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诚 《法音》2012,(8):53-55
自古以来,戒律一直被视为佛法所以住世的根本命脉。佛陀临涅槃时,殷切付嘱比丘们以戒为师,方能令正法久住。《善见律毗婆沙》说:"佛语阿难:‘若我灭度后,毗尼即是汝大师也。’是名令正法久住。下至五比丘解律,在世能令正法久住。若中天竺佛法灭,若边地有五人受戒,满十人往中天竺,得与人具足戒,是名令正法久住。如是乃至二十人得出罪,是名令正法久住。因律师故,令正法久住。是名持律五德。"唐代道宣律祖《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说:"今戒律大藏住持功强,凡所施造并皆粗现。以人则形服异世,法则轨用有仪,住既与俗不同,杂行条然自别。由世随相有,法逐相成,便能纲维不坠于地。又以法能资人,亲成众行,使人能弘法。故律云:以众和合故,佛法得久住。"  相似文献   

2.
一、道教戒律的历史发展道教的戒律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道藏》戒律类中就收有戒、律、科、愿念、格等等,最常说的戒律也是包括戒、律、清规等在内的统称。“戒”是戒条,用于防非止恶,是预防作恶的规定,主要以防范为目的;“律”是律文,用于对已犯恶行的惩治,是处罚作恶的条文。道教的戒律产生很早,可能与早期祭祀时的斋戒有关,也受到了早期谶纬神学“天诫”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树立佛教的庄严形象,使正法久住世间,这是我们每个佛子共同的职责,而学习戒律,严净毗尼,不但能防非止恶、规范行为,净化身心,而且是中国佛教之所以在历史上能屹立于世界佛教之林的第一优势!本期济群法师《学习戒律的意义》一文,从戒律的名称和含义,受戒必须持戒,戒律是僧伽制度的是非标准,学戒后才能成办僧伽事条,戒能成就各种功德,持戒能令正法久住,以及违反戒律的过失等六个方面,反复论述学戒、持戒的重要意义。文中还列举当前佛教界诸多不如法的现象和弊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戒德衰颓,正法焉能久住?净戒不修,僧伽的庄严形象复何存在!中国佛协为力挽颓风,对目前某些寺院滥收徒众、滥传戒法的现象曾再三提出整饬意见。本刊作为教界喉舌,为方便教友学戒、持戒有所遵循,曾连载《戒学讲座》十三讲,并作为“法音文库”之一印单行本发行,颇受广大教友的欢迎。近几年来,滥传戒法的现象有所减少,说戒、诵戒之风,结夏安居之制亦在许多寺院开始恢复,但如何持之以恒、蔚为风气,则在于教界的共同努力!有些尼众寺院与尼众佛学院,在戒学道风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五台山普寿寺是一座尼众道场。她们生活清苦,居住简陋,夜卧广单。去年夏季有来自22省、市的青年比丘尼(年龄最大的36岁)146人共同安居学律。据介绍,安居结束,有80余人留寺研究戒律。她们每天坚持学戒、持戒,遵循通愿法师“以戒为师,华严为宗,净土为归,研律为主”的遗志,暇时念佛、诵经。这种真参实学精神,令人十分钦佩。  相似文献   

4.
戒律,是规范宗教徒宗教行为的警戒条文;戒律,也是教门中人必须遵守奉行的行为准则。戒和律又是有区别的,戒是戒条,主要以防范为目的;律是律文,主要以惩罚为手段。 道教戒律,不仅是规范道教宗教行为的警戒条文,是道门中人必须遵守奉行的行为准则;而且也是道教信仰的重要思想内容,是道教徒坚定信仰、实现信仰的一种手段;后世道教又将戒律与修仙联系在一起,所谓“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将戒律作为成仙得道的基本条件。因此,道教戒律在广大道徒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并被历代道教徒所重视。明清以后,道教日渐衰微,道教戒…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7,(8)
<正>第五节戒体差别一、体性无别七众所受持的别解脱戒分为四个层次:1、具足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2、十戒(又称勤策律仪),为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所受持;3、八关斋戒(又称近住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中的净行者所受持;4、五戒(又称近事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367])南山律将在家戒律与出家戒律纳入同一个整体框架,是因为《四分律》本来就通收道俗之法,在家戒律作为出家戒律的阶梯,对于修行具有重要意义~([368])。《随机羯磨》将在家戒律也包括  相似文献   

6.
《佛教文化》2009,(3):96-101
佛祖戒法传至中土之始,可远溯自公元250年前。公元6世纪,道宣大师开创中华律宗,兹后中土律典,粲然大备。公元753年,鉴真和尚远涉重洋,传授戒律,开日本律宗之先河。与此同时,马祖道一兴丛林,百丈怀海立清规;从此佛教戒学,得以延续与发扬,迄至当代,千年法脉,薪火相承。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示寂之际,殷殷寄语后学:“保守如来家业,只有一字:曰戒。”于今,言犹在耳。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佛教戒律发展史上,律宗实际创始人道宣以"四分通大乘"确立了大小乘戒律的地位,形成声闻戒为主体、菩萨戒为补充,两者并行流传的历史传统。但自道宣之后,不少律宗高僧在弘扬《四分律》的同时兼弘菩萨戒,尝试对大小乘戒律进行融合,唐朝鉴真、宋朝元照、辽代法均、明清时期的读体见月等人都是典型代表,他们既继承了道宣弘扬《四分律》的传统,又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从理论阐释和实践奉行中促进声闻戒和菩萨戒的融合。三坛大戒制度创立,将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置于同坛同期授受,标志着大小乘戒律最终走向融合,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8.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主要遵奉小乘诸律,但其中融入了大乘的思想观念,因此其戒律也呈现新的特质:⑴戒律也是原则,体现着对欲望的彻底禁止。⑵诸戒律面面俱到。⑶诸戒律体现着平等精神。⑷戒律的条文体现着理性对欲念的束缚。⑸内在自我约束和外在规范统一。⑹戒律不仅是制恶的约束,还是行善的督约。⑺戒律具有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的机动性。⑻戒律的实施与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相关联。因此,流传在中土的佛教戒律是佛教中国化的基础,而且具有中国特点的佛教戒律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与法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9,(1)
止持与作持所谓戒律,应该是两种类别的共同称呼。广义地说,比丘戒也包括了比丘律;狭义地说,戒是戒,律是律;律中包含戒,戒中不含律。因为毗尼(律)藏中有波罗提木叉(别解脱戒),波罗提木叉中不能摄尽毗尼藏。说得明显一些,毗尼是统括止持与作持的,波罗提木叉则唯有止持。所以持律含有持戒,持戒不含有持律;因持律是僧团大众共同的事,持戒是各个比丘个人的事。持戒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戒体"最初含义与印度戒律学哲学特征、"戒体"范畴与中国戒律学的思维方式转型、"戒体"范畴的地位与中国戒律学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戒律学中国化的历程。从印度戒律学向中国戒律学的转变,本质上是从因果业报戒律学体系向体用戒律学体系的转变。"戒四科"在戒体与戒法、戒行、戒相三者之间建立了本体与作用、功能、属性,本质与现象,知与行的多重关系,由此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戒律学体系。中国哲学的体用思维方式是实现从印度戒律学到中国戒律学转变的理论通道,由此赋予了佛教戒律新的神圣性、权威性和真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