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抑郁量表的结构及儿童青少年抑郁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美国心理学家Kovacs编制的“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 sDepression Inventory,CDI)(Kovacs,1981)对天津市895名7-17岁普通中小学生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该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79,Gutman分半信度为0.82,Cronbach α系数为0.84,量表各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15-0.58之间,均达到了显着性水平,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分半信度以及较高的内部一致性.(2)儿童青少年的抑郁水平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抑郁水平分别显着高于小学生的抑郁水平,但初、高中生之间无显着性差异.(3)就总体而言,男生的抑郁水平显着高于女生.进一步分析发现,性别与年级间存在交互作用,小学、初中和高中男生的抑郁水平间无显着性差异,而女生之间则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小学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的抑郁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性水平,而初、高中男女生之间无显着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7岁超常和常态儿童的信息加工速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枝玲  施建农  恽梅  方平 《心理学报》2003,35(4):527-534
该研究以超常和常态儿童各25名(平均年龄分别为6岁10个月和6岁11个月)为被试,以选择反应、图形匹配、心理旋转、和抽象匹配为基本认知任务,对超常和常态儿童的信息加工速度作了比较研究。研究者对被试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超常儿童基本信息加工能力显著优于普通儿童,具体表现在反应时更短,或正确率更高。(2)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信息、加工的差异与任务难度有关,在选择反应和图形匹配任务中,超常儿童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常态儿童。而且,在图形匹配任务中,任务难度越大,差异越显著。而在心里旋转和抽象匹配任务中,超常儿童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常态儿童。(3)任务的难度无论对超常组被试还是常态组被试的反应时及反应正确率都有影响,但影响方式不太一样。在反应时上,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两组被试的反应时都明显延长;但在正确率上,则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常态组被试的正确率降低,而超常组被试的正确率基本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即任务难度问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15年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94,27(4):337-346
中国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研究15年来收获如下:在理论方面:1.超常与常态儿童在不同的认知方面差异的显著性,认知构成的模式特点、及发展趋势均有不同。2.超常儿童的个性倾向和特征具有明显特点,但发展不平衡,表现为3种类型;个性特征与学习成绩相关密切。3.超常儿童的成长过程可概括为4种类型。4.超常儿童心理成分不限于高智力、创造力,还包括良好发展的个性倾向和特征。在应用方面:研究结果在鉴别和教育超常儿童等方面进行了应用和检验。  相似文献   

4.
智力超常与常态学生技术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中—德技术创造跨文化研究”的创造性思维测验,对134名智力超常和常态学生作了集体测验,着重考察了超常与常态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思维的独创性(新颖性)、灵活性、流畅性和精细性,及心理折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反应差异。  相似文献   

5.
3—6岁超常与常态儿童感知观察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连云 《心理学报》1987,20(2):98-104
本实验是全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为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设计的一套实验之一。目的是探讨3—6岁常态儿童感知观察力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水平与特点,为鉴别超常儿童的感知观察力取得参照指标。 实验是根据观察过程的特点进行设计的。实验的结果,经检验效度与信度较高,因此本实验对3—6岁儿童感知观察力的测量是有鉴别力的。 通过实验发现在3—6岁常态儿童之间观察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3岁与4岁之间发展得快,在数量与质量两方面都比其它年龄阶段之间发展得幅度大。 通过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的比较研究,发现4岁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之间,在质量方面的差异比数量方面的差异更为显著。这一结果,对今后超常儿童研究工作的重点具有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有关个体差异的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公众所感兴趣的。作者及其研究组今年来一直致力于个体差异的研究,特别是以智力超常儿童为被试,比较他们与常态儿童在认知、社会性和神经活动方面的差异。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回答诸如“为什么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表现等更优秀?”等问题。作者对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在智力、信息加工速度、事件相关电位及自我概念等方面的差异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3~8岁儿童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自编的《3~8岁儿童自尊教师评定量表》,探讨了3~8岁儿童自尊发展的年龄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3~8岁儿童的自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4岁和7岁可能是儿童自尊发展的转折年龄;(2)3~8岁儿童自尊发展存在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自尊发展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8.
2~6岁儿童的气质特点与母亲抚养困难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标准化量表,对1085名2-6岁儿童的气质特点与其母亲抚养困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气质的活动水平、注意分散程度、心境、活动强度、活动阈限及适应性等方面与母亲抚养困难的各个方面均有显着相关,表明儿童气质与母亲抚养困难关系密切;(2)不同气质类型儿童母亲抚养困难程度存在显着差异.困难型儿童和敏感-退缩型儿童的母亲抚养困难程度显着高于容易型儿童的母亲;(3)气质类型不同的儿童其母亲在抚养困难各具体感受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张丽华  杨丽珠 《心理科学》2006,29(2):327-331
依据对儿童自尊结构的研究,发现儿童自尊是由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和外表感三个因素构成。本研究采用表情实验方法,通过个别施测,考察了150名4~8岁儿童在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外表感三种不同结构情境下自尊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4~8岁儿童自尊总体发展存在非常显著的年龄差异;4岁儿童自尊发展水平最高,5岁儿童水平最低。(2)儿童自尊发展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发展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0.
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之间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之间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李淑艳(佳木斯师专)1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对非智力因素探讨很受重视,对于超常儿童也不例外.国外有对超常儿童动机类型、独立性、情绪稳定性自我概念方面的研究等等.关于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在人格特征方面系统的对比研究则很...  相似文献   

11.
超常与常态儿童记忆和记忆监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建农 《心理学报》1990,23(3):101-107
本实验以超常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2个月)和常态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3个月)为被试,以数字和图形为实验材料对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的记忆、记忆组织和记忆监控的特点和差异作了初步的比较研究,结果是:(1)超常儿童不仅在回忆量和记忆速度上比常态儿童优异,而且还表现在元记忆上比常态儿童发展得更好;(2)儿童的记忆和记忆监控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但作为记忆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记忆速度与记忆监控之间有显著相关;(3)作为元记忆的组成元素,记忆组织和记忆监控之间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张博  黎坚  徐楚  李一茗 《心理学报》2014,46(12):1823-1834
以北京市某中学和某小学11~14岁之间294名学生为被试, 其中超常儿童131人, 普通儿童163人。采用推箱子任务, 结合横向比较和纵向追踪数据, 从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和认知效率三个维度来考察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差异。结果发现超常儿童在问题解决能力的三个维度上均优于普通儿童, 两类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模式不一致:超常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先快后慢, 快速发展期在11~12岁半之间; 普通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先慢后快, 快速发展期在12岁半~14岁之间。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差异随年龄增大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3.
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母亲教育方式问卷探讨了440名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特点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母亲在教育方式各维度上的表现倾向各不相同,其中在成就要求和溺爱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非常显着地高于其它维度的得分,而在忽视维度上得分非常显着地低于其它维度的得分。本研究还发现,儿童的年龄与性别对母亲教育方式的某些方面有明显的影响,同时母亲的教育方式还因其受教育程度及职业不同有显着差异,而家庭经济状况对母亲教育方式的影响不显着。  相似文献   

14.
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建农  徐凡 《心理学报》1997,30(3):271-277
在超常儿童研究领域存在着许多争议的问题,超常儿童的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更好地解释超常儿童的创造力与智力的本质关系,我们曾提出了“创造性系统模型”。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证实模型提出的假设。本研究以超常和常态儿童为被试对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考察。结果发现:(1)超常儿童的图形、数字和实用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成绩都明显高于常态儿童;(2)超常和常态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与兴趣、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3)兴趣和动机得分较高的被拭的创造性思维得分显著高于兴趣和动机得分较低的被试;(4)超常儿童中有相当部分处于低兴趣和低动机水平,而常态儿童中却有相当部分处于高兴趣和高动机水平。因此,本研究从一个侧面进一步支持了系统模型中提出的有关儿童创造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项对初中二年级超常与常态儿童学业情感态度的研究,其特点是详细考察学生对于学习课程(特别是数学课程)的情绪感受范围和层次。从得到的结果使我们看出,超常(高智力)班学生对学业内容有着比常态班学生更积极的情感态度;而超常班学生情感态度测量与学习成绩较低相关是出于他们的智力水平;另外,性别差异上女生突出的现象是由于青春期起始阶段。本研究显示,学业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仅基于较高的智力,儿童积极的学业情感是重要的心理因素,应引起教育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3—6岁超常与常态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84,17(4):27-36
本研究为探讨3—6岁儿童类比推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超常和常态儿童的差异。研究是以图形和实物图片为实验材料,受试采取四择一的选择反应,在每项反应完成后,都要了解他们选择的依据。受试为650人。 研究结果表明,3—6岁儿童已具有一定水平的类比推理能力,这种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提高;绝大多数超常儿童类比推理的成绩既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均值两个标准差以上,又高于比他们大两岁以上的常态儿童的平均成绩;他们类比推理发展的水平也高于常态儿童1—2级水平;而且他们还表现有优于同年龄常态儿童的一些思惟特点。  相似文献   

17.
超常与常态儿童记忆和记忆组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施建农 《心理学报》1990,23(2):17-24
本实验以超常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2个月)和常态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3个月)为被试,以数字和图形为实验材料对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的记忆和记忆组织特点和差异作了初步的比较研究。结果是;(1)超常儿童不仅在回忆量上比常态儿童优异,更主要的是在记忆速度和记忆组织上比常态儿童发展得更好;(2)儿童的记忆与记忆组织有密切相关,尤其是记忆速度与记忆组织之间有显著相关;(3)实验表明同时使用回忆量和记忆速度作为记忆成绩的指标更为合适,能更好地说明儿童记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儿童心理折叠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建农  周林  查子秀  徐凡 《心理学报》1997,30(2):160-165
本研究主要考察儿童心理折叠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心理折叠能力随年级(年龄)的上升而提高;(2)智力高的学生的心理折叠能力显著高于常态学生,而且,智力与年级之间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说明,智力是影响心理折叠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3)在本文所涉及的条件下,就总体而言,男生的心理折叠成绩高于女生。但这种性别差异主要不是来自常态组,而来自超常组;(4)不同被试组儿童的心理折叠能力具有不定全一致的发展曲线。  相似文献   

19.
8—12岁超常与常态儿童的检测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者采用两种视觉检测时任务,比较了8至12岁超常和常态儿童的检测时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超常组和常态组儿童的检测时都呈现出逐步减小的趋势,并且对于不同任务的检测时,两组儿童的发展速度不同,但均未表现出性别差异;在不同的年龄段和检测时任务中,超常组儿童的检测时均显著地快于常态组儿童。通过对两组儿童的检测时发展速率的比较还发现,儿童的检测时发展基本上不受学校知识或经验的影响。另外,两组儿童的检测时和智力测验分数之间都有中等程度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项针对10岁超常儿童特点安排的教学实验,目的在于探讨和促进超常儿童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为期十周的教学结果表明,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使被试在思维的可塑性、流畅性、独创性以及产生蕴涵意义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推理思维等方面受益.同时,为超常儿童教学中适当地发展一些有关思维方式的课程提供了积极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