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这个有形的世界里,不管是城市景观还是置于其间的艺术形式,都不能忽视构成了公共领域本质及内核的无形的社会文化形态。目前,国内公共艺术家开始逐步关注艺术创作与公众文化的相互关系,显现了艺术的当代性和公共性。艺术迈向公共领域,对公众生活的整体关照,使其公共精神成为了建构城市文明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中国耻感文化可以追根溯源到儒家文明,并从儒家的开创者———孔子的言论中总结耻的内涵:耻与道德相联系;耻不信;耻体现一种担当精神;其次对知耻的作用进行详细的阐发;再次,对现代社会的“无耻”倾向进行了反思并申明研究耻文化的社会现实意义;最后针对中国文化为耻文化还是乐文化问题,对两种观点作一粗浅的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两种文化的目标都是追求理想人格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儒释道这三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对于幽默有着各自独特的看法.儒家文化对幽默持模棱两可态度,一方面贬低幽默,认为幽默使人随意而不重视人伦,另一方面又认为幽默能够使人变得仁爱.佛家文化对幽默持积极态度,认为幽默是一种智慧的参悟.而道家是一个非常强调幽默的哲学流派,无论是其核心思想还是表达方式都无不体现着幽默的光芒.从学术角度梳理这三种文化对幽默的态度,可以促进幽默,使得幽默在当今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汪维藩是当代最重要的中国神学家之一,本文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神学”的理解、汪维藩神学思考的资源、以及汪维藩中国化神学的智慧等三个方面,对其神学中国化的努力作一浅探。笔者认为,在其神学思考中,汪维藩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出发,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相连接,但同时又不失以圣经启示和基督教传统作为其中国神学思考的规范。中国神学要成为一门中国学问,就应是“践履之学”,是“效法基督”、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首先,他认为,以圣经为权威、为规范,应该是在中国做神学的不拔根基。其次,他珍视两千年来的基督教传统,将基督教传统看为中国神学思考的源头之一,任何割断教会传统的中国神学,不会有生命力。再次,对他来说,中国神学家还有自己的思想之井,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能让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激相荡,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去阐释基督教信仰。复次,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来自中国基督徒信仰群体和个体的信仰经验。汪维藩神学中国化的智慧可以从他的道成肉身的神学中反映出来。道成肉身是他整个神学的起点,而三一信仰则是他整个神学的基石。他以基督为中心的道成肉身的神学是以上帝和人为两个焦点。在中国神学的戏剧中,既不是上帝的独角戏,也不是人的独角戏,而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他的神学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的神人共在的神学”。他的神学思考在严肃地对待圣经和传统的同时,又严肃地面对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或许也是今后的中国教会神学工作者在神学中国化的思考中,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 体脑分工是文明的基础,但是文明也伴随着阶级分化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衣食虽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但自然经济下的物质资料生产基本上是简单再生产,对文化科学知识要求不迫切,体力劳动者的文化素养、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都非常低下,体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普遍地受到人们的鄙视。恩格斯说:“奴隶制的盛行已经开始使人认为用劳动获取生存资料是只有奴隶才配做的、比掠夺更可耻的活动。”但这只是一方  相似文献   

6.
当代美国社会伦理学说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伦理是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与道德价值原则,它根源于现实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同特定的文化传统也有历史相关性。社会伦理有双重内涵:一是特定社会体制蕴含的伦理原则、价值规范,用以提供建树社会体制的伦理支持与辩护;二是同体制伦理相应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用以建村社会的道德秩序和国民的道德人格。社会伦理渗透于经济、政治体制与文化活动、道德文明,并深深地介入社会发展的各领域。70年代以来,规范性的社会伦理学已成为国际哲学界的一门显学,它同经济理论、政治哲学也相关联。西方特别是美国重视对它开展研究,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儒学的发展既有义理的创制,也有制度、礼俗的建设,儒家的价值理想落实到社会生活当中,离不开儒者对民生、制度、礼俗的思考与实践。孟子在思考王道时就认识到"养生丧死"等民众切实的需求与仁政落实的关系,历史上的儒者在推行儒家教化时,也重视民生,强调制度设计、礼俗重建,尤其是文化转型期的儒者,其思考和实践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今天面临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何在当今社会结构中安顿儒家伦理,创新思考儒家伦理的实践方式,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果儒家不能为解决当今中国社会的人伦生活、精神追求等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案,我们或许要重估儒学在当代复兴的价值。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可以重视社会儒学这一概念,重回孟子王道与伦理的思考,立足当下中国的社会实际,提供儒家方案,开展儒家实践,以期"重建儒家和中国人生活的联系",服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关乎文化自信的问题,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必须特别注意坚持文化自信。从文明论视角来看,一个国家和社会能否坚持文化自信,主要取决于它所代表的文化与文明是否在国际竞争和文明博弈中具有足够的综合实力;在“后西方”时代讲文化自信,就是要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习惯,从根本上肯定各大文明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经验智慧尤其是创新能力。因此文化自信必然表现为敢于进行各种创新行动,包括建构一套既有其文明特色又具有普遍性的话语体系,这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又可反过来增强文化自信。在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时坚持文化自信需要特别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学术的思想资源,二是深刻体认和阐发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三是自觉养成中国学术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首先,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现代社会理论,具有宗教神学所没有的开放性和传统无神论所缺乏的现代性;第二,马克思无神论是凝聚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力量,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中国政教和谐与宗教健康发展的思想保障;第三,从国际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中国文化传统深度契合,形成一种以人文关怀为特质的文化软实力,这种文化软实力可以化"文明冲突"的戾气为文化交流的祥和。  相似文献   

10.
<正>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公司设立的目的在于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不过,从苏丹红事件到频频发生的矿难事故,从辞职门、捐款门到三鹿奶粉事件,我国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规模显现出来,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公司社会责任?公司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公司应当承担什么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安乐死虽是一个历史久远的事实,但至今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国内作为一个医学伦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来,还是近几年的事。它已经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是很自然的。笔者认为在安乐死的道德理论的探讨和实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安乐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不同文化层次对安乐死意向调查引起的思考 对安乐死的看法,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水平等因素有关。现就我们对100人的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聂敏里 《世界哲学》2017,(1):121-130
古典学在中国与西方都有悠久的传统。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古典学的历史、学科性质、意识形态斗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一、古典学不必是保守主义性质的,可以属于现代性的事业;二、古典学的传统渗透了本质上是文化想象的形而上学论证,它将特定的政治生活方式自然化;三、近代以来兴起的德国古典学是历史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变奏。另外,本文还论述了古典学作为一门历史科学所应秉持的历史批判的精神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古典学在中国与西方都有悠久的传统。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古典学的历史、学科性质、意识形态斗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一、古典学不必是保守主义性质的,可以属于现代性的事业;二、古典学的传统渗透了本质上是文化想象的形而上学论证,它将特定的政治生活方式自然化;三、近代以来兴起的德国古典学是历史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变奏。另外,本文还论述了古典学作为一门历史科学所应秉持的历史批判的精神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平 《美与时代》2023,(8):15-17
相比古代美术,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美术不管是社会文化环境还是品类与形式都发生巨大变化,该时期的中国美术具有新旧交替和中西交融的特征。中国现代化美术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引入了西方文化,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理清我国美术与绘画的发展脉络。从中国画的内涵入手,讨论中国画在20世纪的流派与特征,分析三次中国画现代化改革论争之比较,指出论争从宏观性命题向微观性命题的转化,并就中国绘画现代化发展进行思考,表达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国是一个崇拜圣人的国度。如果主要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类型而言,上述判断无疑是可以成立的,无论是反观以哲学、历史学等为主干的中国传统理论型文化,还是考察以礼仪伦常、风俗习惯为要素的中国传统大众型文化,都能发现“圣人”的无所不在以及圣人观念的强大统摄作用。那么中国人所说的圣人以及中国人所拥有的圣人观念究竟指什么,即它们蕴含了怎样的可供我们译析的传统文化信息?这正是本文的主题。如果先提出结论的话,那么可以说圣人乃是千百年来由中国人所设计又被中国人所企慕和迨及的一种理想人格的载体,圣人的智慧和品格就是中国人在生命繁衍和文明创造过程中赖以汲取的力量源泉以及加以奉行的规范准则,甚至圣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面具有巨大精神号召力和情感凝聚力的伟大旗帜。因此圣人观念从许多方面表现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瓷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社会,瓷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都在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中国各大瓷器中,禹州钧瓷作为河南瓷器文化的代表瓷种,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进入新时期以来,禹州钧瓷文化却受到了来自外部与自身的各种冲击。在新的环境下如何保护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在继承祖先文明精粹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能够在当代再度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是我们应当予以重视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牛磊 《道德与文明》2018,(1):160-160
正不管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抑或是理论自信,归根到底还是文化自信。其中,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传统文化在经历扬弃之后转换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原则,才是获得这种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李建华等著的《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研  相似文献   

18.
韦伯对中国进行过系统研究,在近代西方思想家中殊为难得。其中国研究是在文明比较视野中的理念型探索,根本特点是坚持文化论和制度论的统一,这种视角成为了各大文明比较研究的典范。韦伯从制度论角度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传统主义特征,但他认为,文化论角度的儒家和道家才是制约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韦伯的论证构成了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理解系统,但并非无懈可击。今天,从文化论与制度论统一的视角来回顾、反思韦伯的中国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家将宗教视为文化的一部分时,它便呈现出普遍性和特殊性。文化本身是多元的,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文化传统现象,丰富多彩的文化点缀着大千世界,拥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在各自的文化熏陶下一代又一代和谐地生活着。 每一种文化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要给一个文化定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文化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落后的文化定会被先进的文化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定位在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长流不息的宗教文化,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不能…  相似文献   

20.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认为,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实现道德转型。他提出了道德转型的基本思路:确立人道主义为最重要、最基本的伦理原则;以是否宝爱生命、尊重生命价值作为划分文明道德与野蛮道德的标准;确立两利为利的功利观;从普世伦理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的相容性问题,发掘传统道德的价值。他的诸多思考至今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