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元气"演化史观--《易纬》的自然史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萧洪恩 《周易研究》2003,3(4):51-59
"元气"演化史观是<易纬>历史观的重要内容.本文论<易纬>的"元气"演化史观即自然史观,强调<易纬>对<易传>"太极生化"说的发展与改造,探讨其"五气渐变,是为五运"的自然史观对自然演化过程的物质前提的肯定,从"象"与"数"的角度讨论其自然史观的哲学性质,肯定其具有的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思孟五行与乐有密切的关系.<史记·乐书>不仅保留了思孟五行,而且以汉代五行图式,凸显"聖"德的地位."聖"居中,含容"仁义礼智",君位,宫音,土德,具有包容、为主、统合、生生的意蕴.<荀子>、<中庸>,特别是<孟子>与<孟子字义疏证>中有不少关于"聪明聖智"与"天德之知"的材料.戴震的发挥,深得思孟五行的个中三昧.与"聪明"相联的"聖智"是一种"神明"、"天德",是对"天道"的体悟或神契,是体验、接近超越层的"天德之知".切不可从知识论的视域,特别是主客对待的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思孟五行.思孟五行是具有终极信仰的、以天道观为背景的"天人聖智五行观",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形上学的思想,其枢纽是"聖智".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对<太极图>的作者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首先,本文从比较<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对"五行"思想的不同表达入手,指出二者所论的"五行"思想分别属于不同的流传系统.其次,本文较深入的比较了这两种"五行"思想的异同之处,进而指出基于这一矛盾可以初步判断,<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决非一人所做.  相似文献   

4.
王弼易学的特点是以<老>解<易>,以他在<老子注>中所阐发的玄学本体论思想为基础来解释<周易>,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周易略例>当中.而他对"大衍之数"的解释,也使"大衍义"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联系<周易略例>我们就能看出,"大衍义"是连接王弼玄学中老学和易学的桥梁,它体现了王弼玄学的体用观念,为王弼思想由老学向易学的过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隋书·经籍志>首次明确著录<墨子>书中有目录一卷,其后各种史志目录中均不见记载.<墨子>古本"目录"面貌如何,一直是墨学界聚讼不已、悬而未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墨子>目录出现较晚,大约亡佚于隋末唐初之际.西汉末年刘向校定<墨子>成书后,所撰写叙录并未单独成篇.近人蒋维乔等学者的学术观点,<汉书·艺文志>所载"<墨子>七十一篇"包括目录一篇,是不成立的.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刘彬 《管子学刊》2004,(2):66-70
本文通过对帛书<要>、<管子·五行>、<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魏相传>及<汉书·艺文志>等文献资料的考索,初步梳理了早期阴阳家的源流和一些特点,发掘了其在象数易学史上的贡献.认为,早期阴阳家出于古代史官.在史官那里,已达到了象数易学阶段,他们已有了以卦与岁时相配的"卦气"说.早期阴阳家承其做法,以六卦与"五时"相配,纳入五行,而有富有特色的"古五子"的"卦气"说.文章指出,史官是<易>之"古义"的主要掌握者,后来早期阴阳家、道家、儒家等所传习的"卦气"说等象数"古义",当皆本之于他们.  相似文献   

7.
帛书《缪和》、《昭力》"子曰"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帛书<缪和>、<昭力>之"子曰"即是"孔子曰",并非指"讲师之言".而谬和、昭力等七人,皆当为孔子晚年弟子,而非汉初人物.由此还认为,<缪和>、<昭力>乃是儒家研<易>著作,而战国至汉初流传的诸种<易传>皆当以孔子为宗主,且多与孔子晚年弟子及其后学相关.  相似文献   

8.
<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亦能成佛"影响了禅的心性论;<涅槃经>对客尘烦恼的譬喻、对自性沉迷的譬喻,影响了禅的迷悟论;<涅槃经>对生死无常的譬喻、圆融通达的语言观、应病与药的对治门、超越对立的不二门,影响了禅的解脱论;<涅槃经>超越无常的涅槃妙有、不即不离的处世禅机、小大一如的空间意识、一切现成的现量境界影响了禅的境界论.精警生动、凝炼隽永的<涅槃>妙喻,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成为禅诗思想与意象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无尽藏.禅思禅诗在与<涅槃经>哲思的摩荡交汇中,获得灵性与诗意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性自命出》与传世先秦文献"情"字解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性自命出>及传世先秦文献中"情"字的综合考察,指出传统看法中,先秦儒家言"情",皆为"实"之义,而与情感无关的认识似乎不能成立;<性自命出>与大、小戴<礼记>论情的观点比较接近,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二戴成书的年代,可能与<性自命出>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反对王弼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这一传统观点,因为他除了用老庄道家思想解释<周易>之外,王弼也运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周易>,而且运用儒家思想解释的内容大于运用道家思想解释的内容.本文分析了王弼为何同时运用儒家和道家思想解易的原因,并提出<周易注>的绝大多数内容是以<易传>的思想和汉代的注易方法来解释<周易>.  相似文献   

11.
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论文探讨了王家台秦简<归藏>和传世本<归藏>的一些问题,认为秦简<归藏>应当是<归藏>易的<郑母经>,"郑母"即"莫母",即"尊母"、"帝母",以母为尊,以母为主;豫,秦简<归藏>作介,说明<周易>豫卦的本义当为大;秦简<归藏>的规卦相当于<周易>的随卦;传本<归藏>以"(兴)"或"奭"为坤卦的卦名,是错把卦辞当作了卦名;秦简<归藏>的"天目"当为"天曰"之讹;秦简<归藏>的卦名与今本<周易>同者更多于帛书<易经>;秦简<归藏>以∧表示阴爻,表明∧是阴爻的一种别写,而不是性质不同的数字.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与《易传》相关问题覆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赞<易>,作<十翼>,自<史><汉>以来,学者习承其说.下逮北宋,始有疑其说之不足恃者;嗣后绍述,代不乏人.民初疑古学风盛兴,疑者益众;然笃信旧说者亦未灭迹.近年大陆地下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其盛迈逾前代,尤如马王堆帛本<易>经、传之面世,于传世文献外增加不少可供参考之资料,引起海内外<易>学研究者的热烈讨论.然而对于孔门传<易>此一近千年以来争讼不休的论题,事实上并未因出土文献而得以论定.近年海峡两岸学者论及此题,即有据新出土文物以坚旧说者;亦有因之而作其他推论以修正新说者.本文即就此一问题,综合传世文献与新出资料重作检讨,提出个人浅见,虽不足以尽释群疑,然于若干相关问题,庶或可得相当的厘清.  相似文献   

13.
<太玄>是模仿<周易>而作,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太玄>的模仿痕迹都很明显.从性质上看,<太玄>像孟、京易学一样,是一种天人之学.<太玄>的独创性在于体例上采用"三、九"系统;赞辞以生动形象的比喻直接说明事理;<太玄数>所说的筮法仅是扬雄的一个小把戏,没什么实际用途,而他又把五刑、律吕、月令等方面的内容引入<太玄>,以使其也具有"以卜筮者尚其占"的功用.  相似文献   

14.
张载是宋代理学的奠基者,也是四大学派之一--关学的开创者.他的成就得到理学家们的肯定,如程颢、程颐将他与孟子、韩愈相比;朱熹于<伊洛渊源录>中,将其与周敦颐、邵雍、二程并列;<近思录>也选录许多张载言论,以为门生弟子进学之助.而后代统治阶层的重视,也可看出他的影响宋理宗封他为郿伯,从祀孔庙.元代赵复立周敦颐祠,以张载与程、朱配食.<宋史道学传>为他立传,颂扬他的德业.他的著作在明、清二代是开科取士的必读书目,并于清初编入御纂<性理大全>和<性理精义>中,可见张载在理学发展上的贡献与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由秦入汉的学术转折中,陆贾<新语>是不容忽视的.<新语>折射了不少经学信息,其中包括易学.由其用<系辞>文字的特点即可见<系辞>在汉以前流传颇广;陆贾以"仁义"说<易>,显示了较为独特的视角;其易学重义理,首开汉初学者以义理说<易>的风气,在孔门易学中居承前启后地位.  相似文献   

16.
<化书>的和谐思想涉及人自身的和谐、人际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即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诸多方面,本文力求通过清理<化书>关于"社会和谐"的理想构想,并探讨这种理想的现实性基础与条件,而从思想上追溯<化书>社会和谐思想的逻辑根源,以求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彭林 《中国哲学史》2001,(2):97-102
郭店楚简整理者对<六德>"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为昆弟绝妻,不为妻绝昆"句中的四个"绝"字的隶定为"继"字,与先秦礼书中的"绝服"相当."为父绝君"意为当父丧与君丧同时发生时,应服父丧而绝君之丧服.<六德>"为昆弟绝妻",与<丧服>妻服重于昆弟之服的服叙不同,但更为合理,当是早期丧服制度的反映.<六德>"为宗族杀朋友,不为朋友杀宗族",两"杀"字旧释"减杀",不确,当训为"杀止",字义的指向,在丧服的边界.  相似文献   

18.
<易传>提出"保合太和,乃利贞"的光辉哲学命题,揭示了社会和平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求创造和平的社会环境促进并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易传>哲学还包涵着"以财聚人"的人本主义经济思想,与以追求利润为旨归的资本主义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此文论述了焦循诠释<周易>的主张及方法.焦循主张,诠释以前,诠释者要泛观博览,汇通析辨百家之学,形成"己之性灵",即先有自己的思想、义理.其诠释方法是必须从分析<周易>语言文字入手,运用"六书"中"假借"去诠释<周易>经、传文,并根据上下文因声求义;以"实测"之法,即全面核对<周易>经、传文、句,诠释<周易>爻象变化规则;以"参伍错综"之法,从整体上对<周易>进行诠释;"依经文而用己之意",采取"或直断,或婉述"等多种诠释方法,对<周易>作出自己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20.
传承与融通--《老子》与《周易》中民族精神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与<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部经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智慧结晶.其中所凝聚的民族精神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性格与情操,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思维特质.<老子>上承<易经>之风,下启<易传>之理,以其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构建了与其"道"哲学相符合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在<易传>中得到传承与融通,两者互补互进,共同缔造了中国民族精神的灵魂,推动着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和积淀.这些民族精神则表现为"刚柔同构"的进取精神、"宽厚相得"的道德情怀、"中和为用"的和谐观念以及"重生利物并重"的人文理想,其中以"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贯穿始终,突出了中国民族精神最一般的特质与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