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心理学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冠生 《心理科学》2000,23(2):180-183
本研究通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探明了作为心理科学重要分支的审美心理学的性质、对象及其基本规律,并阐明建设这一学科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的审美想象力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它深深植根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在本源上影响了中国人审美想象力的发展,同时中国古代儒、道、禅的哲学观又为中国人的审美想象力特征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这一切又最终形成了中国人审美想象力的独特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作为审美文化,山水审美也是多层主体的审美体验,即对象性审美主体与空间性审美主体相叠加所形成的多层次的主体体验。在山水审美空间中,自然之物的连续性,即身体主体与自然空间交往过程中自然之物呈现秩序的连绵不断,是山水作为审美空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赵伶俐 《心理科学》2007,30(4):878-882
通常认为审美理性对审美感性有消极影响。这至少对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发展形成了一种障碍。本研究以审美概念理解作为审美理性活动的典型式,对二者的实际关系进行探索。实验对象分为A类普通被试和B类艺术专业被试。结果表明:无论是否通过专门的审美概念学习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审美概念理解与审美感性水平的发展都呈共同上升趋势:通过学习训练,审美概念理解程度有显著提高,且显著有助于AB两类被试审美感受总水平提高;审美概念理解的“合理性”(正确性与精确性)是对审美感性各因素影响的显著因子,而其“事实例举”对于审美感性中的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审美情感等是显著因子。A类小学5年级被试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感、B类大学美术专业2年级被试的审美感知,实验前后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审美理性对审美感性所具有的积极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5.
月亮,自古以来就给人以美的感受.无论是关于它的神话传说,还是有关的文人诗词都赋予了它丰富多彩的审美内涵,寄托了人们的审美理想,并以一种弱美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中.千百年来,人们在第二世界中以它抒发着自己的情思,借它渲染着感伤的意蕴,通过它表达着对和谐圆满的无限追求,并通过实践来探索它那无穷的奥秘和承载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在朱子理学中,"理"这个本体范畴是个存而不有的虚体,表述宇宙实体构成的是"气"这个实体范畴.与此相应,在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的逻辑结构中,气是表达实体和实存性质的实体范畴.在逻辑本体上决定一切的是理,而在审美客体实存上构成一切的都是气,乃至实际左右一切,形成一切的乃是气、是阴阳的流动变化.因此,气及其阴阳变化在朱子理学美学中具有重要的构成论和形态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有无限多样的美,每一个有正常感觉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但在美学理论研究中,要给美下定义时却反倒变成了难的.这是因为用玄空幻想编织的美学理论,没有回到原来真切的审美感觉的现象学,看似高深,实则遮蔽了审美学的真相.审美是对形象的直接感觉,常常不假思索;审美是欣赏的事物的形象符合自己理想的情趣,而不是要占有实物供己实用.只要没有求利的心态,达到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就能达到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境界,并且又提升到一个更加重要和更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音乐的本质属性就是其时间属性.此属性与音乐素材本身所能够产生出的时间展现方式,同审美主体的感知也就是审美者的心理接受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客观性,意味着音乐基本组织形式构成中的音阶、调式和旋律都具有时间属性,在曲式中音乐审美心理时间存在着客观性,在音乐体裁上以及在音乐的变革中也存在着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客观性.音乐审美的最终目的是主体在审美状态上体验到音乐所具有的艺术性,从而带给人们艺术美的享受.因此,音乐审美者在审美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和刻板地传达出音乐的符号,更主要的是要体验到这些音乐符号中所包含的信息的意义,并使之融合到音乐审美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9.
大运河除具有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意义之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突出的审美属性。从审美形态上看,它囊括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等审美形态。从审美范畴看,它既崇高,又优美。研究大运河的审美价值,对于丰富运河文化研究内容、深化其内涵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情感体验是审美主体用美的标准来评价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审美观而引起的态度体验.音乐审美情感体验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审美主体层面的情感体验、审美客体层面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超越与升华阶段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心理制约下,钢琴演奏者的审美情感体验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审美情感缺失性体验、审美情感的丰富性体验、审美情感的崇高体验、审美情感的孤独体验、审美情感的神秘体验以及审美情感的皈依体验.  相似文献   

11.
在审美过程中,如果人们很容易地获得了有关一个对象的信息,对其进行流畅的加工,那么人们就会产生愉悦感,而这种积极的审美回应会使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更多的喜爱之情。本文在对审美愉悦以及流畅性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二者在审美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流畅性理论与审美愉悦作用的深层机制还有待未来的研究和探索,二者的相互作用也需要更多的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2.
彭彦琴  江波 《心理科学》2005,28(1):154-157
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定位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发展:其本质核心是感性的独立;其基本特征是情感的通融;其特殊功能是创造力的释放;其价值定向是生命的体验。本模式通过具体教育内容引发学生预期心理活动,养成相应的审美心理素质:在智育中展开认知活动,获得感性领悟;在德育中激发动机,内化情感体验;在体(劳)育中实践意志品质,感受生命潜能;在美育中获得审美策略,独立创造意象,这些审美心理素质的综合可实现完整人格的塑成。  相似文献   

13.
14.
15.
青海省年都乎土族於菟是一种古老的的祭祀仪式。神秘色彩的图腾崇拜和巫术舞乐,使於菟具有悲怆的崇高这样鲜明的民族个性、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而这一独特的审美需要能够延续至今,主要取决于族群开放的背景和语境,也就是来自族群兼容并包的审美制度。  相似文献   

16.
谢洁 《美与时代》2013,(8):133-134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整个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格,使审美体验浸透于艺术设计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17.
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审美主体将褪下浓郁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换上一身绿色的衣装,成为生态审美者。一个概念的转换,体现主体美学向生态美学的转型。而生态审美者的生命全程,既是生态的,又是求美、显美、造美的,实现了生态规律与美学规律的耦合,从而造就了一个诗化的绿色人生文本。与  相似文献   

18.
人的审美意识尺度决定其审美心境高度。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美学中已经蕴含着开放的人性文化意识体系,它的正价值领域是由生命意识、日常生活意识、社会关系意识、科学文化意识、自由实现意识、创造意识、价值实现意识等七个逐层上升的意识层面所构成。这一开放的人性文化意识体系敞开着审美心境的无穷时空,孕育着审美创造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9.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艺术还要包括自然这已经是没有争议的问题了.但是除此之外,什么还能进入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学术界似乎还并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学者已经将人生纳入美学研究的对象,但是并没有将其看做审美对象只是从外部看待审美和人生的关系.朱志荣教授认为人生必须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且从审美关系入手将其和自然、艺术一起作为审美的三大对象.我们认为,在朱志荣先生的人生美学理论中,展现出人生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就拟对这些可能性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20.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感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它既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也是一个复杂的音乐审美过程.音乐欣赏是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音乐兴趣.发展人的音乐想象力、拓展人的音乐视野、提高人的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