有崇高地位,历来为学者和书家称道,其人、其书、其理论颇有传奇色彩。傅山书法观念中最为重要的是"崇尚古法"和"以人论书观",他在当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宁四毋"的书学观,对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当代对于"四宁四毋"的理解却引起了争鸣,以至后人对其褒贬不一,表现出书法美学认识方面的不同。文章就傅山"四宁四毋"说及其当代意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清初大儒顾炎武中年北游之后,曾给好友张尔岐等人写过一封《与友人论学书》,书中拈出两句话作为学者士大夫的准则。其一论为学,曰:"博学于文";其一论为人,曰:"行己有耻"。顾炎武对于"有耻"一端极为重视,在《与友人论学书》一文中,他反复说道:"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而在其大著《日知录》"廉耻"条中,顾炎武更是直接说明:"(礼义  相似文献   

11.
张海先生是当代书坛的领军人物,这是毋庸置疑的。他是一位与时代同步并且标领潮流之先的当代代表性书法家。其书法风格"正大"而"独特",以独具一格的"草隶"和"破锋行草书"为书界所瞩目。同时,他也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书法组织者、领导者。从中原书坛到中国书法界的领军人物,他以富有创意的系列举措,不时给书法界以推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于右任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教育家,长期担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一职,尽管这个职位级别很高,实权却很小。他一生清廉正直,布衣粗食,不讲排场,不积家财,尽己所能为民请命,在以奢靡腐败著称的国民党政府官员中,显得格外特立独行,广受时人称道,是毛泽东敬重的"国民党大才子"。于右任的书法造诣极高,被誉为"近代书圣""千古草圣"。他本人也以练字为乐,对求字者大都欣然应允,分文不取,  相似文献   

13.
正宋人以笔墨作佛事,将书画等艺术创作视为参禅悟道的手段。不论是参禅还是学书,都务必经过长期熏习和苦修,才能达到刹那的自悟。在禅学修行上,渐修与顿悟本不对立,而书法学习更是必经不断反复、艰苦训练的过程。宋代书法"尚意"说由来已久,最广为人知的即清代梁巘的《评书帖》:"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从宋人书论中可以看到,"意"的含义在宋代得到了全面的深化。禅宗思想在北宋中后期的士大夫圈子里炙手可热,文人乐于读经、谈禅,喜与禅僧交往,甚至参禅悟道,禅宗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反映到文学艺术上来。书法理论中的"我书意造""无法之法""无意"与"忽得",与禅宗"即心即佛""非法非非  相似文献   

14.
正老家的人要表扬谁,不会说他"品质很好""胸襟开阔""出类拔萃""才华横溢"之类,而会说:他的做人(做事、作风)"筷子夹得上水"。大家知道,筷子其实就是两根刨滑的竹棍,是不能夹水的,讲某人"筷子夹得上水",就是指这个人非常优秀,能做常人不愿做、不能做的事。仔细想来,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天生"筷子夹得上水"。有个朋友记忆力特好,一本人文理论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7,(11)
<正>赵朴初先生(1907-2000)是当代中国佛教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同时也是一位取得重要成就的书法大家。他是宗教领袖,"虽然平素以弘扬佛学为大事业,但‘文字立禅,翰墨结缘’,自古也是禅门精舍的一段慧业,故朴老总以诗书双楫苇渡艺海。"[1]其毕生书法创作难于计数,书法艺术造诣很高。他的书学观,正如他为《书法》杂志创刊10周年所作的题辞:"尊传统以启新风,先器识而后文艺。"他的书法源于传统,得法古代碑帖,碑帖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述评了相关实证研究后指出:书法练习对脑神经活动、认知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因素的诸多方面有积极影响;书法练习也是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神经症、自闭症等)的一种可行治疗手段.文章还讨论了书法练习产生积极心理效应的潜在原因,以及此类研究的方法学问题,并提出"基于书法的心理训练"作为可能的治疗与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7.
沙孟海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冷印社社长,在书、印、考古学、鉴定学、书法篆刻理论上造诣很高,且有不少专门著述问世。我在中学时代十分喜爱书法,有幸就学于沙老门下,日后书信往来,亲聆教诲,得以管窥他的家庭伦理教育思想。 沙老博学强记,一次,在谈到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伦理思想史时,  相似文献   

18.
正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是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现存魏碑作品的数量巨大,仅仅发现于龙门石窟的造像记,就有数千方。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仅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就有三千余品,而著名的是《龙门二十品》。墓志在南北朝时十  相似文献   

19.
楚竹书《周易》中的特殊符号与卦序问题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濮茅左先生通过对战国楚竹书<周易>中出现的独特红、黑符号的分析,提出了竹书<周易>卦序是一种与今本、帛本等都不相同的另一种卦序.其分析虽然不无道理,可以作为竹书卦序的一种可能的方案,但其分析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他不能合理解释竹书中的红、黑符号在今本卦序中为什么具有如此强的规律性,甚至具有比其确立的所谓竹书卦序更有对称性.为此,我们通过分析认为,竹书卦序运用的很可能就是今本卦序,是运用今本卦序来表达宇宙天地、万物与人类的演化与发展阶段.如果这一分析成立,那么,我们将会进一步发现一种前所未见的在阴阳学说统摄下的包含"三段论""四段论"和"七段论"为一体的丰富、系统而又独特的事物发晨阶段论.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与那些保守的"复古派"和激进的"西化派"不同,梁漱溟把全球资本主义的历史情境纳入自己的思考,并试图在这个视野里探索理论和制度的创新。他论证了中国原有的亲缘和地缘力量在中国民众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他相信重建以"家庭"或"伦理"为特征的中国社会结构将引导中国走上一条超越"资本主义"的现代道路。他对"团体""合作""地缘""礼俗"等概念的重新使用,明显地强调了社会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公平""平等"等问题。他的"乡土中国"再造方案不仅构成了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奇异的景观,也为世界贡献了一种特别的制度伦理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