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或是审美教育,它使受教育者能够认知、体验、感受、欣赏自然与社会中的美,并且具有发现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当前,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实现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有效推进,培养学生高水平的审美素养,已经成为相关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重点考量的问题。通过发现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美育教学的不足,分析和探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相结合的路径,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美育。  相似文献   

2.
视觉素养是"读图"时代人们的基本文化素养,鉴于医学影像学的特点和要求,影像诊断学专业学生必须拥有良好的视觉素养.本文从视觉素养概念、视觉基本理论以及视觉素养培养的策略等方面探索了视觉素养与读片技能的整合.作者建议在影像诊断学中,应讲授有关视觉素养的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传承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与现代设计教育融合,将"传承与创新"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以"学以致用"为教学导向,学习本土文化中的艺术传承与演变,进行创造性思维实践项目实施,以提高创新能力,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设计表现技法等专业技能,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从而为其后的设计风格和设计品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创意设计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针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与文旅产业所需创意设计人才在培养要求、素养能力、专业岗位等方面的"错位"现象,提出以文旅产业需求为根本,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创意产品研发设计能力为抓手,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产学研创用"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富阳市城镇职业高级中学创办于2000年,2010年2月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现开设医药化工、计算机应用、金融事务、商业贸易等四大类专业。学校实行严格管理与亲情教育相结合,以"点希望之火、育文明之人、成有用之才"为办学理念,实行产教结合,集教学、实践、科研、服务为一体,为社会培养"厚德博技、好学力行"的蓝领精英,把优良的职业素养作为学生的"第一技能"进行培养。学校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于  相似文献   

6.
杨蓓 《美与时代》2014,(3):81-81
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重的重新划分,设计实践的主题式训练以及学生整体设计思维方式的培养等方面综合论述配饰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分析了实践教学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服装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和装饰审美。打造传统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教育实践中培养"设计+文化+技艺"的新型高层次服装设计人才。以"立足当代之生活,融合当代之审美,做有民族情怀的设计,做有文化滋养的创新"为导向,以"技艺传承、文化积淀、设计创新"为内容,在创新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培养服饰传承与设计创新人才之路。  相似文献   

8.
高校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字体设计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了解字体设计在现代视觉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字体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际设计制作过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即将从事设计行业的高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设计专业中的字体设计课程应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实用性的设计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已经成为字体设计教学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从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及其基础课程的本质特点入手,分析"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在高校中传统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对比分析部分国内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建设性地提出以燕京理工学院在进行改革中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改革措施,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设计思维与方法"教学涉及多个艺术创新领域,应该注重文化产业中不同领域、不同项目的现代艺术流派在设计思维上的应用,以突破传统设计与绘画表现为视角,以开发学生设计思维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提出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创新构想,提升高校培养具有设计思维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作为艺术设计课程创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视觉素养是"读图"时代人们的基本文化素养,鉴于医学影像学的特点和要求,影像诊断学专业学生必须拥有良好的视觉素养。本文从视觉素养概念、视觉基本理论以及视觉素养培养的策略等方面探索了视觉素养与读片技能的整合。作者建议在影像诊断学中,应讲授有关视觉素养的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11.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优秀的设计师,学校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到设计的技能和理论,同时也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设计的根本意义,形成正确的设计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不断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应该明确社会职责的内涵,在未来的设计活动中将社会职责引入其中,寻求有效的设计策略与方法,设计出真、善、美的产品,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健康和美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艺术设计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具有设计能力、表现能力。传统的产品设计教学模式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忽略了动手实践和社会实践环节,"工作室制"模式正是针对这种弊端而尝试的改革与突破。在形式上采用开放式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出有观念、懂概念、具判断力、有创意突破能力和审美执行力的新一代艺术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13.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是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手段。21世纪,高科技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使中国的艺术教育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我国一跃成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新媒体艺术设计类专业也已经成为中国高校比较热门的专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出现的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脱离等问题进行阐述,强调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实用型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14.
当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无论质量还是规模都与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将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将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彭晓智 《美与时代》2013,(1):123-124
设计素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艺术设计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要提高创造力和设计想象力,首先应对学生的艺术思维方式进行科学地培养,然后再解决表现的方式问题,因此意象思维的培养成为设计素描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设计素描"这一概念起源于西方,首度将设计素描理论行诸于文字的是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和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拟定的《设计素描基础教学大纲》,而我国引进设计素描这一概念的  相似文献   

16.
将学科竞赛引入课堂教学中,将创新项目驱动法引入实际教学设计环节中去,形成"讲授+设计实践"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使学生掌握视觉传达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获得基本训练,从而成为具备创新设计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满足艺术设计领域的市场需求。学科竞赛机制下视觉传达专业课程中项目驱动式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新颖独特,需要在各项环节,多方面的开展多样化的课程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艺术设计的生命在于创新。目前国内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设计专业人才的专业水平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的一些问题。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应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师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手段,进行较全面地的改革,为我国设计与创意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上人们一直围绕着教育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展开激烈的讨论,"鱼"和"渔"何者为重,似乎毋庸置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罗杰斯把从事数十年的心理治疗方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应用到教育领域,在"鱼"和"渔"的选择上二者皆抛,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体现了一种"授人以筌"的教育理念。本文从其学习理论的提出、教育理念等方面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郑丹 《美与时代》2004,(1):52-53
进入新世纪,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行业发展的方向,一切从实际出发,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重视能力培养,增强创新意识,加强通知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充分发挥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势,努力营造"以学为主"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20.
黄维哲 《大众心理学》2020,(4):23-23,16
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小学生综合素养培育要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让学生具备实践创新、科学精神等基本素养。近二十年来,新民中心小学秉承"修心长智"之校训,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社会适应性等方面不断探索,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