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砂壶发展到清代,审美意象急剧提升,究其原因,与明清时期所盛行的金石学是分不开的.金石韵味的紫砂壶装饰此时成为制壶大家所惯用的方法.作为实用性的紫砂壶因此开始充当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补偿和情感寄托的对象.镌刻书法绘画的装饰方法把紫砂壶从"器"的层面上到"道"的高度,成为传承和诠释"道"的典型艺术形式.这种转变恰恰是明清紫砂壶的审美价值所在.返璞归真、自由冲淡的审美理想使得紫砂壶在艺术创造上超越"象"而取"意",即达到"境生于象外"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
情感体验是审美主体用美的标准来评价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审美观而引起的态度体验.音乐审美情感体验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审美主体层面的情感体验、审美客体层面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超越与升华阶段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心理制约下,钢琴演奏者的审美情感体验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审美情感缺失性体验、审美情感的丰富性体验、审美情感的崇高体验、审美情感的孤独体验、审美情感的神秘体验以及审美情感的皈依体验.  相似文献   

3.
艺术审美对人的精神和心理健康以及审美意识的培养、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不同的心理层面分析并论证了艺术审美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分属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但又都是人生的正面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之间不应混淆,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审美境界不是纯然客观的形态,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召唤下产生的整体性心灵状态,其中包含着道德情感,古人称之为“胸襟”。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之能臻于“境界”,恰恰是由于有道德价值的介入,否则无法达到境界;道德境界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价值,以“至善”为其核心价值,儒家的“仁”或“诚”等都是达到了至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不是外在的约束而致,而是以内心的自觉来践行来达到,其中包含着精神的幸福感和悦畅感,同时,也有审美的因素在其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古代哲学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学与人生论,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构成了它的最精粹部分.信奉“尽心、知命、事天”的儒家美学主要为中国古代美学设定了审美价值的层面,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道家美学主要为中国古代美学拓展了审美心态的层面,而主张“一朝风月,万古长风”的禅宗美学则主要为中国古代美学开启了审美境界的层面.以儒、道、释思想为精粹部分的中国古代美学有着丰厚的人文蕴含,它体现着中国古人对人生诗意与心灵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它们对我们今天追求“诗意的栖居”显然也是有启迪的.  相似文献   

6.
“雅”、“俗”以及雅与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问题. “雅”与“俗”这一对范畴,是重要的文化学范畴,涉及到文化层面的境界高低,人的文化教养、仪表、人格、操守、修养、境界.“雅”与“俗”又是美学范畴,涉及到审美倾向、审美理想、审美意趣、审美境界.“雅”与“俗”又是重要的文学范畴、艺术范畴,涉及到文学、艺术作品的高低程度、境界、情趣等等.下面主要从美学和文艺学的角度来对“雅”“俗”问题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曹智频 《现代哲学》2005,1(1):74-79
庄子所追求的审美人格,有一个从“有待”而“无待”的转变,一个从逻辑层面、实践层面向审美层面的递升,也是庄子以“无名”超越理性与价值,以“无功”超越功利,以“无己”回归“神人以和”的审美境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倪瓒与弘仁的山水画在意境追求上有相似之处,画面纯净、简淡、萧疏、雅逸,具有冷逸之美。其绘画风格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简约的图式;2.意象的空间;3.枯淡的笔墨。他们的绘画来源于生活,强调主观体验和情感表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画面中所体现的山水精神,及其在澄澈的心灵境界中所达到的超凡脱俗的审美品格,在今天仍然具有研究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人物画创作自魏、晋、唐、明、近代,迄今已经历了五次变革。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烈转型,也为中国的人物画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文化与审美多元化的今天,传统笔墨与审美应与现代文化对接。人物画家无论在技术与精神两个方面都应有所发展和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提升精神层面的境界。人文主义思想历久常新。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以人文关怀的态度去发现与刻画现实生活里的人物形象,乃是推动绘画艺术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0.
在青少年情感素质的理论框架下,进行青少年审美情感的研究。青少年审美情感是指青少年按照审美标准对物质或精神现象的美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本研究编制了《青少年审美情感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调查。结果发现: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我国青少年审美情感正向积极,但低于总体情感素质平均水平,其中最高的是自然美感,最低的是艺术美感;女生审美情感明显优于男生;审美情感与学业自评、师生关系、教师有情施教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通感在艺术审美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它能沟通人的各种感官,突破思维定势,实现艺术的互通有无.艺术通感不但能融会贯通各种艺术审美,还能沟通艺术家和鉴赏者审美经验和共同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视、听、嗅、触、昧觉的相通与挪借,实现身心的无界交流,体味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进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蒙培元的情感哲学,学界称之为"情感儒学"。他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儒家哲学是情感哲学"等一系列重要命题。他的哲学思想有"主体""心灵""超越""境界"与"自然"这几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并由"情感"观念贯通起来。他有一个重要命题即"情感可以上下其说":往下说,情感与生理心理相联系,就是主体心灵的感性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下的自然经验;往上说,情感与实践理性相联系,乃是主体心灵的超越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上的超越体验。情感儒学实可谓两千年来儒家主流哲学之大翻转,即颠覆了以宋明儒学为代表的"性本情末""性体情用"的观念架构,回归孔孟的情感本源观念,由此引发了当代儒家哲学研究的"情感转向"。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审美情感是指大学生按照审美标准对物质或精神现象的美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本研究编制了《中国大学生审美情感问卷》,并以此对我国范围内的3类地区14个大城市100所高校11982名大学生进行首次大规模审美情感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审美情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大学生审美情感由自然美感、人文美感、科学美感、仪态美感等组成;我国大学生审美情感处于正向积极,其中自然美感得分最高,人文美感得分最低;大学生的审美情感总分上不存在性别、本专科以及本专年级之间的差异,但在某些具体审美情感上存在结构性差异;舆论关注、自我要求和价值认同等是影响审美情感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油画材料、技法作为表达思想情感的媒介与载体,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和理解主客体关系的中心,而情感表现则是油画材料、技法的生命力与价值所在.在注重研究油画本体语言的基础上应正确认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在创作中充分表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及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朝鲜李朝时期最为著名的性理学家,李退溪从哲学层面的“理动理尊”推演出伦理层面的“理发”“四端”,把“四端”提高到纯粹性和创源性的高度.对退溪来说理既是道德的基准同时也是原则,更是人超绝的道德能力,而“四端”作为先天而又内在的道德情感,无需外在的牵引,自己便有自我实现的力量.作为彻底的性理学者,退溪主理的道德哲学方法论不仅保持了性善论的儒学传统,也不同于主气论的情境主义,在伦理倾向上表现为坚定的原则主义,在实践上必然诉诸境界说和“对越上帝”的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不少学校都很重视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为在语文教育中更好地实施审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者应该充满人文主义精神,关注生命、追求理想人格是教育者应予期待的一种境界;注重语文教学和其它艺术形式的相互渗透,并在语文教育中,引进多媒体教学;加强课堂对话,让生命在互动中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艺术观中包含着一种重要的思想,即艺术是一种心理投入和身体陶醉的行为过程,而非最后所取得的作品或者外在结果,通过这个过程才能将人的审美情感从内在心理转化为外在现实.正是通过这种观念和实践,才能使人摆脱现实功利,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水彩画的创作与表现,不仅是通过各类技法对事物进行客观描绘,在创作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融入情感与思想,将自身的情感思想与作品进行融合,赋予作品独有的审美精神与艺术内涵,可以说艺术创作与人文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对于水彩画而言,应突破技法上的束缚,追求意境意象,强调色彩对人文精神的表现,使其表现手法更加接近精神层面。由刻意寻求写实转变为追求情感精神方面的表现,侧重于作品所要传达的精神力量,探索水彩画的鲜活与魅力,以更为直接的方式表现意象精神,让创作者充分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也是近年来不断探索和思考的方向,也是研究水彩画艺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对仁的研究是学界恒常的热点,但多将仁视为道德原则。本文认为,儒家的仁作为道德原则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容置疑的,但同时不能忽视仁的情感层面和实践层面。完整的仁的思想是人的自然情感、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道德实践和道德原则—境界三者合一的有机体。自然情感是仁的起点和基础;人的情感—道德实践是仁从自然情感之仁向道德原则之仁的趋近与提升。在儒家仁的思想中,人与仁在一定阶段中是重合的,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道德人的趋近的过程也是仁从自然情感之仁向道德原则和道德境界之仁趋近的过程。可以说,是仁在不断地对自然人加以约束、限制,使之趋向于社会人和道德人,是仁塑造了传统中国人及其生活样式。  相似文献   

20.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情感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是情感的诱发,审美表象才升华为审美意象.在审美感知时,情感就会诱发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以及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在体验生活、再现生活及作品欣赏中都离不开情感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