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推广和普及,民俗艺术在多个领域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平面设计中运用民俗艺术不但可以使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得到提升,设计人员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艺术、更加全面地掌握民俗艺术、更加深入地研究民俗艺术。在平面设计中应用民俗艺术符号可以促进抽象造型的发展,可以在平面设计中构建民俗艺术符号模型,还可以把民俗艺术符号与平面设计结构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民俗产品是乡村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对乡村振兴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现实来看,当前我国民俗产品开发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文化、功能和技术等方面的缺失,这些缺失也暴露了民俗产品开发中伦理导向的阙如。因此强化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伦理导向,辅之于以"用"为中心的技术伦理导向、以"和"为中心的生态伦理导向和以"适"为中心的经济伦理导向,规范引导民俗产品开发,均衡和稳定民俗产品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兼顾并融合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文支撑。  相似文献   

3.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的美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也需要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赣南地区拥有着传承已久的客家文化,也有丰富的客家民间技艺,这些既可以转化为文化产业,改善物质条件,也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基于此,文章对民居、民艺、民俗三方面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文化保护的联系进行论述。赣南客家传统文化保护可以和美丽乡村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今,人们已不再只追求物质层面的满足,还追寻精神层面的享受,这种情况在无形中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基于此,现阶段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建筑风格等都成为能够促进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乡村的民宿景观,不仅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且具有历史、文化、科研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是传承地域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分析基于地域民俗特征的乡村民宿景观设计概况,并探讨其设计原则和表达手法,同时以德化古杏山舍民宿为例,进一步研究传承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乡村民宿多元化景观设计策略,例如民俗特征的传承,景观的整体化、生态化、创新化、人性化设计等,以更好地提升现代乡村民宿景观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5.
节日民俗文化在民间自然生成和积累,民俗节庆礼仪,是我国在刀耕火种的文明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一些以农业文明顺应自然环境的包括庆祝、祭祀、禁忌等的风俗活动。中国传统节日衍生出众多的民俗节庆礼仪,并具有众多类型和特点。探讨民俗节庆礼仪的价值,了解民俗节庆礼仪,对其保护有特殊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羌族民俗宗教中的宇宙观、神灵、宗教从业人员、生命仪式、节日、传说等方面都有苯教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出苯教与羌族民俗宗教交融的两种特征,一是羌族原有宗教形态与苯教的交融,一个是苯教与羌族社会文化的融合。苯教与羌族民俗宗教的交融不仅表明苯教在羌族社区传播和扎根的实践模式,也体现羌族吸纳、整合外来文化的主体性。苯教对羌族民俗宗教的影响对进一步认识我国当今社会中多族群多文化地带宗教文化交融特征、文化话语以及苯教的传播与发展都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朝晖 《美与时代》2006,(11):25-27
民俗心理,是指一定人类群体中蕴含的一种较稳定的习俗意识定势。它是民俗生活相在人们头脑中循环往复潜留下来的心理意识,经过历史的传承而逐步形成的。所谓民俗心理结构,就是这种心智的构成。人类可以在民俗心理结构的影响下,有意识地对艺术思维进行规范、导向和控制,对民俗意象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8.
我国少数民族中有一个独特的渔猎民族——赫哲族。勤劳、智慧的赫哲人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有的传统民俗鱼皮文化。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赫哲族民俗鱼皮文化的推广也要与时俱进,如从美学角度对装裱方面、传播角度对展示方面进行研究将有助于鱼皮文化的推广探新。总之,赫哲族民俗鱼皮文化的推广应当倡导以体验和互动为核心的现代化网络展示,强调展示信息的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题材内容包罗万象,它是人们生活的一面镜子,不仅能照出这片地区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也以独创的艺术特点反映黄河三角洲地区人们的审美追求与情感诉求。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的艺术特点表现为图形简约不简单、追求线条美的传达、明艳绚丽的配色、题材内容丰富多样四个方面。耿延祯的《水浒人物》、李莲秀的《农家乐》、兰福梅的《捉迷藏》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品,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旨在论证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是中国剪纸文化的重要一支,对其进行研究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审美习惯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俗是民间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而民俗节日通常则比较集中地展现民俗。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节日。我国历史悠久,民俗节日繁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俗也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1.
程万里 《美与时代》2006,4(12):22-25
科学与民俗虽是两种文化,但二者都起到影响人们生活、约束人们行为的双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距离也越拉越近。一方面科学是移风易俗的有力武器,无时无刻不在改造着隐藏于民俗之中的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另一方面民俗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空间。科学与民俗作为人类思想中两个不同的领域,相互之间既有冲突,更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91,(8)
佛教传到中国,在长期中国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礼俗、习惯,也普及民间,以至演变成为中国的民俗。法辉法师的《简论佛教与民俗》,从佛教节日、佛教制度与民俗的关系,寻绎出一条演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13.
民俗学和思维科学是两门年轻的、与人类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民俗思维研究是两者相互嫁接创造出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4.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是社会上长期形成并广泛流行的风尚、礼节、习俗的总和。它既是一定民族、地区的文化现象,也反映一定时代的观念形态。民俗的形成和演化受地域、时代的影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的意识,和宗教信仰的关系更为密切。不过在流行的过程中,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淡化了阶级意识的差异性,形成本民族、本地区共同特有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土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自己的宗教信仰,也形成了许多美术形态,尤其是民俗仪典美术。民俗仪典美术是湘西少数民族宗教美术的重要内容,也是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还是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扩大内需"已成为当今经济增长的主旋律。积极开发利用民俗艺术文化,深入挖掘整理得天独厚、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资源,使民俗艺术转化成商品时形成规模,集聚成产业化态势,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的每个传统节日,几乎都存在着禁忌事象.禁忌,已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特有民俗.节日禁忌民俗除了有避免招致不幸的缘由之外,更多的则是提示人们注意气候变化,维护节日气氛,传播文化理念等诸种功能.  相似文献   

18.
张圣君信仰的形成约在两宋之交。张圣君历史上真有其人,被民众神化,是在唐宋之际福建造神浪潮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宋代张圣君信仰的文人化气息非常浓厚,这与文献记载者的身份和当时社会背景有莫大的关系。进入明清,张圣君信仰的俗民化特征日趋明显,在传说和民俗方面则不折不扣地体现出农业神信仰的实质。张圣君由人而神的过程在造神时代也只是沧海一粟,而他能在众多的神灵中脱颖而出,信仰突破原有的空间、地域,辐射到更加广袤的地区,其传说和在信仰基础上形成的民俗对其助力甚大。  相似文献   

19.
民俗,包括的范围应该是非常广泛的。它表现为风俗、习惯、心理、观念等,具体说,有服饰、食品、住宅、游戏、礼节、姓名、迷信、丧葬、节日、婚仪、民间文学、民风、结社、谣谚、俗语、艺术、技艺、以至骂詈和自杀的方式等等。下面例举一些常见的民俗现象,来分析和说明民俗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长期的酝酿、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北京民俗与中国土生土长的制度化宗教——道教发生了互生互动的密切联系,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道教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民俗。每年正月十九日的白云观"燕九节",是京城非常重要的道教民俗之一。自元代中后期以来,"燕九节"历经流变与传衍,不仅在北京传承悠久,在全国也不乏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