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阿帕杜莱为了描述全球化趋势下发生的新变化,在理论中构建了种族、媒体、科技、金融、意识五种"景观",并阐释了从这五个向度发展而形成一个"想象的世界"的规律。其中电子媒体的兴起带给了媒体景观不一样的情景,也带来了信息爆炸式的增长。面对海量的信息,个体无法完全分辨信息的真伪,这其中被媒体所创造并有意或无意歪曲的或片面化的形象,使人们形成了一种错位的想象。这种想象进而使人们沿着更加多元的轨迹去实践。  相似文献   

2.
<正>一、引言越南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4民族)。在越南的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族群)的文化是与越南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族群文化研究多年来受到民族学乃至各个社科领域的关注。大部分研究指出越南历经一个世纪的历史变革后,近几十年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使得越南民族文化乃至族群文化也随之变革,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民族融合与民族文化价值的发挥与保存之间的不同冲突。  相似文献   

3.
正此次会议是关注"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过程中各种地方经验在文化、族群和宗教等方面互动,将中国置于国际空间背景中去思考,而文化互鉴助力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提法,更是在充满复杂性和挑战的实践中来实现。以"‘一带一路’——从空间和文化维度理解中国如何应对世界"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于2018年7月7日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主办,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范丽珠教授主持,挪威卑尔根大学、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透过沙特(Sarte)的"不良信念"、"身体"(body)等概念以及他关于犹太人问题的论述来探讨文化族群认同的问题.在其主要哲学著作<存有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一书中"不良信念"与"身体"虽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脉络,但就本文所讨论的主题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连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阐述沙特对犹太人问题的看法,除了整理出沙特关于族群问题的论点外,也藉此重新思索文化族群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5.
面条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食物之一。本文通过对中国面条文化的剖析,结合来源于儒家学派的核心词汇——中庸,从中庸之道(规律)、中庸之德(道德)、中庸之法(方法)这三个独特的维度来对中国面条文化中的中庸进行初探,从而让我们了解到"面条文化"与"中庸"三维度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所呈现出的社会态势。  相似文献   

6.
"义乌穆斯林现象"是发生在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的劳动力国际性流动的典型社会经济现象。义乌穆斯林群体的构成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而群体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跨地域和跨国主义的特征,他们不仅在社会关系上形成了在原住地和羁留地之间的具有共时性多股绞合的特质,并且建立起了一种跨越地理、文化和政治领域的社会场域,基于此,义乌穆斯林群体的族群认同也因特殊的社会互动关系和多元性的社会身份而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基于地域标签所引申出的地域人群范畴,与族群研究领域中的具体族群分类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就是尽管相关的族群概念不少都具备所对应的"地域"属性,但相反的,拥有共同"地域标签"的群体却并不一定就能被称为族群。然而有趣的是,在私下话语领域中,将地域人群与"族群"混用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于将这一标签与所指涉人群的文化表述、精神特质等联系起来。因而,从这一点来看,对上述两个概念间联系的进一步细分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旨在通过中国西北的一个具体个案来说明,地域人群概念与具体的族群之间切实存在着一种转化的可能,并且这一具体的转化可能并不需要相应的移民背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关注文化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流动、作用与影响。我们将马克思"世界文学观"放在世界文化史中考察,发现其有三种模式:西方为主体的跨文化模式;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交互模式;间性文化共同体模式。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对传统文脉采取批判性继承,对异国文化采用开放式借鉴,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处在两种张力(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张力)结构之中,处于两种张力中的文化主体面临文化招损和文化受益的价值抉择。中华文化既受惠于世界文化又要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是文化"全球本土化"的中国实践。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加剧的全球化趋势带来了空前的人口大流动,突破了传统的国界和宗教/文化区域的限制,使世界历史版图发生微妙且持续的变化。本文在关注人口的全球性迁移如何打乱"文化断层线"的同时,指出由于不同族群和宗教的移民对自身文化的坚守,美国社会出现了认同危机;以WASP价值为主体的文化熔炉说受到多元文化主义的冲击,同时,基于族群和宗教认同的人口发展趋势使得美国基督教内部形成显著差异与区隔。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22,(1)
费孝通先生晚年的"补课",既包括中学也包括西学,分别对应文化自觉内外用力的两个方面,本文着重考察了其补西学的一面。费先生之所以在耄耋之年花费极大的精力从帕克入手补西学,是因为文明比较是文化自觉的内在维度。费先生回顾帕克一生学行,看到族群接触中有共生无共识的问题是美国移民社会面临的根本困难。在全球化时代,这个美国的特殊问题已经演变成了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在经济层面已经连接成一个共生体系,在文化价值层面却远没有达成共识,反倒有陷入"文明冲突"之虞。如何再造一个与全球共生体系相配的共识体系?这是费先生晚年文化自觉念兹在兹的核心问题。他看到西方的社会团结模式有其内在缺陷,无法提供再造共识的恰切方案,转而反求诸己,在儒家文明的根本理念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经验中看到了希望,在全球化时代取中西之长,激活"克己复礼"的中国智慧,提出全球礼治秩序的"和而不同"原则,倡导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入阐释了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性指导。文化自信的内涵呈现为实践维度、理论维度、民族维度、时代维度和价值维度五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前两个维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基础和思想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性";民族维度和时代维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身份"属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位";价值维度则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向"。理论与实践的"定性"、民族与时代的"定位"与价值的"定向",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系统结构体系,同时也在根本意义上构成了文化自信的中国表达。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族群冲突的宗教维度日益凸显。这与宗教的"神"性、组织性、跨国界性,宗教的世俗化、现代化运动,宗教民族主义运动,宗教歧视性政策与行为,宗教精英以及宗教国际环境的变化等社会元素密不可分。然而以文化主义与理性主义结合的视野来看,宗教在很多时候只是国际政治、民族国家以及宗教团体三个层面中的冲突各方用以进行内部动员和利益争斗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宗教只是族群冲突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7,(3):5-22
意识形态既是政党的合法性基础,也是政党危机的来源;全球范围内主导意识形态的消长不但决定了一个具体政党的地位,而且型塑了世界政党政治的生态。按照19世纪末以来全球主导意识形态的变化,本文把世界政党政治分成以下四个发展阶段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1)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在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潮主导下的政党发展;(2)19世纪中叶至二战结束时在民族和阶级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政党发展;(3)冷战下的政党发展;(4)"第三波民主浪潮"下宗教和保守主义的回潮与政党政治。本文还试图解答如下问题:世界各国政党的组织形式有什么重要区别?这些区别又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政党危机是各国政党不得不经常面对的一个问题?当前世界的政党政治势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针对当前世界局势与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中国应当如何应对?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近代以来意识形态的消长规律及其背后的社会学原理,本文还用了较大的篇幅探讨了阶级、民族、自由主义和零和扩张性宗教这些在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各自所具有的基本性质。因此,本文还可以被视为一篇分析不同意识形态各自的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如何影响世界的政党发展乃至整个世界局势的文章。在本文的最后部分,笔者提出了"道德务实政党"的概念,认为这是解决政党危机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4.
"苗图"的视觉范式与其所处时代背景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结构关联,其图像与文字的空间组织与建构基于各少数民族族群的"集体无意识"和其原生的族源情感,同时又受到清帝国处理"苗疆"边务和文明进程的影响,最终呈现出较为清晰的文化意义指向。这种"图文互译"的视觉范式是18至19世纪中国南方(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图像再现与视觉表征。  相似文献   

15.
自马克思以来,意识形态总是以或暴力或日常的双重面孔出现,但伊格尔顿认为,这些并不足以概括它。伊格尔顿将这个问题放置到伦理的层面展开,指出意识形态所蕴含的不仅有人对世界的想象关系,也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秩序的建构。这些想象关系不仅是为了满足阶级统治的需要自上而下地建立的,还为了满足人的伦理关系的需要。在后一层面,个体总会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据此,伊格尔顿批判了意识形态是"欺骗""治理术"和"永恒的"等说法,指出它同样含有承诺性、复杂性和解放的维度,而后者更有助于开启一个解放性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意识形态理论中不仅从政治的维度揭示了统治阶级通过编造虚假的观点来进行意识形态统治的做法,而且还从历史观的维度深刻地阐明了这种意识形态统治与生产方式发展水平之间的具体联系。历史观维度上的意识形态理论所揭示的,是意识形态的社会历史属性,而不是其现实功能。它不仅不能被消解在政治维度之中,而且还是后者的方法论指导。准确地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维度,对于我们正确地解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及拜物教批判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时间流"(timeflow)是指从行为体验的角度来定义时间,即个体在当前某项活动中所感知到行为体验的时间过程,塑造"时间流"的维度包括:外部场景的塑造、自身肢体动作的配合、活动规则的初步感知、目标情感的逐渐融入、文化喻义的深入联想。影响个体"时间流"的主要因素包括感知和情绪,"时间流"也会影响消费体验和幸福体验。未来应关注时间"双扭结"价值函数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及验证"时间流"五个维度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8.
欧亚草原在历史上留存的艺术品数量多而类型丰富,其中"鹿"型艺术品不仅因其数量多,更因其代表了一定的草原游牧文化、族群审美特征、时代特性而备受瞩目。通过对其空间维度、造型类别、表现手法、装饰纹样来源的解读,了解到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左右在欧亚草原上生活的族群不仅能创造出多维度、装饰性极强的艺术作品,同时还能使作品体现出带有节奏感、张力和动态纹样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男性身体意象失调越来越普遍,大众媒体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大量研究证实了媒体对男性身体意象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身体意象的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调控等方面。研究者基于社会文化理论提出三重影响模型(Thompson,Heinberg,Altabe,Tantleff-Dunn,1999),用以解释媒体影响男性身体意象的作用机制。该模型假设社会文化因素,即家庭、同伴、媒体是身体意象失调的三个最初影响源;外貌比较和"瘦理想"或"肌肉理想"内化是社会文化和身体意象失调之间的中介变量。未来研究应关注被试群体的多样化,将实验室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并考虑其他变量的影响作用,对三重影响模型进行丰富和拓展,同时运用脑科学技术探究其神经机制。此外,还应从干预的角度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张一兵 《学海》2005,(5):67-72
本文集中讨论了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出的景观意识形态概念,以及情境主义用以反对和拒绝景观的革命策略.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景观已经将过去意识形态的看不见的隐性霸权变成了看得见的虚假影像世界强制,这种景观通过对人的欲望的制造和对象性诱惑,实现了对人的深层无意识的直接控制.所以,人们颠覆景观的最有效的革命途径已经从过去指向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阶级斗争,转换为存在瞬间艺术化的"日常生活的革命"扬弃异化和反对拜物教变成了艺术家的"漂移"和心理学意义上的观念"异轨",这种文化革命的本质就是所谓建构积极本真的生存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