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不可捉摸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是难以胜天的。实际上,人定胜天本身,就是对和谐共生的自然界的破坏。自然的美,是物种在相互的平衡与牵制中呈现出来的。所以,整个自然界,不可能有,也不应该有傲视群雄的物种。人定胜天彰显的,不过是人类想自我独大的野心。  相似文献   

2.
☆在不可捉摸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是难以胜天的。实际上,人定胜天本身,就是对和谐共生的自然界的破坏。自然的美,是物种在相互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人作为一种源于自然界又不同于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类存在,不仅面临着"生存"问题,更因其自身的特性,同时还要"生活",要追求"发展",人的生存是真、善、美的统一.天然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保障,而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改造天然自然形成人工自然.人工自然具有自然性和人工性,在自然人工化的过程中,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占有自己全面本质的重要手段,从而实现人类作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道教善书的动物保护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霞 《中国道教》2004,(6):40-42
在世界科技快速发展、经济日益发达、人类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时,动物的处境却越来越糟糕,引起了环保人士的忧虑。据统计,在今后二、三十年中,将有1/4的物种灭绝。自然界本身也存在物种的生灭,但人为因素引起的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因素的100倍。我国动植物种类中有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国际公认的640个濒危野生物种中,中国占156个。①人与动物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体现,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学者们积极地进行着理论探讨,政府立法,环保人士成立各种组织。联合国第371号决议《世界自然宪章》规定:“每种生命形式都是独…  相似文献   

5.
科学被分成各种门类,便于分门别类地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历史上曾经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走向深化的标志。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有人类以来,自然界便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舞台。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人化”的自然界.这种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6.
一人类最早的崇拜是自然崇拜,与此相应,最早的宗教亦是自然宗教。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自然崇拜或自然宗教呢?那是因为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根本不可能改变自然界对自己的影响,也根本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一切听任自然界的摆布。同时,由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人类极端低下的认识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的。而人类思维的本性又从来不是只去解释那些它能够解释的东西的,“人总是把自己的自然观,制成一个和谐的  相似文献   

7.
生态哲学的内在逻辑:自然(界)权利的本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然界对人类的世代延续有什么意义?自然界是“人手中任意揉捏的蜡”还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盖娅”?自然有没有资格按照生物圈特有的自然①的“习惯和方式”②持续地存在下去?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认识自然(界)的权利,以及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为弄清人对自然应尽义务的本质、确立自然的权利等做一点探索。一、“自然界最懂得自然”“自然界最懂得自然”,这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B.康芒纳(BarryCommoner)提出的生态学四条定律的第三条。③康芒纳这条定律的本意是针对“人拥有万能的权威”而言的,以此说明“对自然系统的任何…  相似文献   

8.
"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的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和法则。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历史上对"自然的和谐"的看重莫过于道家,作为道家核心思想的"道法自然",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这对当今绿色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不胜天     
恩惠 《天风》2009,(8):64-64
成语“人定胜天”的原意是指——只要我们努力就能够战胜自然灾害的意思。很多时候,我们常用这句话来勉励人们,特别是在面对自然界的困境时,鼓励他们只要奋发向上,善用人类的智慧,就能排除一切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不能否认鼓励对奋斗中的人们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得承认,人是没法胜过“天”的。  相似文献   

10.
试谈对“人工自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哲学历来是注重研究自然界的,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哲学的对象。但迄今为止,哲学家们更加关心的是天然的自然界,对有关“人工自然”的问题则较少涉及。我们的哲学应当同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结合起来,更密切地联系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发展的实际,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有必要加强关于“人工自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圣经》的生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认为宇宙万物和人类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创造的世界是美丽、有序、和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世界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人负有管理万物的责任;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是人类犯罪的结果,"原罪"引发了最初的生态危机;耶稣基督救赎的范围包括自然界;<圣经>以恢复人与神的正常关系为中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此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略论原始思维的实用性张浩对原始人类思维的神秘性和幻想性,人们谈的很多,特别是某些西方学者从种族主义立场出发,竭力渲染现存原始民族的种种神秘观念,宣扬他们的愚昧和无知。对于如何透过原始人类神秘的幻想和丰富的创造性想象,来研究原始思维中的实用性、科学性方面,却没有引起有关学者的重视。其实,原始先民们在同自然界作斗争中,逐渐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正确的自然知识,对自然界的某些简单的因果联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律性的认识,并力图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界的依赖、顺应、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受自然力的威胁,更加突出。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原始人类认识客观自然界的思维活动不得不注意它的实用性。换言之,就是原始先民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更注重功利。比如,为了御寒,人们学会了取火、用火和保存火种,为了获得可靠的食物来源,原始先民们在狩猎和采集活动中,学会了饲养动物和种植农作物。原始思维是神秘的,但是,它的神秘性与现代某些宗教信徒的迷信调然不同。原始先民对神灵的崇敬,仅是出于一定的功利关系。原始人类也知道,光靠巫术仪式和崇拜神灵,是不能弄饱肚子、得到温暖和保卫自身的。因此,原始先民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也不断地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础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础的再思考袁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础?有两种迥然不同的看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多数理论家都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建立在社会历史的基础上的,因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社会和历史的辩证法;不存在所谓的自然辩证法,因为自然归根到底也是一个社会的范畴。(参见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0页)以往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则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因而,自然界和物质世界才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础;社会和历史的辩证法只不过…  相似文献   

14.
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有了人,人与自然就发生了对象性关系。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的什么对象?科学技术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那么,科学技术的功能是什么?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的看法是:自然界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认识与改造自然是科学技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正>人类中心主义断言,人类比其他自然生命有更高的价值。这种信仰表明,我们每个生命个体并不是在无意义的自然关系中充当着孤独的单子。恰恰相反,我们每个人都是在非常有意义的自然整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这个整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个人行为的一举一动,对于实现自我进化过程,甚至对于个体在整个自然界的价值和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16.
学诚 《法音》2012,(8):16-17
(2012年8月3日于日本京都)宗教通常源自于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包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宇宙法则的敬畏等等。在这些对象面前,人类是那样的渺小,以至于当灾难来临时,人类显得是那样的无助。凭借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人类将"人定胜天"的信念也发展到了极致。尽管有些灾难,通过科学的预测与事后的补救,能够将对人类的伤害降到最低,但因为人类活动而对自然产生的干扰,并因此引发的灾难,大大削减了人类正面努力的成果。因此,与过往相比,对今天的人类来说,自然灾难所引发的苦难丝毫也没有减少。作为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宗教者在面对灾难的受难者方面,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环境美德论     
建构环境美德伦理,首要问题是确认人在自然界面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在自然面前的自我画像不同,人对自然界的道德态度与道德行动也就不同。通过人在宇宙中位置的本体论论证,澄明人是自然界的看护者,看护自然界由此成为人的基本美德。在这个世界上,从来还没有一个物种能够做到看护自然界,唯有人才能够担当如此神圣大任。看护自然界需要人充分运用大智慧,对自然界既要有所作为,又避免胡作非为,因而看护自然界既是对自然界的美好行动,又是对自然界的正确行动。通过看护自然界实现了环境美德伦理与环境规范伦理的有效结合,实现了对自然界道德品质与对自然界正确行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在理解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中,明确并真正承担起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在人类生存发展的漫长岁月中,有个观念一直支配着人类,即: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入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驾驭与被驾驭的关系。人类往往把所获得的“  相似文献   

19.
远古时期,远古人为了躲避自然灾害以及其他更为强壮的物种的侵害,挖穴筑巢,开始了人类最早的建筑。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极度的落后,所建造的巢穴也极度的简陋,但是对于人类的建筑和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却是非常的重要。当时的人类为了方便建造栖息之地,往往要借助自然的先天条件,例如,以自然界中的树木为依靠,筑巢而居,或在先天形成的自然洞穴的基础之上挖穴而居,受自然和人工技术的限制,当时人类所建筑的巢穴往往隐蔽与周围的环境当中。而在拥有先进生产力的现在,又有许多的建筑师、设计师想要像那远古人类一样将人类的建筑空间回归到自然之中,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便是生态建筑以及负建筑。在生态建筑与负建筑理念成为约定俗成的建筑概念之后,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依然没有停止,隐形建筑空间的声音在学术界慢慢发声。  相似文献   

20.
一、“自然之书”的三种文本爱因斯坦曾把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自然界,称作一本打开的书。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对自然之书的读解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直观地读解自然本身,其核心是寻求万物的本原或始基,并以此寻求分有建构和演化的机理。这里我们把直接面对自然,通过直观读解“自然之书”称为文本I,其主旨是本体论研究。按照近代主流哲学的观点,人不可能直观地解读自然,而是通过自然在人心中的投影或映射即经验或理性间接阅读“经常展开在我们面前的宇宙,自然界这部最伟大的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