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是中国绘画史上浓重的一笔,笔者将针对文人画的具体含义,文人画发展中体现出"书画一律"的特点,以及中国画中"书画同源"与文人画的关系进行讨论。同时也探讨了"六法"论,"南北宗"论对中国文人画产生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2.
研究南画或以文人画样式来创作的日本画时,从一个中国人的视角来思考是很有必要的。在文人画悠久的演化过程中,中国画家对其的理解和创作是如何被日本同化和吸收,它们又是以何种方式被转化和采用,从而顺应了当时的日本环境,对德川时代的艺术家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呢?文章从德川幕府时期进口的四种类别的中国文人画为例进行分析,以探讨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3.
吴昌硕是清末明初"海派"的代表画家之一。他把中国画和诗词完美结合在一起,把之前就存在的文人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近代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墨戏"是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墨戏"画的主体是文人,可算是文人画的一类。"墨戏"画虽然属于文人画的范畴,但它仍然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美学特征,不能和文人画混为一谈。宋代是"墨戏"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墨戏"画的美学意蕴与绘画评论中流行的"逸"有着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文人画始于唐代,至宋代苏轼提出"士夫画"而发展,到明朝董其昌提出文人画而盛行,绘画的收藏、品评也在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文人画"的发展可谓是创作理论与当时画家的艺术实践相互影响或促动,在绘画创作的实践中文人画家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绘画观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品评理论体系。儒道禅思想对文人画品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绘画的整个过程中,而且具体反映在画家对造形、笔墨、构图等方面的独特追求上。文人画以抒发性灵、彰显个性为旨归,不求形似、重神甚于重形,以逸笔抒写逸气,重在写意、力求表达意境。文人画家认为笔墨具有不依附于表现对象的独立的形式美,并能表达人的主观精神,因此具有独特的笔墨语言。文人画在色彩表现上重主观性,重水墨轻彩色,色彩表现追求意尽不求颜色似。文人画的画面构图崇尚简洁和留白,并打破时空的限制,依据主观感受经营画面,又注重画外功夫的修炼,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从风格的整体倾向性而言,文人画呈现出淡、雅、拙和荒寒的意境。  相似文献   

6.
许多人以新文人画理论支持者或“精神领袖”来定义陈绶祥,却忽略了他作为一名中国画家的身份。他与其他新文人画家一样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对“中国绘画的现代性形态”展开积极探索。他的作品沿袭着海派的绘画风格,并有独特的自我表现方式,形成了“明艳磅礴”的风格面貌。陈绶祥新文人画表现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多次的探索。陈绶祥自少年时期在家乡学习花鸟画,而后在中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师承的影响下,绘画风格从“岭南”转向“民间”,最终走向了新文人画。结合陈绶祥的生平经历,阐述其新文人画绘画艺术中牡丹意象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并对牡丹意象的寓意加以分析,探索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与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7.
齐白石的诗、书、画、印等作品多追求"天趣自然"的淡雅风格,所摹物象多处于"似与不似"之间,且其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农民题材或者与农村相关,展示农民的情感,从这个角度说,他可以算作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农民画家。他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农民画上升到文人画的高度,在思想表达方面做到了雅俗共赏,让世人称赞。  相似文献   

8.
"文人画"的称谓最先由明代董其昌提出并对其历史传承关系作了初步阐述:"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云林、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和中国画家陈师曾对文人画的艺术特点,画家的身份及历史渊源又作了较深入的研究.陈师曾的关于文人画特质的论述,即"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空善"的理论,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易境,即易学蕴含的境界精神。中国文人画从审美观念到技巧法度,无不以易境为追求。易境的核心是太极,太极落实在文人画中,即是画的整体气蕴;象是《周易》之本,意象为易境之本体,是文人画思想理论的精髓;绘画讲究"上留天之地位,下留地之地位,中间方立意定景",与易学的三才之道不无相通之处。"神"是易境的目的,经历代文人拓展、引申,《易传》的"神"逐渐发展为蕴含自然之道与变化之理的至高美学境界。文人画以气韵风神为核心,"意"即神之方、易之体;"仰观俯察"不仅是圣人画卦的方法,也是文人画传达易境的基本途径。观卦的"大观""童观""窥观""观我""观国",深深影响了文人画的观物理念和审美取向。今天,深入发掘文人画的易境不但有重要的学理价值,亦对弘扬传统美学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熊瑛 《美与时代》2005,(7):27-29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对画中气韵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技巧的关注,这种审美观念始终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在历代画论尤其是宋代以来文人画论中,保存着大量有关学养与气韵关系的论断,可见文人画家们在追求气韵生动的道路上达成了共识--提高画家韵学养是达致气韵生动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唐代,王维位列"妙品上"(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说明在唐人眼中他不属一流画家,后至明代却被推为"南宗鼻祖",其间变化耐人寻味。文章将文人画发展源流贯穿于王维画史地位变迁中,从而研究其地位变化的原因。魏晋时期具有文人风格的绘画尚未发展成熟,却为后世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埋下伏笔。唐朝,王维在二李(李思训、李昭道)青绿山水与吴道子重线山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表现手法。宋代画家的审美情趣与唐代发生分歧,苏轼对王维推崇备至。基于宋代士人画理论的蓬勃发展,元代赵孟頫提出"文人画"概念。明代董其昌更将王维奉为"南宗鼻祖",使其画史地位达到顶峰。至此中国文人画体系基本形成,王维画史地位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人画的历史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后萌芽于隋唐,兴于宋元,至明清而大盛。文人画是一种画中蕴藏着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形式,具有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文人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具有多重的美学意蕴,其中"以简为贵、以淡为宗"的美学主张具有极高的审美境界。这里的"淡",是指简淡、清淡、疏淡、淡泊,具有多层次的美学情味。因此,对"淡"的审美意蕴的研究,将会对深入理解文人画中的画意、格调、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对文人画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文人画更是文人画的重要时代,代表人物有赵孟頫、钱选、"元四家"等,而元前期艺坛足以领袖群伦的必然是提出了"书画本来同"的赵孟頫。他开创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先河,开创了元代文人绘画的新面貌,使文人画走向成熟,对明清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元四家"更是将文人画推向了巅峰。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流派和画体,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当今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特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绘画史中任何一种绘画形式都有它存在的特殊意义,文人画这种绘画形式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在它的发展道路中,涌现出许多有价值的作品、优秀的画家和理论体系。在文人画众多绘画大匠中,董源被认为符合文人画审美标准的绘画技法的源头,董源平秀俊逸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江南画派的特有风格。中国的传统文人画是不拘一格不被拘束的,但在思想意趣、笔墨技法等方面有不同的追求。文章就此分析了文人画与文人画家董源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庞世伟 《美与时代》2007,(11):42-45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民族自强和"门户开放"的呼声中最终爆发了以高举"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而引发了包括中国画在内的中国民族文化之前途问题的大辩论,而"文人画之价值"问题正是这场辩论的焦点之一.针对以康有为、陈独秀等为代表的"西化"派对明清"文人画之价值"的全面否定,陈师曾撰写了<文人画之价值>一文,对明清"文人画之价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积极的辩护.该文对近百年中国绘画的发展与变革历史研究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一辩论及其后来近百年的历史与实践证明:今天的中国画仍是大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16.
明代前期的文人画,上承元人传统,初期亦有诸多名家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如山水画、墨竹画、墨梅画等。虽然明代时期文人画风在前期的画坛上未能形成一股巨流永奔不滞,但对中后时期的文人画发展与壮大却产生着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自成化、弘治而后,随着院体、浙派的盛极而衰的局面,以古称吴门的苏州为中心,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吴门画派。这一画派在画坛上,渐渐取代了院体和浙派,在画坛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这一画派出现的时间是在元明交替时期,也可说是在特殊的历史、特殊的文化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绘画艺术主流,犹如一望无际的夜空中划过的那道流星,虽灿烂,但又短暂。明代前期文人画的兴起,可作为某一时期的某种文化现象,他明显带有古代文人历来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韵味。也可说在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坛中,都有着孰优孰劣的争议,这也是直到文人画家被画坛所认可后才开始改变这种不明确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自古世俗论画者多对界画一科颇有微辞,多以文人画标准判其无书卷之气,未能欣赏界画家所构建的介于工致精准与幽情雅趣之间的独特美感,试以清初扬州界画群体中的李寅、萧晨、二袁几位画家的作品分析,界画家未必不具文人才气,画作亦是格调高雅,诗情画意皆善。  相似文献   

18.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的绘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文人画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的职业画家所做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创始者,并称之为南宗之祖。宋代以前,中国绘画已经得到显著的发展,并出现了"关家山水"和"黄徐异体"的花鸟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从宋元文人画发展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其间社会、历史及人们的思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依旧有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美术界还是设计界,中国画都已经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名词。我们从中国画的演变历史中也可看出不同时期绘画风格的演变,亦能领略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尚。通过对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发展脉络的梳理,特别是从文人画向现代中国画演变的每一处细小变化着手,来分析文人画的艺术特点,可以感受中国画的魅力和文人画永恒的笔墨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作品中的意境是指画家的感情结合外界景象的统一体,"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画家创造的艺术意境。从艺术家的综合素养、章法论中"藏"与"露"的关系等角度谈对中国画意境美的影响,并从创作素材准备、构思到创作表现各环节阐释"藏"与"露"的审美概念贯穿于中国画创作的始终。"藏"与"露"的和谐关系在谢赫"六法论"中亦有体现,并对中国画意境美的影响深远而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