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德国电影历来以冷静思辨著称,在女性主义表达方面同样如此。特洛塔作为德国最为知名的女性导演,一直致力于女性题材,电影《三姐妹》正是其导演风格较突出的一部影片。但本片女性困境的重心并未放在工作或政治权利的争夺上,而更多关注了女性内部的微妙关系。导演对女性主义的深入认知,体现在并未简单二元对立地歌颂女性或贬低男性,而是通过"姐妹情谊"的分析,探讨在女性团结的内部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最终给予美好期许。不卑不亢,正是其创作最值得尊敬之处。  相似文献   

2.
2000年作者的著作《重塑女性:新西兰电影史》由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之际,正是新西兰女性电影欣欣向荣之时。20世纪70年代,随着20世纪女性主义的高涨,从"国际妇女年"的电影《我最好的朋友们不少是女性》(1975),到随后9部女性主义纪录片的出品,电影制作也出现了井喷。这些影片所产生的能量,以及由国际女性主义历史项目所揭示的女性从前在各个创意领域作出的默默无闻的贡献,都十分具有感染力。一种乐观主义情绪也随之出现,没什么是不可能的。女性运用摄影机,把镜头对准了自己与自身的问题。1980至1990年之间,性别问题题材的故事片与戏剧急剧增加,与此同时,过去被边缘化的人群也开始接触技术以探究性别与身份政治。新西兰国内的毛利人、太平洋岛国裔、亚裔、南斯拉夫裔、希腊裔都拍出了有关身份认同的电影,这些电影都影响极大,而有关电影形式的实验也在增加。自2000年起,女性地位有所下降,电影制作与实验也在减少,这是对女性主义的强烈抵制、2008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和财政削减,以及政党向保守、厌恶女性的右翼资本主义政府转向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提议通过对主要创意人员的一系列采访并结合全球形势来考察电影环境的现状与变化。这些主创人员包括:著名女性主义导演盖琳·普雷斯顿,学术纪录片导演安妮·戈尔德松,故事片导演克里斯蒂娜·杰夫斯(代表作是关于西尔维娅·普拉思的《雨和西尔维娅》)与菲奥娜·塞缪尔(关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生活的《极乐》),希腊裔女性主义学术电影导演阿西娜·楚莉斯,毛利人电影剧本作家里维阿·布朗(代表作为《夕阳武士》),萨摩亚导演贾丝廷·西梅伊-巴顿,印度裔学术导演舒奇·科塔里与电影摄影师梅丽·冈恩,以及年轻一代的女性主义导演布丽塔·麦克维。本文将采用分析与反思相结合的方式,汇同历史观点与当今观点,比较作者在《重塑女性》一书中的历史发现与当今形势。  相似文献   

3.
2008年魏德圣首次执导的电影《海角七号》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引起大家对台湾新的导演的关注,其中同一阶段的女性导演也凭借她们的优秀作品,进入关注的视野。"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是这一时期的女性导演所面临的困惑,也决定着她们以后的发展方向。或许对于每位导演而言,她们都有各自的取舍,但这探寻的过程也正是她们个人风格的形成与体现。  相似文献   

4.
赵颖  陈清华 《学海》2012,(3):176-179
从《小山回家》到《海上传奇》,贾樟柯用10多部电影记录了中国当代变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与冯小刚、张艺谋等由于影片题材及风格转变而只能贯之以"导演作品"的电影不同,贾樟柯的电影由于一些元素的重复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类型",而贾樟柯也是目前中国少有的形成自己"类型"的导演。本文从内在观照、风格、表演、定位等方面分析了贾樟柯的电影"类型化"元素,试图为他的"类型"电影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电影叙事学不是关注电影表意的层面,而是关注影片的叙事结构与叙事功能,是对一个影视作品叙事结构的抽象性研究分析。2015年国庆档,一部制作成本仅为170万的农村现实题材悬疑片《心迷宫》的上映引发了业界的热议,获得了极好的口碑。作为谜题电影,《心迷宫》的成功得益于导演精湛的叙事技巧,具体表现为:全知视点与多重内聚焦相结合、时间的变形和非线性的时序、版块式拼图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6.
20年代女性作家以群体写作的方式关注着情爱题材。她们以爱情题材为切入口来反叛女性的压抑,这显示了作家们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以“精神恋爱”为模式的情爱小说创作则彰显了女性作家们女性意识的觉醒是表层的外在的,这也造成了其情爱小说创作反封建反传统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7.
潘娣 《美与时代》2007,(4):114-115
本文以中国女性电影和女性导演为切入点,审视近年来女性电影创作中的女性表达,运用女性主义观点对女性电影重新定位,从女性视点、观影方式、叙事风格和主题四个层面探析女性电影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电影商业化日益严重的当下,已然跻身中国主流电影市场的贾樟柯仍拓荒于艺术电影关注边缘社会、关怀个体的原野,重新审视大时代下电影与现实的关联。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新电影《江湖儿女》延续其关注社会底层边缘人群的感情倾向,将镜头聚焦于时代浪潮中摸爬滚打的"江湖儿女"的命运变迁,以多重隐喻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了一位辗转于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女性不断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绪论 宁浩的电影创作已经成为华语电影圈重要的文化现象,像宁浩这样善于经营故事、又能在叙述语境中暗含主流文化价值倾向的导演并不多.在中国电影产业化时代(或即将要迈入产业化时代)的制片环境下,宁浩电影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以游刃有余的叙事技巧开掘了题材富于观赏性的故事,以喜剧演员风格化的表演和流畅的影像风格,凸显了导演驾驭商业电影题材的能力;同时,在保持观赏性的基础上突出艺术品味.而来自台湾的魏德圣,因《海角七号》一夜间为观众所知的从影经历与宁浩有点相似.但很显然,魏德圣的电影创作之路比宁浩要艰难多了,尽管目前执导的两部长片中还不足以形成稳定的风格,但其骨子里的诗性情怀使他的电影带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诗性品格.  相似文献   

10.
得益于秘鲁导演克劳迪娅·略萨、阿根廷导演露西娅·普恩索和鲁克雷西亚·马特尔,拉丁美洲女性电影制作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国际关注。在谈到这些获奖导演的作品时,往往不为人知的一面是,她们的所有电影均是与欧洲联合制作的。而一些项目,诸如与法国戛纳电影节关联的法国电影基金、荷兰胡贝特·巴尔斯基金、世界电影基金和西班牙的利比利亚传媒项目在她们的电影制作中发挥了作用。本文将以其电影节获奖作品《玛黛奴莎》(2006)为引子,以影片《伤心的奶水》(2009)为焦点,通过探讨克劳迪娅·略萨的作品来讲述这个故事。一些学者对他们视为欧洲对"世界电影"的新殖民主义干预进行批判,还有一些学者对资助机构有能力完成的工作歌功颂德,本文将对他们的种种论点加以考量。文中提出,我们应该将略萨的文化生产置于这些范式中的何处?由于影片受制于为了迎合欧洲电影节观众而采取的他者化进程,那么影片是否印证了批判立场?影片是否如某些评论家所指出的,是从种族主义的、新殖民主义的思维定势来塑造主人公福斯塔——来到利马的安第斯移民的?或者,影片是否提出了现代秘鲁社会中的阶级和民族分化问题?《伤心的奶水》表现了一种资产阶级视角下的城市贫民和殖民阶层。文章在结论部分对该片与鲁克雷西亚·马特尔和露西娅·普恩索的影片作了比较,后者提供了一种对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资产阶级观点。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是一个思想独特而又敏锐的作家,对女性有着自己的独特关注。20世纪80年代她创作了一系列以爱情的突围为题材的情爱作品。但她很快从高涨的女性自我意识张扬的欢呼声中走出来,冷静的思考潜藏于其中被解构的因素,这就是90年代的两部作品《米尼》《我爱比尔》中所表现的她对女性解放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宋璇 《美与时代》2013,(5):115-117
Karen Lamonte(凯伦·拉蒙特)运用丰富细腻的玻璃艺术语言,通过服装、女式镜子等具有女性象征意义的物件来表现女性身份的存在,表达了对女性身份意义的理解,向观者传递出一种古典、柔和的女性美。女性主义艺术可以说是早些年代的热门话题,至今仍有很多相关方面的争论或探讨。一些女性艺术家发起对女性意识的认知运动,进行自我观照,甚至由此产生了很多激进的艺术作品。还有的以身体自喻,借以表达自我意识的觉醒,引起人们对女性身份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中国深陷民族危机,抗战成为全国各阶层的一致要求,抗战电影也应运而生,抗战也成为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宝库里的重要题材。今天,抗战电影依然活跃在我们的大屏幕上。虽然都表现抗战,但今天的创作者和20世纪30年代初的创作者在对现实的刻画上有了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控诉与反思、呐喊与细语、群像与作者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跨界成为一种潮流,在资本运作的助力之下,跨界导演已然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新兴势力和重要现象。跨界导演的成功崛起,打破了电影导演封闭的"小圈群体",加剧了中国导演的代际消亡和华语电影的合流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
旅行文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文学题材。台湾女作家陈玉慧自20世纪80年代起书写了大量有关旅行的散文,成为台湾女性旅行文学中的重要一环。她在旅行书写中探讨了有关故乡与异乡之间的悖论,在人生行旅的途中经历着成长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的旅行文学作品透过她与他者、与自我的心灵对话,表达了她对生命历程的独特体悟。  相似文献   

16.
蒙太奇手法在电影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太奇"是指电影导演将拍在胶片上的镜头及声音等组成影片的方法与技巧。画面蒙太奇、音响蒙太奇和色彩蒙太奇共同构成了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它们也是电影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方法和重要表现手段。正是因为有了蒙太奇,电影才从机械的纪录转变为创造性的艺术,人们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女作家庐隐的小说创作多以青年女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以爱情婚姻为题材,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冲突下知识青年的颓唐、苦闷和悲观情绪,显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觉醒的知识女性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真实描摹了20世纪20年代青年知识女性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8.
电影《天堂的颜色》是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执导的一部电影,曾获得2000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导演用聆听营造感人的氛围与情感张力,对盲童的怜爱和关注在生活化的情节结构和颇具特色的视听语言中娓娓道来,使影片既耐人寻味又颇具吸引力。这部影片在特写与音响的运用上十分称道,较好地凸显了影片的视听特色。  相似文献   

19.
《越位》是伊朗导演贾法·帕纳希执导的一部女性电影,影片采用纪实手法展现了6位伊朗女孩试图"越位"到德黑兰球场观看足球赛而被士兵抓捕到后台聚集地的故事,既体现了伊朗社会中女性在宗教压制下失去人身自由的生存状态,同时又揭露了伊朗国家制度对女性严苛限制的弊病,进而隐喻了对于伊朗社会制度的些许反叛意识。影片中雌雄莫辨的女性形象造型补充和丰富了伊朗电影的银幕女性形象,开拓了全新的审美视角,对现实社会伊朗女性的行为方式具有启发作用,同时也折射了伊朗现实生活中女性的艰难处境,对其制度的合法性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电影无论在关注的焦点,反映的角度,还是在工业体制和美学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完成了从现实到文化再到商业的转变。其中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透过对张艺谋的一系列创作轨迹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遭遇到的语境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张艺谋也是新时期三十年中国电影的某种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