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5新潮美术"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于中国的一次以西方现代主义理论为核心的当代艺术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艺术勃兴的局面。"85新潮美术"运动的产生,离不开艺术家自身的反思以及创作环境的变化。对于"85新潮美术"运动的精神实质,目前学术界仍然有着诸多争论,为此,将从人的问题和艺术主体的复归这两条路线来论述个人所理解的"85新潮美术"运动的精神实质。时至今日,"85新潮美术"运动依然对我们产生着深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抽象水墨,确立于"八五新潮"美术时期,是中国画领域中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样式,它既是当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3.
给个体呈现一副正视前方的眼睛线索,会使个体的行为发生明显的变化,即出现眼睛效应。以往研究发现,特质公我意识较高的个体在眼睛线索下会表现出更多利他行为。本研究采用句子重组任务启动被试的状态公我意识,通过独裁者博弈任务,考察眼睛线索与公我意识交互作用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启动公我意识和呈现眼睛线索均可以显著提高被试的利他行为;更重要的是,眼睛线索下启动公我意识可以促进利他行为。该结果表明,眼睛线索与公我意识交互作用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周继旨等提出的先秦儒家思想中出现独立人格觉醒的观点,指出直到十九世纪在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中,没有什么“个人独立人格”可言。孔子的“人”是指人的“类”而不是具体的个人,“天地之情人为贵”也只是贵其有义不同于动物。中国古代“人为贵”的观念引导出来的是中国古代的人道主义,而不是近代意义下的人权和个人尊严。孟子时代出现的士阶层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历史趋向,有利于个人独立人格形成的恰恰不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士”而是以杨、墨为代表的“士”。荀子比孟子前进了一大步,他强调“群与分”,“维齐非齐”的法制思想为个体在群体中争得一席的位置,但这只是理想而已。个体人格独立在荀子时代仍然谈不上。不应该把“独立人格的觉醒”和“士阶层的独立人格的觉醒”等同起来。“士阶层的独立意识”指的是“集团意识”,而“独立人格的觉醒”指的是个人意识。“独立人格的觉醒”只有在“士阶层的独立意识”解体之后才能建立。但这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具备这种条件。  相似文献   

5.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即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儒学是一种带有强烈入世色彩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系统,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上,强调整体至上,公利优先的价值取向,使儒家士大夫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但是,这种社会担当意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时代氛围中弱化了。关注自我、及时行乐,成了这一时期士大夫的风尚。这一风尚对于促进个体意识的觉醒具有积极意识,但对于社会秩序的整合与重建来说,却不可避免地具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八五美术运动是我国美术发展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涌进了大量西方艺术风格和哲学美学思想,影响力波及我国艺术各个领域。从中西方融合的角度进行研究,以八五新潮时期出现的一批优秀艺术家和作品为研究对象,以作品中体现的人文理想精神为研究重点,从运动的兴起、中西方艺术语言融合因素以及人文理想的表达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美乎?丑乎?     
行为艺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另类艺术形式,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是采用很夸张的表现手法,用身体行为来表达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些行为有的是美的,有的是丑的,但都不是人在正常状态下的行为。行为艺术的鼻祖是一名叫科拉因的法兰西人。1961年,他张开双臂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被称为人体作笔。这种艺术在中国的出现,始自上世纪80年代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的85新潮美术运动时期。可见中国行为艺术的胚胎是源于西方的母体,那么,它在中国这片土壤里能够成长壮大吗?从本质上来讲,艺术是为了求得对自然的精神超越,是一…  相似文献   

8.
如今,中国当代书画在书画家和策展人等人的推动下越来越代表了中国当代的文化意识。无论是从早期"星星画展""85美术新潮"等现代书画实践之中走出来的书画家们,还是深受西方书画氛围影响的新一代青年书画家,都不约而同地投入到了中国当代书画创作的大环境之中。进入新的时代,当代书画家的身份在工业化的大环境下需要重新探讨。从社会身份、文化身份以及书画身份三个方面对中国当代书画家的身份进行文本讨论,并以此探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代书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魏波 《世界哲学》2023,(6):109-116
现代社会,作为个体的人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同时也出现新的自我迷失,映照出现代性带来的时代精神的危机。马克思、尼采等现代思想家深入研究了自我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从社会文化结构的整体及其变迁中探讨了现象背后的微观和宏观机制。借助对现代社会精神结构尤其是各种病态现象的分析,他们发现了自我的深层结构,揭示了道德文化塑造自我的微观机制;同时,借助对资本及权力的批判,他们又揭示了个体迷失自我的宏观机制。这种自我迷失不仅使人难以形成自我的同一性,也直接导致人的病态。对上述问题的反思构成现代性批判的一条中心线索,而在启蒙中推动自我的觉醒则成为“治疗的学问”的哲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艺向来重视传统与流脉,书画艺术尤其如此。文人书画家向来深研传统,在传统的脉络中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更注重的是合乎"理",合于"矩"。自明中晚期至清初的徐渭、石涛、朱耷开始,中国绘画却出现了创作意识与审美风格的个性化。而在清中期以"扬州八怪"为核心的扬州画派中,更是凸显出画家强烈的个性与个体意识,在绘画思想中显现出创作的独特性导向,这使扬州画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扬州八怪"之怪,很大程度上也是怪在个性与个体意识。文章试以金农为例,分别从金农的落款、墨梅、漆书三个角度分析个性意识在中国文人中的觉醒。  相似文献   

11.
荆琦 《美与时代》2005,(11):20-21
中国当代艺术从"85美术新潮"的一声发令枪响到如今已经历了整整二十个年头,艺术家们最初的狂热、叛逆渐渐为冷静与理性所代替,公众的态度也已经由费解和排斥变为领会与接受,渐入佳境的当代艺术正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刻强烈的时代关怀席卷着整个中国艺坛.蜕变后的当代艺术需要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阐释,那么,选择恰当的观照方式或方法便是通向艺术家、理论家以及审美大众对当代艺术有全面准确的认识与评价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发展,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女性主义成为当代流行的一种文化思潮和艺术运动。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传入以及中国本土的女性问题引起了中国女性艺术家对女性主义艺术的思考和表现。申玲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生代"艺术家,她根据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表现性的情爱主题的作品,这一系列的作品都渗透着女性主义的思想,在画面中表现平等的爱与和谐的夫妻关系。文章旨在通过使用女性主义美术史的方法分析申玲作品中的性爱主题,感悟其中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3.
风起云涌的设计新潮,和波诡云奇的现代美术运动息息相关。本栏目将引导你走进西方现代画廊,"悦读"、研究这些异于常人的画家的心灵,寻绎西方潮起潮落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独立人格的觉醒是人类主体意识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在中国,这种觉醒只能在春秋战国之际以“士”阶层的学说表现出来。孔子提出“不可夺志”的“匹夫”精神和“智”、“仁”、“勇”的道德自我完善的标准。孟子提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丈夫”气概,和“君子有三乐”的境界。孔孟都强调了,“知耻”、“有耻”和“朋友有信”的问题。这些都是“士”阶层的独立人格觉醒的反映。独立人格觉醒问题伴随先秦儒学由孟子到荀子的转折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孟子以“心”释“仁”,把个体独立人格推衍到空前的高度;荀子以“礼”释“仁”,强调“制天命而用之”,人类群体的人格从而确立。实现这个转折的轴心是人性善恶之争。其中所蕴含的伦理学上的意义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5.
随着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学生整体意识的培养显得愈加重要。从总体上讲,美术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素描、色彩和速写。这三个部分直接影响着美术基础教学的主要方向,也使学生有了对基础性美术学习的认识。在这些美术教学课程中,对学生整体意识的培养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策略,都对画面深度、艺术层次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美术基础教学中学生整体意识的思想内涵、常见问题、培养策略进行探究,供同行业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女性意识和后来的女性主义艺术运动不仅给西方美术史及西方的女性艺术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东方的女性艺术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文章从女性艺术家被艺术史"忽视"的原因为突破口,以中国女性画家潘玉良的女人体画为例,分析了潘玉良女性意识的觉醒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旨在了解女性意识对于女性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积极情景线索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向被试呈现代表积极情景线索的材料(一段含有互助、和谐信息的公益短片),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范式,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研究积极情境线索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结果表明:未观看积极情景线索材料的被试表现出显著的内隐攻击性,而观看积极情景线索材料的被试的内隐攻击性不显著;积极情景线索的主效应显著,且这一效应不存在性别差异。这说明,积极情景线索能有效抑制个体的内隐攻击性,并支持自我攻击信念IAT是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从苏格拉底、黑格尔到克尔凯郭尔,西方哲学史上有一条明晰的反讽线索。当代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承继西方哲学的反讽传统并把反讽概念涉及的伦理学问题明确定位为:个体的精神成长与其公共责任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亦被罗蒂称作公私关系。罗蒂认为,我们无法在理论上把私人完美和公共团结统合起来,兼得两者的办法只有一个,即在一个"反讽自由主义"的社会中,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划出一条界线来,让两者各守其界、各得其所。罗蒂的这一思考进路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们个体精神成长及公共团结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冯夏婷 《心理科学》1999,22(1):88-89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条线索来认识情绪的发生发展:一是从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考察作为全人类共同的人类情绪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二是从个体成长的线索来考察,从胎儿、婴儿到儿童、成年,情绪的发生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有哪些共同的规律。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条线索人手,概括前人已有的研究,探索人类情绪产生发展的机制。1人类情绪的发生和发展1.1研究人类情绪发生发展机制的方法人类情绪发生和发展的研究,不仅是心理学家极感兴趣的问题,同时也是人类学家、神经生理学家等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在这方面所作的研究,从方法上看…  相似文献   

20.
曾红  苏得权  姜醒  陈骐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5,47(7):890-902
药物相关线索反应不仅表现在心理渴求, 也表现在强迫性用药行为上。相关线索下, 除包括奖赏环路在内的边缘系统被激活外, 感觉-运动脑区也被激活, 引发自动化动作图式的表达, 这对相关线索反应及复吸行为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否所有相关线索都会激活感觉-运动脑区, 目前, 还不清楚, 而这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磁共振扫描, 生理测试等方法探索了不同类型相关线索下, 海洛因成瘾戒断者的大脑激活状况, 试图了解他们在不同线索刺激下的大脑反应。采用组内实验设计, 测量29名海洛因成瘾者相关线索反应下的血氧水平。结果发现, 相比对照线索, 所有药物相关线索, 包括药物、用药工具、用药动作线索都更多激活扣带回、海马、舌回、梭回等与奖赏机制相关的脑区; 而不同类型的药物相关线索之间的比较则显示, 用药工具和用药动作线索更多激活了双侧颞中回、双侧顶下小叶、左侧顶上小叶和右侧额下回等感觉-运动脑区。用药动作线索比单纯药物和用药工具线索, 激活了更为广泛的动作脑区。由此, 我们认为药物相关线索导致成瘾者大脑中奖赏和感觉-动作两套系统被激活, 包含用药工具、用药动作在内的相关线索会激活更多的感觉-运动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