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因素愈来愈增强,并对认识论发生着愈来愈重要的影响。目前有许多同志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哲学研究》1987半第1期)一文中,对此问题及其哲学意义,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和概括。这对于深入了解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认识论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但他的文章中,也有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有的同志已著文发表了不同见解。我想就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不是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主体因素的增强是不是否定了认识中的客观内容等问题,同汪信砚同志商榷,并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导。  相似文献   

2.
一、主体和客体的多种存在形式思维与存在是抽象程度最高的哲学范畴。要从认识论角度深入考察思维与存在怎样走向同一的辩证途径,必须把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加以深化和具体化,引入主体和客体范畴。认识主体有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两种存在形态,有必要把认识的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统一起来构成认识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是活生生的、实践活动中的个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列宁充分肯定了黑格尔把  相似文献   

3.
人作为价值本身是否可能——与赖金良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突破哲学价值论研究的认识论方法框架,在新的方法论视域中重新规定作为价值哲学基石的价值范畴,赖金良先生发表了《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以下简称赖文)等一系列颇富创见和启发的论文。赖文在把“人”和“主体”两概念作了仔细区分之后,提出“价值理论的轴心概念是‘人’”、“人既是价值的设定者同时又是价值本身”、“人以自己为价值,把自己设定为价值”等基本观点。这些观点的理论贡献在于对“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有所突破,把价值从“主体”、“主体性”、“客体”拉回到人本身,试图实现价值从人的功…  相似文献   

4.
略论《管子》认识论的主客体关系栗冬生近年来,研究《管子》一书中的认识论思想的文章并不多,本文意在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一下《管子》的认识论思想。一《管子》作者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加以严格的区分。在《管子》的《心术上》中,作者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主体和客体...  相似文献   

5.
关于认识的主体、客体范畴的科学规定问题,是关系到在认识论研究中,能否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我看来,认识的主体就是具有自我意识和一定认识能力的实践和认识着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6.
当代人类实践-认识的日益拓展和深化,使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变得极其复杂,由此决定了人们必须对人类认识进行深刻反思。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并没有从本质上受到来自当代社会生活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挑战。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一定义揭示了人类认识及其过程的本质,它与迄今为止科学所描述的认识过程的微观机制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王振武同志的《认识定义新探》一文(载《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中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经典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没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认识活动”,“都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汪信砚同志指谓的“经典辩证唯物主义”是指由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认识论是否就如汪信砚同志所说的那样呢?本文将就马克思的一些论述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8.
选择论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哲学界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讨论,把哲学研究的视角转向了主体自身的认识。拙作《认识定义新探》(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发表之后,不少同志针对我的看法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目前在认识的本质问题讨论中,出现的多种观点并存的态势,应该说是我国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一个好现象。因为它开辟了从多角度、多方位研究认识论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主体和客体问题是马列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这首先取决于这个问题同哲学基本问题和实践原则有着概念的联系。在苏联的哲学文献中,这个问题得到了严肃认真的研究,特别是在最近的15年。主体和客体的范畴内容更加确切了,在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客体关系的辩证法得到了揭示,通过理解这些范畴,历史-哲学传统得到了批判分析。所评著作的特征在于,该书试图从两种立场——认识论立场和文化历史立场的有机统一方面,思考主体和客体问题的内容。这就使作者一方面有可能更充分地揭示主体和客体在这两个范畴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刊载的宋立军同志的文章:《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以下简称《观察》),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阐明观察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赞赏之余,我对文中的  相似文献   

11.
B·A·列克托尔斯基是苏联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现任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主编、科学院哲学所认识论研究室主任。《主体·客体·认识》一书是他的一本有相当高学术价值、享有国际盛名的力作,已被翻译为七种文字。本文系他为该书中译本写的前言,其中谈了对认识论发展的重要看法。该书中译本由贾泽林等人译,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2.
读了张巨青同志主编的、由十四所大学的专家集体撰写的《自然科学认识论问题》,颇有感触,现发表几点零碎的想法。 尊重自然科学本身的历史和逻辑 《自然科学认识论问题》并不是用现代自然科学成果去注解哲学认识的一些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深入讨论实践标准和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了对主体和客体问题的讨论,这对于促进认识论研究的深化,对于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范畴体系,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精神与物质和主体与客体 自然界经过长期发展出现人类并因而出现精神现象以后,便出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对于人类来说,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物质与精神这两个高度抽象的概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国哲学界重视了价值问题的研究,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正如许多作者指出的那样,价值不仅是经济学、伦理学及美学的概念,而且也是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它表示的是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人类的实践、认识活动及其所获得的真理,都与价值问题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早在古代,哲学认识论中的价值问题就引起了我国哲学家的注意。他们关于义与利、理与欲、志与功的关系的讨论,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论思想。孟子提出“可欲之谓善”(《孟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哲学道德认识论的主体条件和运思方式廖小平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流是道德认识论,由此决定了它所应具备的、与西方自然认识论不同的主体条件和运思方式。关于道德认识主体所应具备的认识条件,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一基本的共识,就是主体必须静心、虚心、无私、...  相似文献   

16.
《社会认识论导论》所作的探索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那就是突破原有的认识论,从另外一个角度拓展了原有的社会哲学或者社会研究领域。从两者的结合来看,我认为它在社会的认识这样一个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比如对社会认识主体、客体的理解。社会认识论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认识论本身的学理性探讨,而应延伸到社会的阶层、社会的信仰以及社会形态等其他层面。如果哲学不去关注社会层出不穷的问题,那么哲学本身也会被社会冷落、抛弃。  相似文献   

17.
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研究中的一对基本范畴。考察主体和客体范畴的历史演变,对于揭示这对范畴的科学涵义是有意义的。一从西方哲学史上看,古代哲学主要探讨本体论问题,认识论的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粗糙和朴素的。最早有意识地涉及认识论问题的是赫拉克利特。他说“爱智慧的人应当熟悉很多的事情”。而“智慧只在于一件事,  相似文献   

18.
1.近几年来,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能否成为哲学基本向题,是哲学界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笔者既不赞成“哲学基本问题应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取而代之”的主张,也不赞成“主客体关系问题并非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而是认为主客体关系问题应该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2.要弄清主客体关系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必须首先明确主客体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主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认识、选择和改造客观事物能力的人;客体则是作为主体在实践中认识、选择和改造对象的客观事物。从外延来说,主体  相似文献   

19.
主体和客体问题是贯穿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线之一。马克思酝酿和建构科学的实践观就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起步的,它构成了科学实践观的核心。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主体和客体的社会的历史的规定性,而且分析了主客体关系的不同层次和方面,确立了主体和客体范畴在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哲学斗争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之一。因此,探究马克思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对于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智能模拟机的出现和运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许多新问题,需要从哲学上加以概括和研究,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1980年以来,在《哲学研究》、《东岳论丛》、《复旦学报》、《学术论坛》等刊物上,陆续载文,就认识论研究的对象、认识的主体、是否存在“人工认识主体”等问题,开展了讨论。现将讨论中的主要问题及分歧看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