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文报告了我国大陆地区的汉族、蒙族、维族、壮族、白族及哈尼族3-6岁儿童的颜色命名发展的水平与差异。采用8种常见色片,即红、橙、黄、绿、蓝、紫及黑、白作为本实验用色样。结果表明:6个不同民族儿童的颜色正确命名率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不同民族儿童的颜色正确命名率存在一定差异。从总平均结果值来看,汉族儿童正确命名率为75.7%,蒙族为74.9%,哈尼族为59.8%,壮族为57.8%,白族为56.3%,维族为42.9%。对不同颜色的正确命名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但总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正确命名颜色的先后发展次序是:先是黑色、红色、白色,然后是黄色和绿色,再后是蓝色,最后是紫色与橙色。对儿童给予早期颜色命名教育可以明显提高和促进其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3.
北京地区与香港地区4-5岁幼儿颜色命名能力发展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探讨了北京地区与香港地区4岁-5岁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1)无论北京地区儿童或是香港地区儿童,对颜色的正确命名率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5岁儿童的颜色正确命名率明显高于4岁儿童。对8种颜色的正确命名百分比,香港4岁儿童为77.25,5岁为86.75;北京地区儿童4岁为77.75,5岁为86.75;(2)北京地区与香港地区4岁与5岁儿童对8种颜色的正确命名率,总的趋势是处于同一水平,没有明显差别。(3)对8种不同颜色的正确命名的易难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命名正确率较高,有的较低,北京地区儿童按命名易难(正确命名率高低)次序为:红、白(100%),黑、绿(97.2%),黄(94.4%),蓝(80.5%),橙(66.6%),紫(22.2%);香港地区儿童为白、黑(100%),绿(92.2%),蓝(85.4%),红(85.0%),黄(76.7%),紫(69.4%)及橙(42.6%). 相似文献
4.
我国汉,蒙,壮,维族儿童颜色命名能力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我国汉、蒙、壮、维族3—6岁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发展的水平及差异.采用8种常见色片:红、橙、黄、绿、蓝、紫、黑及白作为本实验用色样。结果表明:4个民族学前儿童的颜色正确命名率均随年龄而提高;汉族及蒙族儿童的颜色命名正确率高于同年龄的壮族及维族儿童;不同颜色命名正确率的次序为红色;黑色和白色;黄色、绿色和蓝色;橙色和紫色。4个不同民族儿童都表现了一致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3—6岁城郊儿童颜色命名能力发展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言心理学家们对很小的婴儿有否辨别颜色的能力曾作过许多观察研究.1881年W.Preyer 在他的观察中发现。婴儿出生42天时,已具有对色彩物品表示出愉快神态,说明他已具有一些颜色感觉.他让幼儿看红、绿两种颜色,轮换地问他“红在哪里?”“绿在哪里?”.他发现三岁的幼儿已能正确说出一些颜色名称,分辨颜色的能力随幼儿的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本文作者曾以红、橙、黄、绿、蓝、紫、黑、白8种常见色卡作为实验材料对我国城市汉族、维吾尔族、壮族和智力落后的儿童分别进行了颜色辨别能力发展的研究,发现各民族3—6岁儿童的颜色命名正确率,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而汉族儿童的颜色命名正确率略高于同年龄的壮族儿童,壮族儿童又略高于维族的儿童.智力落后儿童的颜色命名正确率则均低于同龄正常各族儿童.在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方面,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有无差别呢?本文作者对北京郊区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进行了初步调查,并与北京市区儿童的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通过让儿童将不同抽象程度及不同角度(0°或180°)的图与模型相匹配,来了解6—12岁儿童在识图能力方面的发展变化。重点考察图的抽象性及图的旋转(180°)对二维和三维匹配过程的影响。通过对儿童正确和错误反应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1)儿童的识图能力有一个从开始的自我中心性反应到利用标记来反应,最后依靠心理旋转进行反应的发展过程;(2)图的抽象性对识图能力的影响只在识国能力水平较低时起作用;(3)图的旋转对儿童的识图有明显的影响,6岁时儿童已能认识无旋转的图,但直到8岁以后,儿童认识旋转180°的图的能力才有较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8.
9.
3-6岁壮族儿童颜色命名及颜色爱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前言一些心理学家很早就觉察到很小的婴儿就已表现出辨别颜色的能力。1881年W·Preyer 发现,婴儿出生42天时,已能对周围带色彩的物体表示愉快神态。他曾用红色和绿色作为实验的材料,结果两岁以下的幼儿还不能回答颜色的名称,到三岁以后才能有把握地说出某些颜色的名称。在J·F·Dashiell的研究中发现,幼儿到三岁时对颜色命名仍是不稳定的。W·H·Cook 对西欧儿童的研究结果指出,6岁儿童对红、绿、蓝、黄四种主要颜色的命名正确率为62%。我们以8种常见色卡为实验材料曾对我国不同民族的儿童做了颜色匹配、颜色命名及颜色爱好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5岁幼儿还不会正确命名任何颜色;2岁幼儿中有40%会进行1种或2种颜色命名;2.5岁幼儿有80%左右能进行某些颜色命名,正确率可达到25%;3岁幼儿命名正确率呵达50%。在颜色命名的实验中,还发现:正确命名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5岁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个阶段表现出一种“飞跃”现象,平均正确命名率达到90%,到6岁时达到94.5%。从幼儿对颜色命名的趋势来看,幼儿对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似乎都是先是红色,然后是白和黑,再后是黄 相似文献
10.
随机选取180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个别测查考查其数量估算能力.结果显示:(1)3-6岁儿童具备数量估算能力,但合理估算水平较低;(2)3-4岁儿童的估算多处于"大胆猜测"阶段,4-5岁儿童能有依据地估猜;(3)3-6岁儿童的估算水平受所估算数量大小影响较大;(4)3-6岁儿童的数量估算能力在有、无参照情况下均有显著年龄差异,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对189名3-6年级小学儿童进行半结构的故事情境访谈,从独创性、适当性、有效性、流畅性、变通性、好奇性、挑战性和冒险性八个指数,考察了儿童在同伴交往、师生交往和亲子交往三种典型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发展。结果显示:(1)小学儿童的流畅性、变通性、好奇性、挑战性、冒险性与其实际的年龄呈显著正相关;(2)5、6年级儿童的流畅性和变通性显著地高于3年级,在三种情境中表现出类似特点,4年级前后可能是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发展的转折期。 相似文献
12.
13.
3─6岁儿童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三种情境考察被试的推理情况,并试图揭示儿童是怎样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结果显示:(1)3—6岁儿童具有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2)造成我国3—6岁儿童作传递性关系推理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错误理解比较句式,二是没有记住前提;(3)3—6岁儿童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内部过程不同:小年龄段被试多采用“局部加工模式”,大龄段被试多采用“整体空间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14.
10—16岁儿童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成分、发展及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心理科学》1995,(2)
以266名10—16岁儿童为被试,研究了中小学儿童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构成成分、发展规律以及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将儿童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划分为计划性、准备性、意识性、方法性、执行性、反馈性、补救性、总结性等八个方面是合理的;儿童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各方面的水平随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在10—13岁期间发展较慢,在13—16岁期间发展较快,不同成分之间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随着年龄的提高,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在儿童学习活动中的可能影响作用开始显著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以判断正误的得分和原因解释的得分作为测量指标,以90名儿童为被试,采用信念状态推理任务来考察3~5岁儿童对信念状态推理的偏差状况.结果表明在信念状态推理任务中,儿童对他人信念的推理都受到自身信念状态的影响,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当儿童与他人信念状态相同时推理成绩更高.此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支持表征不可通达假设. 相似文献
16.
Donald J. Salmon Joseph J. Pear Beverley A. Kuh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1986,19(1):53-58
Generalization of four retarded children's object naming responses to stimuli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as assessed after training with either objects or pictures of the objects. Generalization was typically greater after training with objects. In a second experiment, half of the stimuli that showed little generalization were retrained by alternating the original training object with an object that belonged to the same stimulus class as the training stimulus. The other half were simply retrained using the object. The alternating procedure resulted in substantial increases in generalization to untrained objects. 相似文献
17.
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6岁儿童为被试,以7个常见物体种类的图片为实验材料,按概念水平(基本类概念及上级类概念)以及选择图与目标图的感知相似程度(高、中、低)将实验材料分为四种类型,对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岁幼儿已能按基本类概念标准进行正确的种类匹配;对于上级类概念,3-5岁儿童的匹配能力尚较差,6岁基本达到掌握水平。(2)实验材料的感知相似程度对3-5岁儿童的上级类概念匹配操作有显著性影响,6岁儿童才摆脱了这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8.
O. Ivar Lovaa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1993,26(4):617-630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 results over the last 30 years from the treatment-research project with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 (autistic) children in the Psychology Depart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Three important dimensions in treatment research are addressed. The first pertains to the role of serendipity or accidental discoveries, the second to the importance of pursuing inductive rather than theory-driven research, and the third to the importance of adding in a cumulative and step-wise manner to improve treatment adequacy. Data from various areas of treatment research have been used to illustrate new directions for the project. These illustrations center on early and successful attempts to isolate experimentally th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hat control self-injury, failure to observe response and stimulus generalization with subsequent loss of treatment gains, and the main results of intensive and early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in the child's natural environment.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severe behavioral disorders is seen to require early intervention carried out during all or most of the child's waking hours, addressing all significant behaviors in all of the child's environments, by all significant persons, for many years.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13~22岁青少年与重要他人的情感关系特点和发展变化,结果发现: (1)青少年的情感关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被试对父母的情感需要总体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没达到显著的年龄差异.而女被试则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年龄差异显著.男女青少年在各年龄段对同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最多.(2)随年龄增长,男青少年在寻求父母亲近、接受父母情感支持、肯定、鼓励和帮助上都逐渐减少,而女青少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而且,男女青少年在给予父母照顾上以及对异性朋友的各项心理功能的需要上都表现出增加趋势.(3)根据焦点人物来划分情感关系类型,发现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同性朋友类型所占的比例最高,到大学阶段异性朋友类型的比例最高.而父母类型所占的比例比较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