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社会、文化运动。佛教为"垮掉的一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杰克·凯鲁亚克被称为"垮掉之王"。他的小说《达摩流浪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垮掉的一代"作家的佛教观。凯鲁亚克、加里·斯耐德等人接触到佛教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他们对佛教的接受又具有明确的选择性;他们对佛教基本概念的理解大致正确,但同时对佛教的核心理论又存在相当程度的误读。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史》2012,(1):129
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杂家等诸子之学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汇聚诸子思想的诸子文本诞生伊始,伴随后人对文本的不断诠释、解构与重建,子学如同鲜活的生命体,不断发展、演变,生成一代又一代的新子学,从而不断地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之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3.
快乐这门课     
正朋友传来一段不知出处的对话,道尽多数人性之荒谬。弟子问老师:"您能谈谈人类的奇怪之处吗?"老师答道:"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仿佛自己从来不会死亡,直至临死前,却又仿佛从未活过。"多数人皆活在上述状态,所谓生命简直成了"无意义之气球",在荒谬稀薄的空气中,任意飘浮,  相似文献   

4.
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文化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通才、奇才。有些文艺家的文学成就被其他方面的造诣所掩盖,令后人难识庐山真面目,实为憾事。明朝一代奇才徐渭尝自谓“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然而其生前死后,多以书画名世,文学成就则多忽略评介。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道教提出以"自然之衣"为核心的服饰生命哲学理念:一方面强调"披褐怀玉"的朴素本真原则,反对服饰的人为巧饰性和社会等级性;另一方面又突出"天衣无缝""轻灵华美"的生命精神气质,以实现和彰显生命绚烂、荣盛之存在。进而,道教依据"法象炁数"的生命伦理原则,建构起一种既体现生命本真存在,亦含蕴宇宙生命秩序的服饰文化形态。道教服饰及其生命哲学思想,对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仁礼关系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且基本的问题。孔子之仁有情感之仁与境界之仁两重核心意涵:情感之仁即以"亲亲之爱"为内核、以"爱人"为普遍表征的真情实感;境界之仁则是统摄礼、义、智等德性的"全德"或理想人格。在孔子那里,首先,礼以情感之仁为本,礼既内发于情感之仁,又以情感之仁的安顿为本质;其次,境界之仁通过克己复礼的方式而呈现,此即礼内化于生命、内化为境界的过程。由礼的内发与内化可知,仁与礼之间是互动性、构成性的关系,一体化的"德性生命"由此而得以成就。  相似文献   

7.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社会、文化运动.佛教为“垮掉的一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杰克·凯鲁亚克被称为“垮掉之王”.他的小说《达摩流浪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垮掉的一代”作家的佛教观.凯鲁亚克、加里·斯耐德等人接触到佛教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他们对佛教的接受又具有明确的选择性;他们对佛教基本概念的理解大致正确,但同时对佛教的核心理论又存在相当程度的误读.  相似文献   

8.
对人体生命的终极关怀是道家、道教共同的基本取向,阐述生命之理、探究延生之道乃是道人乐此不倦的事业。一代“隐仙”、武当道祖张三丰,一生仙游四方,留下许多道迹道论,清代道仙李西月曾整理《张三丰先生全集》八卷,以示后人,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重人贵生”的生命意识是其思想中最具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的成就,也是道教“生命学”园地的一朵奇葩。一、道化性命的生命生成论何谓“生命”?生命如何产生?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与儒学的天命说、佛学的空幻说不同,道家、道教均坚持道生合一论。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之母,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  相似文献   

9.
在教会漫长的近2000年的历史中,出现过许多属灵伟人,尽管他们已经息下自己的劳苦,离世与主同在,但他们的事迹却广为人们传颂,他们留下的又字著作则影响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是为世界各地的教会所共享的珍贵属灵遗产。但因条件所限,许多弟兄姊妹目前尚不可能读到这些灵修珍品。香港循道卫理联合教会根据美国《灵修日程》(The Upper Room)选录出版的灵修经典名著小丛书,吸收了教会历代伟人名著精华,使我们可以一览历代属灵伟人的风采,进入属灵生命之奥秘与深度。本刊征得香港循道卫理联合教会的同意,将在《天风》陆续选载这套小丛书的内容,计划每期能刊登一位先贤的著作精粹,配以生平和背景简介。相信这些文字必能帮助读者更好与神相交,建立更敬虔的灵修生活。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中国占代生命哲学的源头."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兼三才而两之"是其生命哲学中的重要命题,构成了其生命哲学思想.在<周易>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把绘画作为体悟宇宙生命的外化形式,重视生命意象的表达,以生命精神为绘画的最高原则.以阴阳和谐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以人品、胸次为绘画的必要前提.<周易>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调构成了中国绘画的内在特质和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1.
苏轼以“达意”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与米芾以“真趣”为目的汲古出新的美学思想,引领了有宋一代的书法风尚,以他们为代表的宋代书法家所取得的成就标志着书法艺术从追求技巧跨入到超越技巧的时代.他们是宋代书风的创造者与引领者,在书写中注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思与生命活力,让书写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表现性艺术.正是由于他们共同或相近的美学理念与书学主张,合流成为一股强大的艺术思潮,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特重<易传>,他们借助于诠释<易传>来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熊十力的易学是以"乾元"为中心的本体-宇宙论;马一浮的易学是以"性理"为中心的本体-工夫论;方东美的易学是以"生生"为中心的形上学;牟宗三的易学是以"穷神知化"为中心的道德形上学;唐君毅的易学是以"神明之知"为中心的天人内外相生相涵的圆教.他们以现代哲学的观念与问题意识重点阐发了<周易>哲学的宇宙论、本体论、生命论、人性论、境界论、价值论及其间的联系,肯定了中国哲学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性是生机的自然观,整体和谐观,自然宇宙和事实世界涵有价值的观念,至美至善的追求,生命的学问和内在性的体验.他们重建了本体论和宇宙论,证成了超越性与内在性的贯通及天与人合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唐盛世的气象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女,生活在唐代的人们更是骄傲非凡,怀素就是其中最为骄傲的一位。张旭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李斯的篆书,有"篆籀"古法之依存。怀素的书法与这些书法用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中看出怀素书法中有"篆籀"之气。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实践美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以潘知常先生为代表的生命美学异军突起,以生命之爱来重塑中国人的美学信仰,上接先秦道家的"贵生"理念和儒家"仁学",下承明清"情本美学",又弥补了传统文化失爱少美的致命缺陷,从而构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生命美学。《生命美学:崛起的美学新学派》就是生命美学发展的一次及时的总结。  相似文献   

15.
老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自然生命意识和生命自由精神,蕴含着朴素的心灵生态思想。生命哲学之"道",既不是西方的实体性自然,也不是具体存在的事物本身,而是一种敞显"自己如此"的状态,即人的内在的生命呼声。《老子》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从本体、价值、实践、境界之维阐释了和谐心灵生态的化成路径。"道"生之以生命之本,"德"畜之以心灵之真,"物"形之以心灵之善,"势"成之以心灵之美,通过尊道贵德和人文化成,育成悠然达生的心灵生态,为人们在现代性境遇下自觉化育和谐心灵秩序提供必要的古典智慧。  相似文献   

16.
郭为 《天风》2015,(3):31
<正>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江边感叹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在距2015年仅"一步之遥"的那个夜晚,也成了回荡在黄浦江畔的惋惜之音。与其说孔老夫子警示后人要珍惜时间,不如说他在提醒我们要爱惜宝贵的生命。"12·31"上海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让人心生哀叹,36个鲜活的生命瞬间被挤到了生命的终点,就像老歌中所唱的:"我终于失去了你,在拥挤的人群中……"在民众写给逝者的留言中,说得最多的是: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尝试以<庖丁解牛>为例,将自己对老庄之道关于修道摄生方面的一点参悟所得,奉与诸同道分享并希见教! 一、遣有证无,是老庄摄生之道的一贯目标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篇幅不长,仅三百多字.但其中所寓含的养生之道和人生哲理,却给后人留下了震撼性的启迪.<养生主>是"老庄"之学唯一以"养生"命题的篇章,只不过今天人们对"养生"一词的理解与<养生主>的原意有所不同.所谓"生",是指人的形体生命,是<老子>中的"有".  相似文献   

18.
以"生命道教"为话语主题建构现代道教知识体系,理应以"生命道教"研究的哲学自觉为思想前提。"生命道教"的哲学建构是人文道教与时代哲学碰撞、汇通的结果,思想史意义上"生命道教"现代诠释的历史张力、元哲学视域下"生命道教"范式转换的理论张力和现实关怀下"生命道教"的实践张力,是"生命道教"哲学研究的三重张力。在此三重张力作用下,"生命道教"哲学观的建构,需以"通晓中西方哲学史"为前提,在历史向度、理论向度和实践向度的统一中为之。  相似文献   

19.
黄孟芳 《学海》2015,(1):210-216
作为人性最基本的规定,"性善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命题,而是中国哲学对生命之自足、强盛与丰盈的神圣肯定。正如尼采以"身体即权力意志"来为现实的人生辩护一样,"性善论"对生命的自信也缘于其本质的"身体性"。因为,身体总是处于联系中的身体,从中开出了中国以象征交换为特征的"礼"的文化;同时,"礼"的交互性体现并维护着生命的"生生之仁"。在以"匮乏"为前提的经济理性支配人类世界的今天,高扬生命之"丰盈"的中国哲学无疑会为我们开启一道重新发现人之内在神圣的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20.
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之学,而与此关联的中国古典美学则体现为一种生命美学形态。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中国哲学对性情相融、身心互涉、流贯一体的有机整体之理想生命主体的看法,实蕴含着感性、情感与自由的美学维度;其二,中国哲学的天道观视宇宙万物为一种有机生命的存在,打开了生命自得之场的生生之美;其三,中国哲学心物一体的理想性主客关系,使得人与外物的活动过程呈现出与世界一体化的交融遇合之美;其四,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安顿生命的天地境界,亦是一种"显现真实"的大美之境。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之人、审美之物、审美过程、审美之境等方面的理解都贯彻了一种生命精神,它是理想生命存在形态的当下"演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