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艺术治疗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向我们揭示了艺术活动在促进人类的精神成长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学校中的艺术教育作为教育制度中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学科,不应回避青少年对于精神保健和心理卫生的需求.从艺术治疗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探索艺术活动如何为青少年提供长期而稳定的心理支持,是艺术教育在现代社会应该承担的职责.  相似文献   

2.
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语境中,艺术所指向的不是闲情逸致的欣赏,更不是感官刺激的娱乐,而是充分重视艺术的认识功能和政治功能。他们认为艺术能够揭示被现实遮蔽的真理,改造在异化社会中沉沦的人性,推动社会的变革。他们对艺术功能的分析至今仍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曾经签发了艺术的死亡判决书,即艺术已经走向终结。这一观点其实是在服务于黑格尔本身的哲学体系,而就现实而言,现代社会的艺术发展的确已经背离了艺术作为真理的表现形式的维度。可是在日常审美的私人化下,艺术也以新的形式在生活和审美中不断前行,因此,可以说,艺术的死亡其实更是一种涅重生。  相似文献   

4.
道德在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构成中往往占据重要的一席,但随着近年来西方前卫艺术的影响以及力图挣脱传统枷锁的激进与叛逆的艺术从业者的推动,道德愈来愈受忽略,并出现有对道德的公然挑衅,引起社会一片哗然。而在相对实用的艺术设计中同样出现了道德缺失现象,带来了较多负面影响。到底艺术与设计对社会该不该肩负责任,或者说,艺术与设计是完全自由还是有限的自由?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类在艺术创造活动中不仅熟悉和掌握了艺术语言的各种形式要素的特性,而且对各种形式要素之间的联系加以研究,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组合和创造,形成了各种艺术语言形式美的法则。艺术语言形式美的主要法则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1.对称与均衡;2.节奏与韵律;3.调和与对比;4.比例与主从律;5.整齐一律与多样统一。艺术语言的形式美法则概括了创造艺术美的一些共同特征和规律,是人类在艺术生产领域获得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技巧的积淀和总结。研究艺术语言的形式美是为了推动艺术美的创造,更好地发挥语言形式的组织作用,使美的内容得到突出和强调,达到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艺术在此背景下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并承担起当代艺术的历史使命与责任.继承民族文化风骨并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在当代社会展现出中国特色的艺术文明,将是信息艺术追求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7.
我很难赞同那种把文化艺术完全“推入”市场、把文化艺术“市场化”的理论见解。主张文化艺术“市场化”的论者往往强调说,既然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那么,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市场化”就必然要求文化艺术也“市场化”。但是,当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不能归结为“市场化”,这首先就是一个疑问。在我看来,所谓“市场化”,就是不但把经济方方面面的一切都纳入市场,而巨对经济活动只讲市场的自发调节,排斥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与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一回事。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艺术思想以文学创作、艺术本质和艺术生产三条主线构建起科学无神论反思的艺术批判逻辑。诗歌等文学创作表达出马克思对神、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情感的认知,其中自觉的神性批判展现了马克思无神论思想的早期萌芽。从哲学性、实践性、社会性等属性出发,马克思基于理论层面的科学阐释规定了艺术的“去神性化”本质,以此为基础使艺术从神性复归到人性。同时,马克思通过艺术生产为艺术与人所生存的现实世界建立联系,艺术生产的实践批判直接指向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活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剥削本质,借此表明艺术作为人的生产方式而非神的工具的科学无神论立场。  相似文献   

9.
蒋晖 《美与时代》2015,(4):50-51
明代苏州器物艺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器物艺术之所以能够在明代苏州获得长足的发展,这与当时江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明代中晚期苏州府各个县乡经济结构、行政结构、交通网络、城镇网络以及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变化,为器物艺术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与此同时,从明代苏州器物艺术生产、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也能够看到当时城镇化在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现代艺术已经形成一种全新形态的审美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艺术的功能已经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需要更新对它的界定和分析.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当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时,艺术却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某种宗教的功能,这就是现代艺术的救赎功能.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重要作用体现在艺术的救赎功能上.在这个意义上,现代艺术担负了一种非神圣化与世俗的救赎的使命,承载了一个沉重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何亭 《美与时代》2013,(6):11-14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通过制作、复制等技术手段,使书法、绘图和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形式在其艺术传播过程中减少了环境污染,大大有利于艺术的大众化,有利于许多艺术形态的保存、挽救和发展,促进了在此意义上的艺术可持续性。科学技术在一定时期也许破坏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仍旧要依赖科学技术本身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环境下,文学批评、艺术批评随着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的变化都催生出了新的形式和机制.艺术市场批评与网络碰撞后,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但与艺术批评、文学批评不同,艺术市场批评理论还未发展成熟就直接进入网络媒体时代,受到了开放式传播媒介的冲击.因此,研究网络传媒对艺术市场批评带来的影响,将网络传媒理论和艺术市场批评理论相结合,建立完善的评估发展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
艺术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千百年来以特有的方式介入到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来,在美化社会、陶冶情操、激励创造、抚慰人生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成为人生不可或缺的向往和追求.在全球化语境的今天,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在急剧的变化,艺术的概念不断被改写,艺术的边界不断被打破,艺术的标准不断被颠覆……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艺术现代价值的探讨和追问就显得重要而急迫.  相似文献   

14.
张丹 《美与时代》2014,(5):112-112
长期以来艺术批评同艺术史及艺术理论共同发展,然而艺术批评的意图一直被质问,通过从艺术发展的本身出发,阐释了艺术批评在理想状态下所应当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艺术精神正是人类寻找并发展多种途径将难以表达的意识方面予以表达的思想意志。具有同源性的中国艺术精神和非中国艺术精神通过"真"的途径,分化出科学和写实主义艺术门类,通过"善"的途径,分化出宗教和理想主义艺术门类。而其区别在于:中国艺术精神中"善"的比重比非中国艺术精神中"善"的比重大,"真"的比重相对较小。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包涵以下三个因素:地理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阶级统治的需要,由此,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中国艺术精神的本体是善。  相似文献   

16.
高月梅 《美与时代》2013,(5):105-106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服装已经大大超出了传统意义上遮风挡雨的工具与手段的功能,成为人们追求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精神满足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是说人们越来越把服装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从而在近现代社会中服装设计也成为了艺术。事实上,服装艺术体现了人们对于服装设计的创造智慧与审美诉求,与其他艺术种类一样,遵循着一定的审美准则,记录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浅析消费文化对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各种文化符号来建构仿象,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消费,为资本赢得利润。艺术在消费文化中成为可利用的符号之一,从而也被消费文化所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外在,分别从物质、技术和文化方面影响了艺术的普及度、表现方式等;一个是内在,从素材、自身价值等角度影响着艺术的内容、形式和自身定位。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这与我国社会、经济、市场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纹饰"作为一种艺术生产的产品样态,整体呈现出从集权占有到大众分权的发展态势。在这种过程中,艺术以特色资源的方式参与了社会生活、生产的整体协作。但是,在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中艺术的精神内涵与理念意蕴被遮蔽了,取而代之的则是艺术价值交换中经济性的资本积累与商业光芒。这让艺术从古典意蕴的显现退居到了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我们能够发现艺术生产在其显现与交换中逐渐发生了隐性与显性的状态演化。从纹饰入手分析了其在生产与传播中的基本现象,从多种角度剖析了艺术生产的内涵演绎与价值转换,从而为艺术生产这种"实存"的生产形态辨明其隐性与显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凌瞳 《美与时代》2023,(5):15-17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我们会发现经典、永恒的作品都贴近时代生活,无论是哪个时代的艺术家,在创作时总是能以独特的视角发现时代的精神,并通过自己的绘画语言将其表现出来,传达人民的心声,与时代同行。艺术是时代的号角,画家理应在创作中展现时代面貌,反映时代心声,书写时代精神。时代的发展变化带动艺术的发展,带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也必然会推动社会生活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