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性化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军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131-135
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四所不同类型院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取向及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性别角色趋于双性化,但男女同学趋于双性化的程度有所不同,男女大学生不同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北京市某所大学826名大学生的调查,探讨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和新性别角色类型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约占1/4;2)用贝姆的分类方法,双性化大学生在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人格特征上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可见,双性化性别角色大学生具有较积极的人格特征。按照B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A.Samuels的分类方法,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格特征上,正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均高于负性双性化大学生和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3.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双性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性化”是一种与性角色的认同和同一性相关的人格现象。双性化人格从程度上来讲,并没有出现性别认同的混乱,他们是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的。当双性化由个体的主观意向成为了全社会的多发现象,当其中的优势被挖掘,双性化,特别是“女性双性化”也成为了一种趋势。然而现在社会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教育的角度去诠释这个问题,本文打破这一束缚,从心里学视角来重新看待这个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4.
张莉  冯江平 《社会心理科学》2002,17(3):22-24,43
随着女性职业的发展,女性在适当保持传统性别角色的基础上逐渐适应原以男性为主的职业社会的各种要求,这将导致女性人格双性化的发展。本文尝试在回顾传统性别角色理论和人格双性化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女性职业发展的特点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说明这一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我国中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的问题和特点,本研究采用最新本土化的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初中生、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各年级段的双性化、未分化、单性化(男性化与女性化)比例各约占30%,双性化替代单性化成为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未分化现象也极为普遍;我国青少年双性化发展较国外已提前至青春期,初三、高三升学、恋爱等重大生活事件对个体的适应和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催生大量双性化并大幅减少未分化,这两个个年级可能既是双性化发展又是抑制未分化的重要时期;此外,中学女生双性化发展明显优于男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利他取向和社会赞许性两个维度的测试,将初中生被试区分为四种类型.借助对高、低赞许性情境的操纵,考察了四种类型被试在亲社会行为表现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对亲社会行为的准确预测和解释要取决于利他取向、社会赞许性及情境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赞许性变量的引入,加深了对高、低利他取向作用的认识,对指导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刘电芝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甄别出双性化、未分化和单性化被试。在此基础上,对双性化和未分化个案进行深度访谈,以探究影响大学生性别角色形成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个性特点、父母期待、亲子关系、玩伴和自我期待是性别角色的六大影响因素。其中家庭因素最为重要,在家庭因素中父母处于核心地位。通过双性化和未分化个案的比较研究,表明教养者的温柔、鼓励,民主型教养方式,良好的家庭气氛,兄弟姐妹间友好关爱,积极的自我调节有利于双性化的发展;反之,则加剧未分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决策中社会价值取向的理论与测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经济学决策理论强调利己性假设, 认为个体是理性的并由个人利益所驱动的。但是, 个体在相依情境中的社会动机要比利己性假设更为复杂, 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社会价值取向是指个体在相依情境中对自己收益和他人收益分配的特定偏好, 是一个用来描述个体对他人利益关注程度的个体差异的概念。本文回顾了测量社会价值取向的三优势测量、环形测验和滑块测验等方法, 强调了不同测评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并简要总结了决策、社会认知、共情、亲社会行为等领域内相关的社会价值取向研究。未来的研究则需要探索社会价值取向与不同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 以及不同社会价值取向个体的神经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受到自我概念文化价值影响,中国人对正性情绪的取向和调节与西方人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的正性情绪更多指向自己的社会关系,体现出对情绪的社会取向。而西方人的正性情绪更多与个人、内在的因素相关,体现出对情绪的个人取向。受到正性情绪的不同取向的影响,中国人对正性情绪持有非享乐主义的情绪调节模式;而西方人则持有享乐主义的情绪调节模式。在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从本土化视角、内隐测量、社会文化神经研究范式以及不同文化下的情绪调节策略的适应价值等角度对以往研究进行改进和拓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的关系,用相关量表对3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性别角色类型者的恋爱经历均有显著差异;双性化和男性化类型者在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者;在亲密两性交往质量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双性化类型者显著高于未分化类型者。这表明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密切相关,双性化个体在一般与亲密两性交往中占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   总被引:78,自引:0,他引:78  
以社会刻板印象和社会赞许性为基础编制了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同时使用正性和负性量表,测量了380名大学生。结果显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运用此量表将大学生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男性中分别占24.7%、15.4%、31.5%、28.4%,在女性中分别占22.5%、28.0%、25.0%、24.5%。该研究与西方已有同类量表不同之处在于引入了负性量表,文中对其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归因取向理论建构及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用一种新的视角—— 取向研究视角, 对以往归因理论进行整合研究, 建构一种与社会情境结合更紧密, 更具概括性的归因取向理论。归因取向理论的假设建构模型包括四种归因取向维度:社会取向, 个人取向, 积极取向和消极取向。根据理论模型编制归因取向量表, 以1301名被试为研究对象, 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该理论建构的存在, 理论建构中各维度的因素负荷和拟合指数良好, 归因取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建构效度。检验归因取向维度和8个社会心理变量的关系, 证明了四种归因取向维度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稳定性和评估有效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王晓钧  江亚丹  黄威红 《心理科学》2011,34(6):1496-1501
摘 要 尝试用新的理论视角-取向研究视角,对幸福观进行整合研究,建构一种与社会情境结合更紧密,更具概括性的幸福观取向理论。幸福观取向理论的假设建构模型包括四种幸福观取向维度:社会取向,个人取向,积极取向和消极取向。根据理论模型编制幸福观取向量表,以907名被试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该理论建构中各维度的因素负荷和拟合指数良好,幸福观取向量表显示出良好的信度和建构效度,保证了实证研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尝试用新的视角——取向研究视角,对价值观进行整合研究,建构一种与社会情境结合更紧密、更具概括性的价值观取向理论。价值观取向理论的假设结构模型包括四种价值观取向维度:社会取向,个人取向,积极取向和消极取向。根据理论模型编制价值观取向量表,以974名被试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该理论结构的存在,理论结构中各维度的因素负荷和拟合指数良好,价值观取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文化下,关于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致性模型、双性化模型、男性化模型。按照一致性模型,具有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质的女性是最为理想的;按照双性化模型,在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两个维度上得分都高的个体社会适应性最强而且心理最健康;按照男性化模型,男性化特质才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主要决定因素。研究运用大样本的网络数据,探讨在中国文化下,上述三个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具体地,在性别角色类型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的适用性。结果发现:双性化模型得到支持,同时具有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最高;男性化模型和一致性模型都没有得到支持。这表明在当代西方文化下的理想模型——男性化模型并不适用于中国,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具有文化特异性。这一结果不仅增进和丰富了人们对文化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的认识,还对我国目前青少年良好个性品质的塑造和培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成败情境下不同目标取向学生焦虑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五、六年级小学生共 2 1 3人为被试 ,采用 3× 2的研究设计 ,考察了在成功和失败情境下三种成就目标取向 (掌握目标取向、成绩接近目标取向和成绩回避目标取向 )的学生焦虑度的差异。结果发现 :(1 )在两种情境下 ,掌握目标取向的学生的焦虑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学生 ,而成绩接近目标取向的学生焦虑度与成绩回避目标学生的焦虑度无显著差异 ;(2 )三组学生在失败情境下的焦虑度显著高于成功情境下的焦虑度  相似文献   

17.
组织价值观结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参照有关文献并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编制出企业的组织价值观结构问卷.通过对175名企业员工的预试问卷调查,对426名员工问卷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对457名被试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组织价值观包含人本取向、团队取向、形象取向、客户取向、产品取向、社会责任取向、创新取向、绩效取向和求真取向等9个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哲学方法论的元哲学关注是双重的:第一,如何从元哲学角度看待哲学方法的一般性结构;第二,如何看待哲学研究中诸多不同方法论思路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哲学方法之结构的元哲学分析来探讨如何建设性地开展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主要论点如下。第一,一般来说,一种方法论思路有其功能上相互区别、但又密切相关的三个层面,即角度取向性方法层面、指南性方法层面和工具性方法层面。第二,假定某一角度取向性方法有其适当的形而上基础,那么,仅仅采取该角度取向性方法作为当下实  相似文献   

19.
刘成斌  刘露 《学海》2023,(3):73-87
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就业场域的分析发现,农民工群体中出现的短期行为取向与就业场域的结构性压力息息相关。农民工就业场域的时间形态、规制约束、情感卷入和生活基础会引发该群体时间视野的断裂性、注意力分配的当下性及未来发展的不可知性,从而导致短期行为取向的形成。由于这些因素生成于外部劳动力市场结构,而农民工群体在就业场域中的社会地位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改变,因此短期行为取向会重复发生从而被农民工内化为惯习。从理论脉络上看,本研究的贡献在于对农民工未成年时期的社会化过程所导致的短期行为取向理论进行拓展,农民工成年后的就业过程所形塑的短期行为取向也应引起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0.
尝试用新的视角——取向研究视角,对竞争情境中的人格进行整合研究,建构一种与社会情境结合更紧密,更具概括性的人格取向理论。人格取向理论的假设建构模型包括四种人格取向维度:社会取向,个人取向,积极取向和消极取向。根据理论模型编制竞争情境人格取向量表,以1399名被试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该理论建构的存在,理论建构中各维度的因素负荷和拟合指数良好,竞争情境人格取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建构效度,既可作为证明该理论建构的有效工具,亦可作为评估竞争情境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