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看孤独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展障碍,它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行为表现。针对这些行为特点,研究者们提出了心理理论缺失说和执行功能障碍说。但是,有研究表明孤独症患者并不是在所有的心理理论任务和执行功能任务上都存在障碍。所以,单纯地采用心理理论缺失说或执行功能障碍说都不能完整解释孤独症症状。一般来说,心理理论缺失的孤独症个体,同时也伴有执行功能障碍。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确实存在紧密联系。然而,目前对它们关系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和抑制控制上。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都分别包含许多成分,它们彼此的关系可能会在不同年龄段发生变化。因此,研究者需要进一步探查不同年龄段,不同心理理论任务与执行功能不同成分与范式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应用于临床实践,帮助诊断和培训孤独症个体。  相似文献   

2.
虽然目前对于儿童期心理创伤的提法不一致,但是大部分相关研究都集中在性虐待,躯体/情感虐待,躯体/情感忽视方面的内容却是一致的。在研究这些儿童期心理创伤和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两者存在高度相关,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儿童期心理创伤对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以及对社会功能各个方面的影响,且影响存在时间特殊性和多重创伤的复杂关系。目前仍需要加强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儿童期心理创伤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成分是斯腾伯格提出的分析智力操作的基本单元。成分分析是对智力行为心理机制的描述。但成分理论不能独立地说明智力,它隶属于斯氏三重智力理论的总体框架。论文分析了成分的性质、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并对个体和年龄差异在各种成分功能上的表现作出解释。成分理论的提出是对人脑黑箱软件意义上的工作原理的可贵探索。但它在可证伪性方面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4.
道德敏感性:概念理解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敏感性是新科尔伯格取向的重要概念,是道德行为发生之前逻辑上的心理初始成分,是对情境的道德领悟与解释,典型地反映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相互作用。对这个概念的性质和内涵理解存在能力观和经验观等不同观点;该概念也常操作化地为道德觉察、道德意识、后果意识、确认道德问题等;它与伦理敏感性、道德直觉等相近概念有着不同程度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5.
具身情绪是在近年来大热的具身认知领域影响下提出的便于研究情绪的理论,主要表现为情绪是由生理反应及情境等共同作用影响的; 而替代性创伤是用以描述心理工作者因长期接触创伤后患者对其进行危机干预,而出现类似的创伤反应和身心不良症状的概念。这两者在形成结构上存在相似之处。本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介绍,从具身的视角描述了替代性创伤的成因,最后结合实际对未来研究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心理行为问题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中一个被广泛讨论的问题。其中家庭教育方式被普遍认为是未成年人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从已有的研究结果出发,提出一个崭新的解决方案——家庭辅助计划,并从它的概念、内容、步骤和意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促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形成,缓解未成年人心理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7.
简论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的关系——兼答周积泉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第一次明确地将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基本形态,即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单就“社会心理”这个概念来说,社会学研究它,心理学也研究它。“社会心理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具体的社会变迁、历史事件对个体的人 (或社会集团) 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揭示社会心理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思想和行为的关系,因此,它又可以称为“心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和条件,即研究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心理”概念是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基本形态来研究的,它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上流行的普遍心理状况或某阶级、某集团的心理状况。相对于思想体系而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古老现象的权力,却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崭新课题。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对权力心理进行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研究。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权力的存在或激发广泛地影响了个体有意和无意的社会认知、情绪和社会行为,这些心理和行为既包含消极的成分,也包含中性和积极的成分。文章指出了权力心理学具有“强调社会认知、基础认知甚至神经机制”等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9.
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是一门探索人类心身健康奥秘的新型边缘学科。它研究神经系统如何将心理因素转换为可以影响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特别是脑和行为如何影响免疫系统,又如何受到免疫系统的影响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之间是否真正存在联系一直有争论,我们实验室围绕高级神经活动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开展了研究。工作包括:条件反射性免疫抑制和增强、情绪应激与免疫、心理行为干预与癌症等。这些工作不仅证实了心理调控,比如信号刺激、情绪和意念想象等,确实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且对有关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心理理论是社会认知的核心能力之一。现有的心理理论ERP研究以心理理论较为公认的4个成分信念、愿望、意图和情绪为框架,表现出了一些一致性的规律:心理理论相关的脑电成分根据不同的心理理论成分而有所区分;不同心理理论成分诱发的相关脑电出现的位置表现出跨任务的一致性;心理理论的ERP发展研究在儿童身上表现出与成人类似的结果,但也具有时间窗口更长,位置分布更宽广的特性。未来的研究需要设计出更符合ERP研究技术要求的任务范式,并注意心理理论概念结构的完整性,还应探寻心理理论各成分加工的共同电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心理控制是一种侵入式教养,它是指父母使用引发儿童的内疚感、爱的撤回等方式侵入儿童思想和情感的教养行为,这种消极的、侵入式教养导致儿童产生诸多心理社会功能失调。跨文化研究发现,我国文化背景下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更高。社会环境、父母的人格和儿童的行为等因素都对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产生影响。父母的心理控制会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自主性等一系列的心理社会功能产生消极影响。未来研究应立足中国特色文化,深入探讨儿童多重看护条件、儿童自身易感性等因素对心理控制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毕生发展心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毕生(Life span)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是一种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观点和方向。它描述、解释人的一生从孕娠到死亡的心理(或行为)发展过程,研究个体发展中行为的恒常性和变异性,为研究个体心理发展提供概念和方法的框架。其目的是要发现人生心理发展的一般原则,获得关于个体间发展异同的知识和个体发展可塑性程度及条件的知识,并改进人的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进化心理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波  车文博 《心理科学》2004,27(1):236-238
进化心理学是近年在西方心理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目前仍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其基本主张是: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心理机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模块性是心理机制整体组织的特性;人的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进化心理学的发展既有意义同时也存在局限。其意义是:其发展与当代科学发展趋势相一致;它的研究促进了对人性和心理的进一步思考。局限是:具有遗传决定论的倾向;方法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忽视了文化对进化的意义等等。  相似文献   

14.
略论宗教崇拜的社会心理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崇拜是一种制度化了的、特殊的社会行为,具有特殊的社会心理内涵。由于它所具有的社会心理功能常常为人们所忽视或不解,因而大大增加了宗教崇拜的神秘性。宗教崇拜既有与其它仪式行为和宗教行为相一致的社会心理功能,又有着可以满足人们的某些特殊心理需要,由特殊心理机制导致的特殊的社会心理的功能。本文主要探讨宗教崇拜所具有的“心理慰藉”、“社会教化”和“社会认同”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这些基本PASS概念的提出,是为了给传统上将智力作为一个笼统构念的做法提供某种替代的选择。在这一新的理论途径中,我将一般能力分解为对主要认知过程的研究,其中每个认知过程均有其行为、认知和神经心理成分,而且重要的是,每个认知过程均有相应的一组评估测量任务。PASS模型,这一理论框架能够充分包容体现于教育和组织行为中的广泛一系列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重要导向作用。研究从价值观的概念、结构、方法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对以往价值观研究进行了分析。价值观的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中都存在差异,但仍可提取出具有文化普适性的本质。价值观的结构在早期存在较多的结构类型,并存在混淆和界定不清的问题,后期的价值观结构研究开始逐渐凸显文化特性。价值观的研究方法从早期哲学思辨方法、文化人类学的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发展到较高实证水平的测量法和实验法,目前正在向神经科学的脑成像法发展。未来价值观研究可在文化层次、社会层次和个人层次上,对现有研究进行继承和突破,揭示出价值观对个体心理与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灾后孤儿亲历双重重大创伤, 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高发群体; 同时, 巨大创伤对其认知功能和行为模式也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拟以灾后孤儿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 考察“PTSD发生发展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具体如下:(1) 采用序列研究设计, 展开灾后孤儿PTSD流行病学调查, 描述其PTSD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和时程特点; (2) 展开横断研究, 考察灾后孤儿认知发展特点, 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 揭示其PTSD发生发展的心理行为机制; (3) 采用眼动和脑电技术展开比较研究, 考察罹患PTSD孤儿的认知神经机制。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将对今后的灾后孤儿安置及心理援助提供科学建议; 为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干预、制定心理干预的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力争为今后孤儿的创伤心理的诊断、干预效果评估提供科学客观的指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在柏拉图那里还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在他们颇具代表性的灵魂二分或三分学说中均没有意志概念的位置。我们可以说,在古典希腊道德心理学中并不存在着一个意志概念。而当我们进一步考察与意志概念相关的行为道德责任问题,特别是考察亚里士多德的自愿与不自愿概念时,我们可以发现欲望和理性二元结构是古典希腊道德心理学解释行为道德责任的主要思想资源,在这样的一个结构中意志概念是缺席的。赖尔与威廉斯等人所代表的极端观点认为,没有意志概念的古希腊道德心理学比有意志概念的现代道德心理学在解释与说明人的行为上可能更为成功。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意志概念不是一个心理官能和心理活动的概念,而是同行为的主体性相关。古典希腊道德心理学在根本上是一种自然主义行为心理学,它所根本缺失的恰恰是行为的道德责任概念。  相似文献   

19.
运用追踪设计检验了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特定成分和问题行为跨情境和性别的关系。选取101名学前儿童(48名男孩)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任务测量儿童的执行功能,一年后采用母亲和教师报告分别收集儿童在家庭和学校情境的问题行为。结果发现,控制儿童年龄后:(1)在男孩中,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和工作记忆负向预测一年后家庭情境的外化问题,认知灵活性负向预测一年后学校情境的外化问题,抑制控制正向预测一年后学校情境的内化问题;(2)在女孩中,执行功能三个成分均不能显著预测家庭情境的问题行为,认知灵活性正向预测一年后学校情境的外化问题。执行功能三个成分与问题行为间存在不同效应模式,且存在跨情境和性别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心理创伤常常是引发许多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正确地理解和评价创伤对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单纯型创伤与复杂型创伤是创伤的两大类型,两者在创伤后症状的表现、治疗,与各类精神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等的关系以及病因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回顾了相关文献并对现有研究做了尝试性的总结,同时在最后提出展望,希望未来研究者能加强对单纯型创伤和复杂型创伤两者的本土化和阶段性长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