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的传来对于中国绘画的思想内容和题材,都有很大的影响,丰富和加快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和演变.可以说到了唐代,这个外来的宗教艺术完全改变了原来的风貌,彻底变成了中国式的佛教艺术,并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正传统神话及道教题材在敦煌佛教壁画中的出现,是佛道思想融合的具体反映,也是早期佛教艺术中国化的特殊形式。实际上,宗教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今天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挖掘。敦煌壁画以佛教题材著称,不过也并不缺少其他宗教的题材,这反映了敦煌作为不同宗教文化交流中心的特点。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是中国外销瓷的黄金时期,各种瓷器精品迭出,其中很多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包括销往西亚与中东地区的兼具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青花瓷,以及充分体现了中国化色彩的“耶稣瓷”。这些瓷器的制作与对外贸易,极大推动了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水陆画是供举行水陆法会时使用,它既是宗教绘画,又是民俗艺术。本文通过对毗卢寺水陆画的宗教文化与绘画艺术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明代初期三教融合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部分,并与民间信仰、民风民俗融为一体,民间艺术家们正是借助宗教题材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表现自己的审美观念。因  相似文献   

5.
罗辉 《中国宗教》2023,(9):86-87
<正>缂丝是中国丝绸工艺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之一,并于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宗教文化是古代缂丝常见的题材。古代缂丝作品中很多都是宗教文化与缂丝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生动体现了宗教的文化魅力和传统工艺的艺术魅力。一中国的丝绸染织历史悠久,古人们用丰富的才智创造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丝绸艺术品,被誉为“织中之圣”的缂丝,就是中国丝绸工艺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之一。  相似文献   

6.
李檬 《法音》2021,(10):73-75
水陆画是宗教绘画艺术中的珍贵遗产,是中国艺术史与宗教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水陆画图像,背后具有强烈教化意义和史料价值,推动了艺术形态向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遗憾的是,在我国能够直观反映古代中国的宗教观念和社会文化形态的现存水陆画正在日益减少,而海内外专家,对这一课题的调查与研究并不深入.因此,学界对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现存水陆画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迫在眉睫,这无疑是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水陆画"进行最有效的抢救、保护与研究.《信仰与规范——明清水陆画图像研究》一书,是上海美术学院苏金成教授对水陆画图像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专著.明清水陆画,所蕴含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与独特的艺术题材,以及实际的社会功用,对研究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艺术、民俗艺术都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笔者以全文的选题立论、研究方法与范式、写作思路与内容等方面为线索,对该著作进行介绍与评价,以期能将其所蕴含的学术价值呈现出来,也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水陆画研究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7.
徐楠 《中国道教》2018,(5):28-33
唐代是中国古代铜镜铸造的第二个高峰期。世俗化倾向和商品化消费成为唐代铜镜不同于前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出于信仰的需要,道教赋予了铜镜更多的宗教教化和精神传达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北宋官式建筑法典《营造法式》中记载并描绘了15种佛教艺术题材和1种受佛教影响的艺术手法。这些装饰艺术在《法式》中的出现,说明它们是属于北宋国家层面认可的宗教文化形式与内容。从审美文化视角来看,《法式》佛教艺术以建筑装饰纹样的形式呈现在该法典中,其内容上承载了世俗化的美好寓意,形式上具有典型性和程式化特征。折射出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佛教审美文化在建筑艺术中的呈现。此外,此研究对探讨当代中国佛教艺术发展与佛教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楠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08-208
唐代是中国铜镜美学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铜镜纹饰以日神崇拜大幅度地转化为写实审风格,彻底打破了三国六朝以前的公式化、图案化、程式化的僵化局面,消退了神秘浓郁的气氛。唐代铜镜在构图纹饰上逐步走向写实更加接近自然且装饰性强,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动物纹饰由神兽转换为与现实生活中相似的瑞兽图案。二、由动到静的审美思考,反映当时稳定的社会格局。三、以日常生活为主要题材来源。从题材的广泛与丰富、构思布局的合理巧妙讲,都成为后代铜镜制作不可企及的美学高度,使唐代铜镜艺术走向自然,走向大众,形成写实的审美风格。唐代写实风格不仅表现在唐镜纹饰上,在绘画、雕塑等多个方面都有表现。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文字图像的发展,是由它所依存的民族文化与语言所共同构成的社会生态环境来决定的。原始刻划符号服务于宗教,有较明确的使用价值,带有古先民强烈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中国传统绘画中图像艺术也折射出其所处时代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具有的民族特殊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阅读和审美文化的特色。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文化的滥觞导致了人们生活秩序的改变以及视觉文化盛行的现实语境。当代艺术的阅读方式开启了一种新的时代表达。  相似文献   

11.
正织锦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瑰宝。织锦中的宗教文化,从题材、构图、色彩、文化寓意等方面为后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宗教艺术形式,值得探索挖掘。织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它是使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通过提花、织造等工艺织出图案的丝织物。据文献记载,"唐尧之时,海人织锦以献,  相似文献   

12.
正陶瓷艺术和宗教文化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宗教文化不仅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表现内容,还在审美意趣上对陶瓷艺术产生直接影响。陶瓷上记载的宗教文化,为我们了解不同时期的宗教状况,以及宗教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生动的实物样本。中国的陶瓷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陶瓷制作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之一,陶瓷也是古代中国向世界所贡献的流通最广的商品之一,被称为"实用与观赏结合,技术与艺术交融的完美的统一体"。(《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前言》)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题材一直是当代绘画创作中的重要题材,为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可以将广西三江侗族题材融入水彩画艺术创作之中,通过侗族题材的水彩画作品传递侗族独特的精神文化和乡土情怀,以此深层次挖掘和提取侗族的文化精神。同时,民族文化资源融入水彩艺术中,能够为中国水彩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正>一、何谓道教图像学道教图像学(The Iconology of Taoism)融合了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对道教艺术与图像进行全面的文化与科学的解释。其研究理论建立在对道教文化、历史、伦理、宗教和艺术象征意义的探究之上。本文力图站在中国道教图像学的整体立场,揭示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定位和贡献,并为道教艺术史研究提供一套可以突破时代和风格技法限制的视觉现象研究分析工具。该领域的成果能够启发研究者在严格意义上的道教艺术、  相似文献   

15.
该铜镜出土于临淄大武乡窝托村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坑同出土矩形钢镜1件(参见《管子学刊》1990年第一期),圆形铜镜4件。圆形铜镜分别置于漆奁内,已破碎,能复原,大小相似,形制相同,体较薄。三弦纹的桥形小纽,纽周围有一周带纹。边饰连弧纹,带纹外有4个肾形纹。3组纹饰皆为微凸平面。无地纹。直径24、厚0.2厘米。该墓出土的圆铜镜,形制独特,对研究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期的齐文化面貌乃至中国镜(?)学都有其参考价值。铜镜起源于西亚和中国。中国铜镜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一直流行到近代,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的铜镜都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陈粟裕 《中国宗教》2014,(10):62-64
2014年9月1日,由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主办、中国宗教艺术网承办的首届中国宗教艺术展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展,此次展览是由学术界发起的大型宗教艺术展,汇集各大宗教当代艺术精品,展现中国宗教大美成就,促进了学术界、艺术界、宗教界以艺术为媒介而开展沟通交流,意义重大。9月5日,中国宗教文化艺术论坛在艺术展期间开幕,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  相似文献   

17.
浴女题材是西方绘画常用的题材,西方理论认为"裸体成为艺术便是最圣洁的"。对于浴女这个题材,从文艺复兴到现实主义有一个从宗教题材向生活题材的转变。丁托列托的浴女绘画主要取材于《圣经外典》的宗教故事。在现实主义题材中,伦勃朗,安格尔,库尔贝,德加,雷诺阿等艺术家则表现了现实生活中女性人体之美。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文化史上,宗教和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宗教对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和重大的作用。艺术的想象也激发和升华宗教的想象,宗教艺术的创造更加深和扩大了宗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11月5-6日,由浙江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联合主办,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亚洲研究中心与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宗教文化与艺术研究室承办的"图像学与风格史:亚洲宗教美术研究方法论"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紫金港大酒店举行。  相似文献   

20.
董梅 《管子学刊》2014,(2):82-85
风俗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以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习俗为原型,生动再现了人类发展史上不同阶段不同民族、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以通俗易懂的艺术表现语言,记载着人们商业观念的改变,物质生活的进步,以及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的改变。通过对风俗画的定义、题材的切入,依据相关文献、史料和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从图像学、美术史承继、艺术史料考证和风俗等研究角度,对尘封已久的传统风俗画进行文化解读,着力探究风俗画图像所对应的多种历史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