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医论心理 社会因素与肿瘤的相关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传统中医学的情志所伤与肿瘤的关系传统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思维活动称之为神 ,而人的一切组织器官是物质形态。“形神合一”是中医基本核心理论之一 ,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体现。它是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心身观基础上产生的。我国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对“形神合一”理论阐述颇多 ,认为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 ,神是形的主宰。张景岳在《类经、针刺类》中说 :“形者神之体 ,神者形之用 ;无神则形不可活 ,无形则神无以生。”反应了“形神合一”是中医的生命观。形与神之间的平衡、和谐对人的健康是至关…  相似文献   

2.
京剧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戏曲,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京剧胜谱是京剧艺术魅力的直接表现,它的形成过程也像京剧一样,吸取了很多地方戏曲剧种的特点,京剧脸谱是当今戏曲舞台上谱式最多,最完整的脸谱体系,是中国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中国画中“重神似”而“轻形似”的美学思想,被运用到戏曲脸谱中。脸谱中的“离形”(拉开与自然物象的距离)、“取形”(以变形的装饰化的手法取自然物象之形)、“传神”(传人物的性格、神情、心理、品德之神),就是中国画中“遗貌取神”的“重神似”的美学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写人。最难的是让人物活起来。“活”者,神彩飞动,跃跃欲出之谓也。有些文章中的人物,只见其形体,而不觉其神韵,这样的人只能算做“偶人”,不能算作“活人”。但是,人非幽灵,人总是要以其形体显示自己的现实存在的。人物的“活”气,即神韵,必须通过“形”才能表现出来。作者描绘人物,也万不能离开“形”。这就是明人唐志契《绘事微言》中所说的“传神者必以形”。“神”因“形”而得传,传神之“形”系指人物的独特之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特点,而显示其神韵。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  相似文献   

4.
依据读者来信提出的问题,现于前面所讲“变”“化”部分稍作如下补充: 六爻不动则不变,动则必变,老阴变为少阳,老阳变为少阴,是为爻变。爻变,有变回头之生,有变回头之克。凡“用神”、“元神”宜变回头之生,不宜变回头之克;“忌神”,“仇神”宜变回头之克,不宜变回头之生。六爻安静,旺相之爻可以克休囚之爻,亦可以生休囚之爻。卦有动爻,能克静爻。而静爻不能克制动爻。凡卦有动爻,动而必变,变出之爻能生克冲合本位之动爻,不能生克冲合它爻,而它爻与本位之动爻,亦不能生克变爻。如子月卯日测得《坤》之《晋》。  相似文献   

5.
前贤未充分注意和深入研究《通书》之“神”及朱注、牟宗三的评论。周敦颐的《通书》明确以“神”为与“物”相对的形上存在,同时又有遍在性、微妙性、活动性。以“理”来诠释《通书》之“神”,是朱子注的重要特点。牟宗三认为,朱熹的“理”是存有不活动的“但理”,以这样的“理”论“神”,失落了《通书》之“神”本有的灵妙性。牟宗三对朱子之理的认识有其片面性,但他对《通书》之“神”内涵的揭示有其思想的深刻性,不失为一种富有新意的创造性阐释。牟宗三把诚体、神体、理体、心体贯通为一,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的生生不息的天命流行之体,这些阐释对我们重新理解北宋理学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教内丹性命双修与中国器乐形神俱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钊 《中国道教》2004,(4):11-13
一 、道 教 内 丹 学 中 的 性 、命 身 、命 、气 、精 、形 等 物 质 性 范 畴 。 固 ,气 聚 则 神 灵 。 性 无 命 不 立 ,命 性 命 二 字 为 道 教 内 丹 学 之 纲 在 “性 命 关 系 ”方 面 则 代 表 了 “物 无 性 不 存 。 真 人 云 :“神 是 性 兮 气要 , 内 丹 学 文 献 中 对 性 命 问 题 的 质 与 精 神 ”、“身 与 心 ”、“形 与 神 ”、 …  相似文献   

7.
盖光 《管子学刊》2012,(2):44-49
“穷神知化”包蕴自然天地的“化”与“变”,亦呈现生命活动及“生生”运演的“化”与“变”.其中的“神”既有自然天地之德性内蕴的“神”性,也有人悟解生命实在与精神、德性品质及审美体验所蕴积的“神”性,并通过人的活动(社会、道德及艺术审美)的现实化、对象化而转化不断放射、放大.“穷神”亦呈现由理性的体认去穷究感性、现实事物及生命存在的本根,深测“大化”运行及内外转换的生态轨迹;“知化”也表征着人们通过感悟生命而润化生命,进而品味、悟解审美与艺术生态之妙的机理.中国古代艺术与审美中的“神”也经由自然生态之“神”、生命之“神”向人转化,通向人的精神之“神”,以凝化、结晶而成就艺术之“神性”.  相似文献   

8.
后天返先天是道教修道的基本原则。所谓“先天”、“后天”是指组成人的精气神的先天、后天,先天精气神是指元精、元气、元神,后天精气神是指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修道之所以要后天返先天,是因为后天与先天比较起来,后天是派生的、有形的、有害的,人只有返于本原的、无形的、有益的先天状态,才能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与天地同在的神仙境界。后天返先天的实质就是由后天有形返于先天无形,由后天形气返于先天神气,由后天物性返于先天元性,由后天之物返于先天之道。后天返先天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就是内丹修炼的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和炼神还虚四个步骤。  相似文献   

9.
李莎 《美与时代》2014,(10):95-95
陶瓷的造型演变有着各种可能和因素,器形中的造型便是集“器”之用与“道”之意于一体。通过具体描述几种思维方法,并结合陶瓷艺术的特殊性来分析如何将“器”与“道”融于器形之中。只有弄清楚它的特殊性,才能真正深刻体会陶瓷器形之美。  相似文献   

10.
天(上帝)之微观“天”与“上帝”在古人心中,是非常原始的观念,他们认为天或上帝是无限完善的神,创生宇宙人类,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他的意志降在人身上,即是天命,天命表现于芸芸众生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上,即行善避恶。天或上帝与其他神灵不同,上帝是唯一的至上神,而其他的神灵不只一个,古人相信上帝之下,派有众神管理宇宙事物。如:山川之神、日月之神,古人肯定天地万物之发生,是上天使之发生,万物的存在、自然律和道德的存在、人类的命运,在天或上帝身上才能找到最后的理由。在他们心中,这是一位有位格的、主宰性的至上神…  相似文献   

11.
散文散在“形”,两“神”是绝对不能散的,纵然再优美的文字语言,也需要有“神”的约束,而结尾则往往是“神”的集中点。好的结尾往往给人以画龙点睛之感。正如杨朔的散文一样,结尾往往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给人一种特殊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2.
神在先秦主要有鬼神、神化、心神三个义项,作为心神之义的神是《庄子》所论之神的重点和特色。本文全面考察《庄子》中出现的约112处神字,并以鬼神、神人、神奇、神明、精神、神者、形神、心神、神气等关键词为线索对《庄子》之"神"展开论述,认为抱神、守神、全神是《庄子》养神修道的核心。而道的虚无性是心神的根本,人只有守神以静、虚无玄漠、纯素精一,才能全神,才能与道相合而全生。  相似文献   

13.
以魏晋作为一个大的分水岭,人物画的形神之变可分为魏晋之前、魏晋、魏晋以后三个大的阶段。魏晋人物画家在观念上的转变,是古代人物画形神之变的重要起点,其突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晋的卫协解决了画艺精微的问题,使得人物画在"形"的认识和应用上有了根本的变化;二是顾恺之解决了画人物"传神"的手段问题,并首先提出有关形神的问题,完成了古代人物画由不自觉的感性认识进入到自觉的理性认识的阶段。顾恺之"以形写神"的观点与汉画的遗形取神恰好形成反拨,开始了中国古代人物画真正关注"形神"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守一     
道教修炼方术。守持身中魂神,使之不受外界牵扰,与形魄相抱为一的内修方法。道教认为,人身藏魂、魄、精、神,其中魂与魄,神与形(精生形)相合相依,人才能生存。魂、神属阳,好动驰,魄属阴,喜静止;而声色财货,又常诱人神昏魂驰而不守舍。如不制止,魂神将离形魄,以致病死。因此,修道者须割弃嗜欲贪念,断绝魂神外驰的通路,使其长  相似文献   

15.
与魏晋玄学的其他思想家一样 ,郭象哲学在形式上同样是围绕“圣人”问题旋转。翻开郭象《庄子注》 ,处处可见圣人的身影。它的本体论、历史观、认识方法、政治与人生哲学 ,都在圣人身上聚焦 ,并且通过这个理想人格得以表达。因此郭象的圣人论是一个复杂的结构 ,贯穿其哲学体系的各个环节 ;只有运用郭象建构圣人理论的形名方法由表及里 ,通过心性论路径升堂睹奥 ,才能揭示其独特的时代内涵。一郭象认为 ,圣人的本质是“神人” ,“神人即圣人也。圣言其外 ,神言其内”。 (《庄子·外物》郭象注 )之所以用“神”称其本质 ,是因为其精神活动变化…  相似文献   

16.
《管子》天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管子》“天”的含义有至上神、自然神以及运行变化有自身规律的自然之天。基于这种认识,天人关系表现为一是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直接的因果关系的“天人感应”;二是人效法、顺从“天道”,利用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宰自然,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它在先秦的天论思想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叶小舟     
浪涛中有声音在说:“只有扬起主灵的风帆,才能前行不偏,借着神爱的劲风,驶向辉煌的彼岸。”有这样一叶小舟,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海面,找不到航线,在迷途中往返。升帆迎风吧,不要犹豫,不要迟延C神的大爱和力量,定使小舟一路平安……一叶小舟@李宗国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一位神学生对我说:“基督教若不宣讲末世,那还叫基督教吗?基督教若只是一个道德论坛,那与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又有什么区别?”言下之意,今天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已经改变了,不再“正统”、“属灵”了。在某些人看来《圣经》只有一本,教义只有一套,那么神学也只应有一种,是不会变,而且是不可变的。 那么,人对上帝的认识是否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早年出入儒释道,经龙场大悟觉化生死一念,实现了生命的彻底超拔。考诸阳明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乃是基于"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理念:人心与天地万物神感神应,即是一体之仁的感通不已,亦即彻生彻死之"真己";但为私欲执著所遮蔽,众生沉沦于"躯壳之己",故有"小我"之生死。体证生死的关键,在于挺立知是知非之良知,笃行事上磨炼之工夫,真诚地面对现前一念,破除私欲执著之遮蔽,恢复一体之仁的神感神应,以证入"大我"之化境。然而,一体之仁的体证,不离伦物之感应,故自我的生死超越,关乎他者的生命安顿。因此,阳明之生死觉化,既未堕于虚无寂灭之窠臼,亦未落于自求解脱之坑堑,正是通过对长生不死的视域转化,阳明构建起了"致良知"的道德形上学。  相似文献   

20.
伊文 《天风》2002,(1):15-16
经文:太25:14-30 这段经文是主特别对门徒所讲的,对于我们这些事奉神的人来讲,这段经文尤为重要。三个关键词第一个词是“才干”。它的希腊原文含义是指“能力”。在这段经文中我想它突出的是一个人事奉神的能力、对事奉机会的把握能力,可以笼统地概括为我们所说的恩赐。从经文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人都有他的才干,才干只有大小之分,而无“有无”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