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年寄语     
高欣 《天风》2002,(1):18-18
历史的车轮总是年复一年、无声地向前滚动碾转,经过几十年的风雨炎寒后,人们会否突然醒悟到自己的幸福何在?生命的意义何在?对于幸福的概念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雨果(法国)认为:幸福的人希望大家都幸福。苏霍姆林斯基(俄国)认为:要想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就应当对别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赤诚相见。金·哈伯德(美国)认为:很难说究竟什么东西会带来幸福——贫穷和富裕都不能。  相似文献   

2.
从自己做起     
刘行 《天风》2001,(7):31
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不容易,因为人有软弱的一面:就是宽以待己,而严于律人。 在我们教会这个大家庭里,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学识修养的人都有。有人虔诚度日,“对神对人常存无亏良心。”(徒24:16);有人心怀二意,没有主见,不分是非,唯唯诺诺,有一种人看什么都不惯,听什么都不顺耳,常指责人没有生命,没有重生,没有爱心信心。对牧长传道,或对执事信徒,挑长挑  相似文献   

3.
忠言逆耳     
思恩 《天风》2007,(4):27
俗话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特别是对于为官者而言,往往顺耳之言听得多,逆耳之言听得少,偶尔有人敢说上一句两句不中听的,必然觉得大不敬,非但不觉是良药,反觉是鸩毒一般。因此,能做到听逆耳之言而不恼,吃苦口之药而不烦就不是一般的等闲之辈了。画中体现了一个像似为官者的人正在听取下属的建议,其中下属的建议都是好的、积极的、正面的言词,因此,那为官者正听得津津有味。的确,往往在别人说好话时,说顺耳之话  相似文献   

4.
渊声 《天风》2012,(6):48-48
[问]我是一位离异的姊妹,带着孩子生活本来就很不容易。一年前,听人介绍说教会中一弟兄能帮大家投资,且利润可观,弟兄也是出于好心,希望弟兄姊妹能在经济上好起来。于是大家纷纷跟着投资,我也把仅有的十多万积蓄全部投了进去。不料一年多来,却逢金融风暴,不但毫无利润,而且亏了大半。于是,教会内怨言四起,什么难听的话都有。我也寝食难安!想想自己本来就命运多舛,如今又遭一劫,真是痛不欲生。  相似文献   

5.
“发菩提心”这句话,凡是学佛的人都知道,并且作为一句互相鼓励精进修行的口号。我认为这句口号在佛门中经常喊喊是有好处的,它不但可以消除大家一些自私自利的我执偏见,同时更可以鼓励和提高大家为芸芸众生服务的积极精神。什么是菩提心?菩提二字是印度语,译成中国文就是一个觉字,所以菩提心就是自觉觉他的心,也就是说,自己觉悟了,还要把自己觉悟的道理去告诉他人,使他人都共同得到觉悟,这就叫做菩提心。如果自己觉悟了,不去觉悟他人,这就不叫菩提心。  相似文献   

6.
从最简单的愿望出发,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向前走,永不停歇,你就会达到一个令你自己都吃惊的高度。一位很有成就的科学家在谈到自己成长经历时有人问他,是不是从小就立志献身科学事业的?科学家微笑着摇了摇头,他说其实小时候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科学,小时候的愿望简单得很:小时候在乡小念书,条件很差。教室,是破旧的寺庙改建的,课桌和椅子都是用泥巴垒成的。乡下孩子野得很,既贪玩又不肯好好念书。有一天代课老师说:“孩子们,好好念书将来考进城里,城里的桌椅可是光光亮亮的象镜子一样能照出人影儿来!”听了老师的话,当时大为振…  相似文献   

7.
《思维与智慧》2014,(10):58-58
罗家伦身上有一种气质,就是“不生气”的修养。作为一个大学校长、著名学者,他经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但罗家伦却不去计较、不放在心上,表现出了大师级学者难能可贵的大度风范。毛子水教授曾回忆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回,中国语文学会开会,胡适先生和罗家伦先生都参加了会议,胡适先生还发表了演讲,胡适先生演讲完毕,有一位与会者提出了简体字问题,大家就开始讨论,罗家伦先生只是静静地听,并没有说什么。然而,因为罗家伦先生此前对简体字研究很感兴趣,在场的几名教授便旧事重提,对罗家伦先生破口大骂。毛子水很为罗家伦鸣不平,就想反击那几位骂罗家伦的教授,但他看到罗家伦面对辱骂却什么也没有说,依然静静地听。  相似文献   

8.
大二的时候,一位资深的经济类专家来学校做报告。做报告的人总希望在下面听的人配合自己,于是他问报告厅里有多少学经济的学生。专家问了三遍,我们底下的同学却没有一个人作声,甚至头都一时间低了下来,生怕专家询问的眼神触及自己的眼光。其实,我们之中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学经济的,但由于怕老师跟着提问,故都不愿意让专家注意自己。专家是个很会揣摸心理的人,他苦笑着说,既然大家都沉默,我就先停顿一下给大家插一个小故事。我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在大学里也经常有讲座,每次都是请华尔街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讲演。每次…  相似文献   

9.
田耕 《思维与智慧》2001,(12):38-38
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在许多交际场合中直来直去、逆耳忠言并非良策,易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怎样才能让你的话既听起来顺耳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呢?灵活地应用婉曲这种语言修辞手法就能如愿以偿。婉曲,即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一事物,而是借用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达到“义在言外,思而得之”的效果。婉曲有时是故意换一种说法(婉言),有时则是通过描述与本意相关事物来烘托本意(曲语),从而达到规劝、反驳、警示、批评、解嘲、赞美以及拒绝等的目的。1.巧劝他人一位父亲问他的29岁女儿为何还不结婚,女儿告诉他自己曾有…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不同的只是大家对成功的定义与理解。想要成功吗?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具有下面的十种心态。自信。什么叫自信?自信就是眼睛尚未看见就相信,其最终的回报就是你真正看见了。  相似文献   

11.
寓言四则     
狮子与乌鸦 狮子自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什么都不害怕,所以它常常在森林里吹嘘自己所向无敌、无所畏惧。乌鸦听到狮子夸夸其谈,它在天空中对狮子问道:“你什么都不害怕,你怕万一吗?”  相似文献   

12.
经营自己     
每个人都怀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渴望攀上成功的峰巅,但人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无数事实证明:如果你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善于经营自己的长处,你就找到了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人生在世,谁都不希望自己庸碌无为,谁都不希望自己平平庸庸默默无闻。是大雁就想翱翔蓝天,是骏马就想驰骋草原,都盼  相似文献   

13.
浅议批判继承传统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对待传统的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一个必须面对和不断解决的问题。因为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国家什么民族的人民,他们所由以成长的思想意识氛围或者说精神文化环境,都是在他们生前就已经由前代人创立并形成了的,这就是传统的思想文化和传统的民族精神。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也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他们都要受到这种氛围或环境的浸染,在这种浸染中发育成长。正像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赖以生存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一样,他们同样不能自由选择自己所由以发育成长的思想意识氛围和精神文化环境。当然,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又不可能完全…  相似文献   

14.
“家里盛不下心灵的东西。”朋友赵金禾在来信中说。他是劝我有些事在妻子不能理解的情况下,不要跟她发脾气。他说自己心灵的东西才是自己的真正支撑,而支撑自己的东西往往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特别是,不能强求每一个人理解。他比我长17岁,是过来人了,又是颇有名气的作家,他的这个说法想来是有道理的。我承认我对妻子要求的太多,我总想人有了家总不应该再有孤独吧。现在看来,人有了家还有孤独是很正常的事。我有时想我找个什么样的女人成家,家里才能让我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呢?而且说什么都有人听,笑什么都有人懂,哭什么都有人一起流泪。我把跟我接触过的所有女人都想遭了,可我一点也拿不准会有哪一个女人  相似文献   

15.
    
一 这个故事是小时候爷爷说给我听的。 爷爷还是个小青年的时候喜欢和村里的同龄人打赌。不管赌注是一顿饭,一支好烟或者别的什么,他都乐此不疲。因为打赌不仅仅是赢得赌注那么简单,重要的是可以向别人证明自己。  相似文献   

16.
<正>一、学生来信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已经放假在家了。这学期的期末考试又是线上考试,但我想下学期应该就都是线下上课和考试,可以真正开始我的大学生活了。可是我突然感觉,自己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什么进步。我是不是已经“摆烂”了啊!学习方面,大一刚开学我还特认真听网课、做笔记、和老师互动,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二十几岁的商鞅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当时他还在魏国,任国相公叔痤的管家,里里外外都料理得非常妥贴,很受国相的器重。后来国相病危,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向魏王推荐了商鞅,并再三叮嘱说:“大王如果不用他,就应立即杀掉他,以免跑到别国被他人重用。”可是魏王听了,并不怎么在意,国相见自己的一片忠心不被理解.顿生怜才之心,事后就劝商鞅另逃出路。哪知商鞅听了也不在乎,国相忙问他为什么。只见商鞅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既然不听你的话重用我,当然也就不会听你的话杀掉我。我又何必急于逃走呢!”国相见商鞅分析得如…  相似文献   

18.
Ⅰ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第6卷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存在是什么?按他所说,这个问题一直是并将继续是永恒的哲学问题。确可毫不夸张地说,对于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仍然争论不休。原因之一是很难说清它究竟问的是什么。近2500年来的哲学思考已把我们同亚里士多德隔离开来,这实际上已使我们不  相似文献   

19.
转折     
回首走过的人生旅程,很多时候总是事与愿违。但细细想来,所谓事与愿违,其实都是自己当初的一厢情愿在作怪。上初中时,有美术课,但因不作为中考必修课,所以上美术课时我就偷偷学习数理化课程,根本不去听老师讲什么透视、构图、着色等方法与技巧。当然,我那时的数理化成绩确实不错,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们中国天主教关于“民主办教”问题.主教、神父、包括教友都在进行有意义的研究和探讨。那么,什么是民主办教呢?我想可能大家还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和想法。有不同的认识和想法是好事,因为认识不同,我们才有进行研究和讨论的必要。只有通过研究和讨论,才会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认识才会更清楚。所谓事不辨不明,指的就是这个道理。今天,我想借此机会,以“发扬民主办教精神,独立自主地办好教会”为题,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