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景观》系列为摄影师姚璐创作的摄影作品,其作品借用中国宋代山水画的形式,以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可见的绿色或黑色防尘布所遮盖的城市景观为素材,通过摄影后期技术,从而生成一个具有当代特点的青山绿水画面。摄影师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挪用",构成了新的视觉表现形式,在对传统山水绘画进行解构的同时,运用中国当下社会产生的"新景观"对影像进行重组,与传统艺术产生一定的联系并尝试进行一种对话,进而将作品引向新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的拉丁美洲有这么一位女性艺术家,她被贴上了"女性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标签,她的所有作品都是另一种形式的自传,"她画自己的流血、哭泣、破碎、孤独,她万分真诚地将痛苦转化为艺术,用自嘲的幽默和幻想来调和人生"[1],她在画布上倾注了人生的全部痛苦,这就是——弗里达·卡罗卡。谈到弗里达,大多数人会从"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的角度进入,抑或是从"超现实主义"的角度进入,大多数人会被既定的标签所限制,而只有极少数人将从一位女性艺术家对自己身体、情感、血缘最直白的生命体验出发,站在艺术家立场上看她所面临的一切。  相似文献   

3.
自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一书问世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历了一种空间转向。在整个后现代空间理论发展谱系中,詹姆逊延续与修正了列斐伏尔对资本主义抽象空间的批判和鲍德里亚解构资本主义理性空间的后现代理论逻辑;哈维通过对詹姆逊"超空间"的拓展,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形式、更加灵活的资本积累方式与资本主义新一轮的"时空压缩"之间的必然联系的论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肌理的意象表达是构成作品的重要形式要素,因为肌理具有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绘画艺术家们也在掌握和运用肌理、挖掘肌理的意象表达作用下表现出独特艺术效果。工笔画艺术创作中,对肌理意象效果的探索运用,丰富了绘画创作的画面语言形式和审美感受,令画面更加具有时代感和亲和力,给人以视觉冲击,形成一种绘画创作的新风尚。  相似文献   

5.
在油画创作中,技法对于艺术家的创作特色和成就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不论是传统技法还是现代技法,都有鲜明的优势,艺术家在表现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思想的时候都需要合理地运用这些技法。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油画创作在我国的发展必然要经历继承与创新的过程,其中技法的继承和发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要地分析了油画创作中常用的技法,包括传统油画技法和现代油画技法,并且以影像图片技法为例介绍了运用现代油画技法进行创作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6.
装置艺术是指在某一个场所和空间内由艺术家设计或制造的一种表现空间、存在、感知、体验的人为合成的艺术作品,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被广大艺术爱好者所追捧。本文通过"形意场"的概念,着重阐述装置艺术设计在空间中创新表达的张力性、多义性、包容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郝华 《美与时代》2023,(4):27-29
在艺术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单色化创作形式在现当代油画艺术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单色化色彩表现方式与传统油画创作不同,其运用一种或几种色彩传达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挖掘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单色化创作形式,了解现当代油画发展方向,从单色化概念、单色化语言的理解与创作、发展趋势与艺术价值几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十年里,"涂鸦"只不过是在形容孩子天真无瑕的绘画及绘画的过程;在现在的十年里,"涂鸦"也只不过是一些艺术家在街头巷尾的一种宣泄而已;在未来的十年里,"涂鸦"将成为一种"梵高"式的色彩,一种形式风格的读写,或是一种设计风格的创新。"涂鸦"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发生着独有的变化,从童话到街头艺术,再到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吉登斯既肯定了后现代主义对于宏大叙事的"解构",拒斥各种寻求普适性规律的观念及其理论形式,又承认能够对某些确定性的历史事件予以辨认与概括,尝试提出一种与马克思相异的历史解释理论.  相似文献   

10.
水墨动画片属于由中国艺术家独立创造的动画艺术新品种,将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两种表现手法用于水墨画技法,成功突破了动画电影史上"只有单线平涂,无其他艺术形式"的局面,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完全中国式的动画",是中国动画史上一个非凡的创举。  相似文献   

11.
关于卢梭政治哲学的当代价值与意义问题,不仅存在着自由主义的否定性与共和主义的同情式理解的分歧,而且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内部的纷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之中,以德拉-沃尔佩为代表对卢梭的民主政治哲学作出了"近马克思主义"的充分肯定的理解,而阿尔都塞则以一种解构阅读方式指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一个矛盾重重、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陷阱。作为阿尔都塞的学生,朗西埃同样以一种解构的方式,先是指出了卢梭式的共和主义的共同体民主政治之不可能性,但随后又认为现代民主的可能形式是一种充满着歧义与纷争的冲突过程。迥然相异的解读模式说明卢梭仍然是当代政治哲学不可绕过的重要思想资源。但由于缺少直接的政治实践经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卢梭政治哲学的过于文本化的解读,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具有建设启示意义的现代民主社会具体的治理体系理论与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2.
后工业时代绘画在西方艺术历史中转变与发展最为明显,这个时期所有的艺术家的创作都处在排斥学院派传统的对事物描摹的创作手法,而是转向描摹客观现实世界并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呈现出一种新的精神形态。这种全新的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形式,在色彩构成上不断挖掘,希望找到可以充分传递更具主观情感及思想的要素,这种探索的精神充分体现在艺术家们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及个人绘画技巧与风格上。1867年10月3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并在西方绘画历史中有着很高地位的皮埃尔·博纳尔是法国著名的纳比派画家。处在那个时期的博纳尔在画面上运用梦幻的色彩,在西方美术史上独树一帜,被称为"色彩魔术师"。  相似文献   

13.
尚杰 《世界哲学》2005,(1):16-21
通过关于德里达逝世一份意味深长的讣告,2004年10月下旬,以《纽约时报》为载体,引发了一场关于德里达的哲学对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的讨论.这场讨论的实质在于,德里达的解构精神究竟是一种一味摧毁形而上学的力量,还是通过对这种形而上学传统的分析,指出"一分为二"式的"二元论"的片面性,以致所导致的,从古至今绵延不断的一种固执的思维定式.德里达试图告诉我们,形而上学和古典辩证法传统在把一对和多对范畴相互对应、提升、同化过程中,势必排除或遗漏掉许多可能是更为重要的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可能是使事物得以出场和传播的更为真实的方式.解构不是破坏,不是摧毁,不是在消灭一个旧世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世界.应该把解构理解为事物在出场或传播过程中其结构的某种实际上的变形,一种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创新实质只是艺术家对新的世界、新的环境和新的思潮,有了一些新的体会而已。艺术家只要把这些真心体悟表达出来,就是创新。创新与风格的联系是一种内在联系,风格仅仅是创新的外部表现形式,这种形式不是以新奇为标准,而是以是否符合艺术家的心境为标准的。  相似文献   

15.
"设计"是个具有抽象性的现代概念,设计活动也被称为艺术创作活动。从表面上看,设计师的活动和艺术家的活动很相似,他们都用自己独特的创意在设计活动和艺术作品中表达着思想和情感,甚至在专业基础训练上,设计师和艺术家也有着相同的经历。然而设计美是一种功能美,一种实用美,设计美是功能与美的结合。设计美扭转了自康德以来的艺术活动方式,重新诠释了艺术和生活的相互关系,确立了一种新的艺术生产方式和艺术观看形式,使艺术活动更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正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安迪沃霍尔作为在机器复制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运用丝网版画制作作品的波普艺术家,开创了版画艺术走进现代艺术领域的先河。在中国,运用版画语言去创作的当代艺术家进入公众领域的包括,徐冰在版画研究生的毕业创作中运用了雕版印刷的方式制作的大型装置"天书"  相似文献   

17.
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说"眼睛是艺术的父亲".这一论断点出了观察对艺术家和欣赏家的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艺术家眼睛更加明亮,手更加灵巧,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同时他也指出,艺术欣赏活动本身也是一种能动的创造过程.主张运用心灵之眼进行创造和欣赏.  相似文献   

18.
在艺术创作中,"生"与"熟"是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从古至今,不少艺术家都在探析两者的关系。文章主要结合景德镇陶瓷绘画的现状,探究"生"与"熟"的辩证关系在国画及陶瓷绘画中运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何物,哪怕是旧品、废品,将它们换个位置去思考与利用,都有可能变成有用的甚至是珍贵的东西。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具有艺术价值。如何重新定位这些物品,发现其艺术价值,最后落脚到去感受创造这种小事物的艺术魅力,成为艺术家们新的关注点。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诠释"废品"这一概念,运用艺术化的形式将它们从人们口中的"垃圾"变成一件件让人惊叹的艺术品,让这些被我们忽略的物品,实现了它们在艺术上的价值。而在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下,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尝试着去发现、思考并利用这些物品,去创造它们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当代行为艺术不可避免地有着血腥恐怖、裸风盛行、荒谬怪异、挑战人性等"伤害""自虐"的极端化行为。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具有尖锐的指向性,它利用这种极端化的行为,以艺术家个体的行为极限与对自己直接经验的反思,使观者沉浸在一种恐怖紧张的情绪状态里。与此同时,作为行为艺术的"旁观者"也因为这种极端而得到一种探究感和复仇式的快感,无形之中将自己带入其中,将社会现实的不公与对现实的不解转化为另类的宣泄,在观看中压抑着的情绪得到一种复仇式的快感和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